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走向世界要重视“外交资源”
 
发表时间:2005-08-01 10:30:11  来源:
 
    在他的职业生涯当中,有三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他是一名外交官,一位大部分时间常驻国外的大使,40多年的外交生涯让他见证了中国外交的起伏跌宕;他是国际展览局现任主席,也是该组织75年历史上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他还是一位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知识渊博的教师,为国家培养了最优秀的外交人才。他就是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阵阵的夏雨洗却了鹅城连日的酷热,夜风轻轻拂过惠州宾馆小岛上的柳枝。7月29日晚9时,一改往日在电视上看到的西装革履的形象,身穿休闲装、腰板笔直、温文尔雅的吴建民院长如约来到会见室。“你们的报纸有许多的读者,希望今天的访问能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吴建民院长的开场白亲切而自然。他还特别提醒记者:“你们可以录音。”

    资深外交家特有的亲和力,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深深地感染着我们。1个多小时的访谈,轻松而愉快。

    为中海壳牌落户惠州不遗余力

    壳牌公司曾担心中国政策会变,我对他们说:西方有一个理论叫“既得利益不可逆转”,我们的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老百姓觉得好的事情,谁要逆转都不行!

    记者(以下简称“问”):听说您与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有些渊源,此前您还来过惠州,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详细情况?

    吴建民(以下简称“答”):1994年我即将赴荷兰担任大使,当时我想当大使就一定要做一点事情,就设法了解荷兰与中国有什么大的合作项目、有什么正在谈的大项目,其中一个是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公司考虑在中国南海沿岸建一个大型石化企业。我想当我到荷兰担任大使,如果别人向我提起这件事,而我却毫无印象,跟人家交流就有点问题。上任前,我到了一趟广东,专门到大亚湾看了看,当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地。

    上任后,我想,我一定要对项目落户有所促进。在荷兰,我多次与壳牌公司的高层领导进行接触。大亚湾位置得天独厚,适合搞大型的石化项目,这块地方他们是看上了,但他们主要是关心中国的投资环境,担心中国政策会变。因为到了1994年的时候,中国虽然发展很快,但今后中国究竟会怎么样,他们还是有疑虑。在与壳牌高层接触过程中,我主要是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政策,打消他们的顾虑。但我如果光跟他们讲大道理没有用,我就以自己生活改善来作例子。我告诉他们,1971年我到美国,看到超市商品那么丰富,我想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中国会这么繁华,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东西什么的都要票。改革开放后,东西慢慢多起来,1994年虽然不是很丰富,但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我对他们说:你们西方有一个理论叫“既得利益不可逆转”,我们的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老百姓觉得好的事情,谁要逆转都不行!我跟他们谈了我的这种观点,他们比较认同。在荷兰期间,我与社会各界广泛接触,逐渐增进了了解。同时,我也知道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国内还要做出努力。后来利用荷兰首相访华的时机,我也向他推介了这件事情。

    惠州的发展势头很令人鼓舞

    发展所必须的“气、道、术、势”,这些惠州都具备了,我的感觉是惠州正处于大变化的过程当中,过十年、十五年你想会怎么样,我想会相当美好!

    问:吴院长您1994年来过一次惠州,现在十多年时间过去了,您再次来到惠州,感觉到有什么变化没有?

    答:我1994年来了一次,1999年又来了一次去看大亚湾。1994年的时候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光是有一点影子,还没定下来;1999年我来的时候,惠州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有限。这次来看看,我听你们柳锦州书记讲起惠州的发展势头,那是很令人鼓舞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包括中海壳牌这个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这给将来带来的变化不得了!而且惠州地域广阔,土地面积占了珠三角的四分之一,人口只有300多万,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我的感觉,第一,惠州大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国际大的跨国公司在惠州投资的布局慢慢打开;第二,惠州的人民都非常热爱惠州,都有股激情。就像我下午在报告会上讲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气、道、术、势。气,即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道,即发展方向要对;术,即策略做法要对;势,即要形成一定气势。这些惠州都具备了,我的感觉是惠州正处于大变化的过程当中,过十年、十五年你想会怎么样,我想会相当美好!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不要以为有好东西人家就一定认识你。一个城市要提高自己的品位,还是要在文化上下功夫。惠州的包容性强,要善于思考、探索、总结自己的特色文化,让人家看到、学到东西,这对于提高城市的品位是大有益处的。

    问:在您眼中,文化和交流是外交成功的基石。特别是您在担任驻法大使期间,更是极大推动了中法文化的交流。目前,惠州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大市,同时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您认为文化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答: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你到这个城市去那个城市去,感觉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文化不一样!惠州出这么多人才,这不是偶然的。中国人讲人杰地灵,中国人是比较讲究地方与人的素质的关系的,这很有道理。比方说,你到很多地方去参观,如果一个城市把你留下来是因为流连忘返,它是一个氛围,人们在那里很舒服,很喜欢它的东西。一个城市的特性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就是它的文化。我了解到惠州是广东各市中普通话最普及的城市之一,为什么?包容性强!讲普通话背后是开放!我想,惠州一定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特色文化,让人家去看,让人家觉得从你这个地方能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提高城市的品位是大有益处的。巴黎这个地方,为什么人们去了还想再去?我在卢浮宫见到一位艺术家,他刚下飞机把行李往旅馆一丢,第一件事就是跑卢浮宫去。因它有一种文化的氛围在那,令他如痴如醉。你说这种文化的魅力其它东西能够比较吗?文化的魅力是永恒的!苏东坡在惠州住了2年多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为什么?他喜欢这个地方!

    一个城市要提高自己的品位,还是要在文化上下功夫。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需要很多人经过慢慢琢磨然后才出来一个大的方向,再研究通过什么形态表现出来。不要以为有好东西人家就一定认识你,这是不一定的。你应该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并且要让人家看得明白,你能真正做到这一条就是成功的。惠州人要善于思考、探索、总结自己的特色文化,让人家看到、学到东西,这需要时间。

    希望TCL注意跨文化的交流

    世界上任何企业并购之后都有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我建议李东生找到法国的一家专业公司,请它研究如何解决并购之后出现的新问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敢于吃到底,而且要吃好它、吃出味道。希望TCL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摸索出一些经验。

    问:您对法国在内的欧盟文化、经贸有很深的研究。我市TCL集团去年并购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两家知名企业。您对此有何评价?在经贸交流与合作中,如何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答:这件事当时在法国引起很大的震动,汤姆逊多媒体公司的原总裁就是法国的现任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我在巴黎接触过他,他被认为是法国经济界的后起之秀,他对中国经济的活力非常赞赏,对中国非常有信心。他对自己孩子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力就很难生存,你们要去中国才能感受到活力。他搞汤姆逊公司非常成功,TCL把它买下来了,我想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成功尝试。TCL把这件事做成了,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当然,世界上任何企业并购之后都有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我希望TCL方面要注意跨文化的交流。对于这个问题不研究不行。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随便举个例子,中国人回应人家的感谢,就说“不谢”,如果照此回答西方人说“No”,人家会觉得不可理解,会觉得你跟他隔着一层。我觉得要注意研究人家的文化,研究对方的心理,研究在并购过程中可能给对方造成的一些敏感。怎么去克服它?我知道法国有一家公司专门研究跨文化交流,建议李东生找到这个公司,请它研究如何解决并购之后出现的新问题。有一天,这个公司的老总找我谈过一次,有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你们是想不到的。并购后有一些经常发生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中国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敢于吃到底,而且要吃好它、吃出味道,希望TCL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摸索出一些经验。外交学院将对此课题进行专门研究。

    中国懂得世界的人还是太少了

    贸易摩擦是贸易关系更加成熟的表现。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特别需要重视“外交资源”。许多到国外去的代表团做事找人连门都摸不着啊。现在我们的外交资源大量闲置,我看了很痛心的。

    问: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纠纷和摩擦。惠州经济的外向度很高,去年进出口总额达166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中,惠州企业难免会遇到诸如贸易壁垒、反倾销调查等带来的挑战。您认为企业该如何运用“外交资源”来应对?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认为这个时候企业应该重视“外交资源”。所谓“外交资源”是指掌握国外情况、了解国外重要人物、有关系、懂得国外“游戏规则”的人,包括在职和离职的外交官、政府各个部门从事对外交流合作的人、中外专家学者等。

    现在为什么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欧洲人跟我讲,有贸易摩擦是贸易关系更加成熟的表现。如美欧、美日、美加等就经常有贸易摩擦发生。它涉及到利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如何防患于未然,这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懂得世界的人还是太少了。随便举一个例子,中国出国的人很多,可是当我们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事先有一定的研究吗?现在国内很多事情是等它来临了才被动应对。如纺织品问题,今年1月份我到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与欧盟贸易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交谈,他就说:“纺织品问题是个大问题,影响可大了。”而国内报刊上看到的都是如何抓住机遇、抢占市场,没有什么人提出要未雨绸缪,注意纺织品争端的问题。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提出一些比较响亮的口号,但是有谁去认真想过我提出这些口号,人家怎么想,人家会怎样对待?很少人想到这个问题。所以,我就感觉中国懂世界的人太少了。

    中国人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世界,中国和外界的关系会更深入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国要多培养一点懂得外部世界的人,还有就是刚才讲的外交资源要用起来。现在我们的外交资源大量闲置,我看了很痛心的。中国现在走向世界,特别需要这样的资源啊!我给你举个例子,基辛格在纽约时我去看了他的公司。我说你没几个人,公司怎么做生意呢?基辛格说我搞咨询啊。当时只有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考科罗夫特、前副国务卿伊格伯格等人在帮他。基辛格说,我做两件事:第一,大公司要到什么地方投资,我想办法看一看,研究研究,看可不可行,这是确定方向。第二,你要去做这件事情,关键人是谁,我想办法帮你联系上。中国人要想走出国门,跟外界发展关系,这两条太重要了。我们没有这样去做,我们的“外交资源”在闲置。所以,我觉得将来要想办法把这批资源用起来。我跟有些企业家讲过,我说这两条你们需不需要?他说太需要了。许多到国外去的代表团做事找人连门都摸不着啊,这就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方面外交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又大量的需要,因此要想个办法把它沟通起来,要一个转换器。这样的话,我想我们国家会发展得更好。

    现在是揭开外交神秘面纱的时候

    假设我们的对外合作本来可达到“5”,由于缺少“外交资源”只能做到“3”。因为神秘了,老百姓就不来找你了,太神秘了就孤单了。我们这些长期研究国际形势的人,应当把自己的思考跟大家讲讲。

    问:在普通人看来,外交既神圣又神秘,处理的都是国际关系大事,接触的都是达官显贵。您则认为外交应揭去神秘的面纱,这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答:中国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史无前例的,去年有3000万中国人出国,有1500万外国人来华,哪朝哪代有这个开放度呀?中国现在对外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外交如果神秘了,老百姓不敢来找,这种结果是什么呢?第一,“外交资源”闲置了;第二,假设我们的对外合作本来可达到“5”,由于缺少“外交资源”只能做到“3”,做到“5”对国家和地方都有好处。所以,我觉得现在是揭开外交神秘面纱的时候,因为神秘了,老百姓就不来找你了,太神秘了就孤单了。中国和世界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过渡期,这个时候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大家议论纷纷,你想想,如果有一种错误的意见引导了公众舆论、引导了参与经济合作的人,就会造成影响和损失。我们这些长期研究国际形势的人,应当把自己的思考跟大家讲讲,大家可以据此进行对比分析作出判断。

    要想当外交官首先要爱国

    全世界的外交官都是本民族的优秀分子,都是强烈的爱国者。我想青年人要是想当外交官,应当做一个有作为的外交官,不要做一个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外交官。

    问:外交官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充满魅力的职业,很多青少年朋友可能对此心驰神往。我想请问吴院长,做一名外交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成为一名外交官?

    答:全世界的外交官都是本民族的优秀分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让窝囊废、无能的人去搞外交。要想成为成功的外交官,首要一条是爱国,全世界的外交官都是强烈的爱国者,没有一个国家的外交官是不爱国的。外交官愿意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时,我们驻科威特的外交官是让侨胞们首先撤离的,大使最后一个上车。其次,外交是代表国家的行为,要很好地代表中国,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但基础要好。我特别强调,外交官是“杂家”,他的视野要很广阔才行。他得懂得跟人家进行交流,要跟人家都能谈得起来。跟人家讲三分钟话,就能把大家的胃口吊起来,人家愿意跟他接触,要有这种交流的能力。再者就是外语要好,这是沟通的基础。我随时都准备讲话,还会争取每个可以讲话的机会。在那么多外交官聚集的场合,能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就可以让别人对中国多一点了解。当然,这就需要给自己一些压力。最后一条是外交官要很守纪律,不能胡说,全世界的外交官都很守纪律的。此外,外交官还应该有个人魅力,同样做一件事情,派这个外交官去做成了,派另一个外交官去弄砸了。什么原因?人的素质不一样!其实外交官也有素质好的和素质差的,我想青年人要是想当外交官,应当做一个有作为的外交官,不要做一个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外交官。

    至于当外交官的途径,一是上外交学院,外交学院是很难考的,我们的录取分数相当高,跟北大、清华差不多,今年也就录取300多人;第二,如果你现在学了其它的专业,你可以考外交学院的研究生;第三,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外交部门,但是进入外交部的考试比较难,去年外交部招200人,网上报名2万人,百里挑一。

    申博成功最大因素是中国在崛起

    上海申办世博会,非常具有挑战性。当时我在法国当大使,中央领导说你是前线指挥员。举行记者招待会,陈述申办理由,其它4个申办国的大使在念稿,我不念稿。

    问:所谓“弱国无外交”,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晴雨表。作为一个从事外交工作40多年的资深外交家,您见证了中国外交许多历史性的时刻,感受了中国外交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一定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情,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两件让您觉得最自豪的事情?

    答:我这个人也比较幸运,年轻的时候给老一辈的革命家当翻译,后来去了联合国,前前后后在联合国干了15年,那是各国外交官的橱窗。要从我的外交生涯里回忆一些事,我跟你讲一件吧,就是上海申办世博会,非常具有挑战性。当时我在法国当大使,中央领导说你是前线指挥员。当时人家说,2008年奥运会中国拿去了,为什么还要申办2010年的世博会?第一,当时中国刚拿下奥运会的举办权,2001年至2002年正好是“申博”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二,申办的国家很多,有俄罗斯、波兰、墨西哥、韩国,再加上我们自己,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理由。俄罗斯说,我是民主国家,并且总理亲自出面;波兰说,我马上要成为欧盟成员国了;墨西哥说,我代表美洲国家,获得独立的时间很长;韩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并且他们做事非常认真投入。面对这么多的挑战,你怎么应对?很难啊!

    国际展览局有88个成员国,你要让人家投你的票得讲出道理来!当时国内提出,是不是多派点人到使馆来,帮你一家一家做工作?我当时也有点犹豫。我想,国内来这么多人,又不认识这些国家的代表,有什么用啊?相反,我在巴黎有一批外交官,在巴黎有60多个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代表,如果把他们的工作做下来了,那胜利就比较有把握。包括我在内,我把使馆最优秀的外交官都派出去了,一家一家做工作。

    我还专门看过国内制作的申博宣传片,感觉只是在说我们申博对中国有什么好处。我跟有关方面说,这样不行,只是讲中国能得到好处,谁给你投票?一定要改。最后,快要投票的时候,国际展览局把参加申办的5个国家的大使召集起来,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陈述申办理由,每个大使讲一篇话,这实际上是在考大使。其它4个申办国的大使在念稿,我不念稿,我讲话的内容是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有什么好处、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好处、对发达国家有什么好处。这样人家才信你、才认可你、才会投票给你。我认为我们这次申办世博会能够取得成功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在崛起!

    交流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本领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懂交流与不懂交流差别太大了。假设你的能力是“1”,你交流的本领是“0.1”,外界对你的印象就是0.1;如果你的能力是“1”,你交流的本领是“1.2”,那外界对你的印象就是1.2。

    问:您到了外交学院以后创造性地开设了一门叫《交流学》的学科。事实上交流不管对于外交官还是普通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您看来普通的人际交往如何运用交流学来实现无障碍交流?

    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很多误解,怎么产生的?不懂交流学!总以为我的好意人家就会领情,不一定啊!这种例子不是很多吗?打个电话就把人家得罪了,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常有这样的事情吗?这就是对交流的基本要素不懂。比如你们来采访我,这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你们问问题时,你们是主体我是客体;我回答问题时,我是主体你们是客体。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双向的。我们一般认为这是小事情不注意,我在一本书里面讲了很多例子,如在听音乐会时,有的人一会跟人讲话一会又打手机,你说他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起码是文化修养不高。但是他本身知道不?他没有这个感觉。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懂交流与不懂交流差别太大了。交流不是一种知识,是一种本领、一种能力。假设你的能力是“1”,你交流的本领是“0.1”,外界对你的印象就是0.1;如果你的能力是“1”,你交流的本领是“1.2”,那外界对你的印象就是1.2。

    安理会改革还有很长的路

    安理会“增常”进程决非可一蹴而就,有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批准,安理会改革方案就不能生效。这么长的道路要走,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变化。

    问: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是老百姓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对此,中国全面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有关国家也分别提交了三份不同的改革方案。万一非盟和四国联盟相互妥协,形成4(日、德、印、巴)+2(非盟两个国家)进常任理事国方案,并获联合国大会通过,您估计中国将持什么态度?

    答:来惠州之前,我从北京得到的消息,感觉四国联盟和非盟达成妥协,并得到联合国三分之二会员国通过改革方案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安理会“增常”进程决非可一蹴而就,其中一个步骤需经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批准。换句话说,有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批准,改革方案就不能生效。这么长的道路要走,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变化。  本报记者孙晓说 李朝荣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