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时,中海壳牌公司展示厅首次“对外开放”。钟阳胜、李鸿忠、林树森、罗富和、陈东、傅成玉、罗伯·鲁茨、柳锦州、黄业斌等成为第一批前来参观的客人。
这个300多平方米的展示厅,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浓缩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从项目发起到建成投产18年历程的珍贵历史,展现了投资方与地方政府精诚合作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走进展示厅,大家从公司情况介绍、项目建设回顾、装置工艺流程、产品样本,到可持续发展等展示内容,逐一参观浏览,不时驻足交流感想。中海壳牌公司总裁蓝仲凯、副总裁翟鸿兴热情地当起了解说员。
“2003年5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动工建设,而这一天也恰好是我的生日。”蓝仲凯指着一幅图片说。
“好一个双喜临门啊!”大家用掌声表示祝贺。钟阳胜说:“中海壳牌开工,既为大亚湾石化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惠州的美好发展前景奠定了基础。”
“炭四抽余?”参观的人们被一个奇怪的产品名称吸引,仔细再看介绍,原来汽车尾灯外壳就是以它为原料造出来的。“乙烯的下游链条长着呢!”大家兴奋地谈论着。
项目建设如何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钟阳胜对此十分关注。当他通过图片了解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小到为防止工地起尘专配撒水车,为控制水土流失专修雨水沉淀池,大到投资近百万元移植珊瑚,投资千万元建造“碧海1号”浮油回收船等情况后,十分赞赏。蓝仲凯说:“我们采取的是世界最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技术。”钟阳胜说:“广东媒体要好好宣传中海壳牌保护环境的做法和经验。”
反映村民屋顶种菜的一幅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和地方政府一起,妥善安置搬迁村民,实施生产恢复计划,为村民搞起了各种就业培训。”蓝仲凯介绍说,引导村民屋顶种菜只是其中一件小事。
钟阳胜高兴地说:“妥善安置搬迁村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点,对于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很重要。中海壳牌是这方面的典范,值得好好总结和研究。”
本报记者李朝荣 曲 哲 付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