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界的学者,特别是研究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的专家,江瑞平教授7月29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其对惠州经济现象、经济结构的分析以及对惠州发展前景的预见,让我们对惠州的未来充满了更加迫切的期许。
惠州具有很好的文化包容性,体现了惠州的一种开放性
记者(以下简称“问”):江教授您好,非常欢迎您来到惠州。请问您对惠州的整体印象如何?
江瑞平(以下简称“答”):我没实地考察过惠州,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听了一些介绍,感觉我们惠州市的领导对惠州发展的一些大的思路都非常不错,对惠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都有独到的见解,也会很好地开发利用。另外,惠州具有很好的文化包容性,比如在市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公务员都说普通话等等,这都体现了惠州的一种开放性、一种发展的势头和一种良好的形象。
以前广东在招商引资方面结构失衡,过于倚重港澳台地区
问:今天听您的报告,感觉您对招商引资结构非常重视,并且见解独到。那么,您觉得惠州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结构如何,有哪些值得保持和改进的地方?
答:惠州最近引进了很多日韩的大项目,这就是招商引资结构趋于合理的一些表现。说以前广东省在招商引资方面结构失衡,主要是指过于倚重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而没有对东亚其他经济体有足够的认识,比如日韩。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数据更多的是广东全省的,但惠州在招商引资方面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全国看,港澳台的投资在广东达到61%,而全国的水平是40%,这就意味着广东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从广东内部看,来自东亚的投资占外来投资的69%,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就占了61%,这也就意味着其他的东亚国家只占到几个百分点。其实其他的诸如日、韩、新、马、泰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因为改革开放主要从广东开始的,而广东的主要区位优势就是毗邻港澳,尤其是香港,所以引进香港的资金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知道香港在核心技术、基础产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过分倚重于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在过去可能是对的,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经济做好、把自己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进一步发展若还是过于倚重港澳台地区的话就显得不够了。
应该更积极地引进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资金,进一步发展对日韩、对东盟的投资合作关系
问:您觉得惠州乃至广东省现在对港澳台地区资金的引进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答:我想应该是这样,现在更多的应该是积极引进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资金,积极投身到东亚其他区域的投资合作当中。广东地处东亚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让自己开放的视野更扩大一些?不要仅仅盯住港澳台,应该进一步发展对日本、对韩国、对东盟的投资合作关系,把总体合作思路放得更开阔一些。
如果说广东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从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当中得到一些益处的话,那么应该再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态势,使工业化达到更高阶段,取得更大的优势。
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而信息储备不足是走出去的公司存在的最大问题
问:您在讲座中还提到了惠州对外投资的问题,惠州有很多知名的企业,比如TCL等等,那么这些企业如何进一步拓展向外投资的领域呢?
答: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从未来的发展空间来看,对外投资、走出去肯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企业,包括广东的企业,也包括惠州的企业,要走出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当说只是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要想真正地走出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要把内功练好。内功包括什么,包括企业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处于什么位置、企业内部的管理是否合理、企业是否拥有核心技术等等。现在广东包括惠州在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靠这样一种经营方式,在国际市场上能立住脚吗?能够和国际的跨国公司竞争吗?
仅练好内功还不够,其次还要看在走出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好的联系渠道,对投资对象的信息是否掌握得准确等等。企业对投资地真正了解多少是个互动的过程,企业探听信息的能力和投资地信息公开的程度相互作用。信息储备不足恐怕是走出去的公司存在的最大问题。
接下来就是如何把企业的优势和对方的要素禀赋结合起来的问题,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要确定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是全方位的产业,也可以是整个战略构架当中的某一个部分。怎么确定那是两方面的组合,谁要走出去,那谁就是主体,然后要知道投资对象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和企业是不是相互吻合。
最后就是投资环境的问题。如有的东亚地区对投资企业保护不够、审批上有问题等等。现在东亚关于多边投资保护的政策还没有,有很多双边的,但双边的执行度和约束的力度远远不如多边的。如今东盟与中日韩(10+3)系列会议做的就是力图促成东亚各国之间友好合作的框架,总的思路就是推进东亚各国的合作。
发达地区缺少能带来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生产效率和市场需要产品的资金
问: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在国内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向外投资会不会让国内的资金大量外流,会不会对国内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进一出有没有什么矛盾?
答: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在投资方面,它不是一个量的问题,引进投资是为了弥补投资的不足,那对外投资是不是说你的资金过剩了呢,我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引进资金对投资方和引资方都有一定的利益。反过来,我们作为投资者,别人作为引资者,那我们投资者也有投资者的利益,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生产要素在东亚国家和地区间的更加好的、更加有效的配置,是结构调整、结构优化,而不是一个量的关系。比如说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一带是不缺资金的,但是有钱不代表就有好的投资方向,不等于就有好的生产效率、好的技术和好的产品。钱更多地体现在老百姓手里的存款,对国家来讲就是大量的外汇储备,而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是不缺资金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发达地区也很缺资金,缺少什么资金?缺少那些能带来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生产效率和市场需要产品的资金。
应着力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在产业链居于高端地位、具有非常强辐射效应的企业
问:随着投资40多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即将建成投产、1200万吨炼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惠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另外最近惠州还引进了一大批日韩投资项目,比如总投资达3亿多美元的普利司通大轮胎等大项目,您认为这种投资对惠州会有什么影响?
答:当然对惠州非常重要。我刚才说到的投资结构问题更多的是指区域结构,另外还有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资金不是孤立的,是附着在某一个企业实体上的,企业在规模上、在技术含量上、在产业链的位置上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应着力引进的就应该是具有核心技术、在产业链居于高端地位、具有非常强的辐射效应的企业。而惠州引进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石化产业尤其是石油化工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问:惠州目前正致力于打造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您怎么看待这种定位?
答:这种定位是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的。数码产业是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信息化、网络化相关技术的一个总和,是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而石化产业就更重要了,现在全球都在面临石油价格急剧攀升的风险,这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不能控制一些战略性的产业已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石化产业尤其是石油化工在整个产业结构当中就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惠州在土地方面受到的限制少很多,发展空间就会大很多
问:惠州有着地处粤东门户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其他的一些优势。如今,惠州的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您认为惠州的经济发展潜力如何?
答:潜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积累下来的一个综合的基础和实力。我想有一点值得考虑,就是现在无论是引进资金,还是总体的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匮乏可能是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惠州不同,至少与深圳、东莞等城市相比,惠州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这意味着惠州在土地方面受到的限制小很多,发展的空间就会大很多。
现在那种光靠国家特殊优惠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超国民待遇”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下一步就靠综合的实力。 本报记者付海燕 李朝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