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名校“转化率”之我见
 
发表时间:2005-08-01 17:49:05  来源:惠州日报
 

    拜读本报该版平之先生的《浅谈“名校”标准》(7月20日A9版)一文,文中谈及当前“名校”,应将次优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化率”作为其基本资质之一。

    笔者认为,该文针砭时弊,指出了当今“名校”教育中的一大盲点。文章字里行间透漏出一位家长对所谓“名校”对于次优等教育非重视问题的关切。

    愚以为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所谓的“名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定急功近利的心理和做法。众所周知,“名校”头衔的获取,意味着优秀生源的蜂拥而至,意味着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师资力量,意味着学校的教育方方面面都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正是出于这一层考虑,一些“名校”,乃至非“名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们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是不愿意甘冒丝毫风险,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偏重在次优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化问题上,因为它存在见效慢,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特点。二是社会氛围和人们的认知标准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催化剂。社会大众对所谓“名校”的认知标准变得简单而又划一,那就是:状元多的学校即为“名校”,被录取学生多的学校即为好学校。

    于是乎,每年的中考、高考期间,家长们纷纷将目光瞄准了“名校”的大门。我们姑且不论这一社会现象究竟是好还是坏,但,正是在这一浓郁的社会氛围下,在社会大众“名校”认知标准的催化下,不少“名校”纷纷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尖子生、优等生的培养上,往往倾尽全力力图使其更“优”、更“尖”,大有全部囊括状元桂冠,全部挤身象牙塔之势,而忽视了次优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化问题。

    那么,在现有的办学体制和社会氛围下,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力争使得学校、家长、学生3方能够满意,使得那些次优等生们,不会产生被“名校”遗弃感,笔者认为,是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是在评判一所“名校”是否名副其实时,应将评判标准多元化,将次优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化问题列为评判“名校”的重要标尺之一。二是作为“名校”本身,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消除急功近利的心理,“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适当地将教育资源向那些次优等生进行倾斜。三是作为那些次优等生孩子家长们,也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其进入一所所谓的“名校”,孩子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不如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孩子教育情况的学校,选择一所“转化率”高的学校,选择一所真正对孩子未来教育有益的学校。  李登峰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