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霞
扬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事关社会风气的问题。如果人人因害怕恶势力而纵容他们,恶势力将横行社会,终将危及自身。
而现实中,竟会发生一人见义勇为,众人围观这种令人寒心的事情。那些围观者在转业军人孟良春勇斗歹徒的时候,并没有伸手相帮。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就连被救者也一走了之。如果在当初小孟追贼的时候就有人挺身而出帮助小孟,恐怕就不会出现后面小孟被数名歹徒围殴致伤的结果。
采访中,一些人认为,要提倡见义勇为,也需要更多的见义智为。一般说来,为非作歹的歹徒大多是身强力壮,残忍无情,而且多是几个人一伙。而我们普通的群众却大多几乎没有什么搏斗经验。因而要量力而行,见义智为。不一定要不顾后果挺身冲上去,而可以采用一种机智灵活的做法,如拨打报警电话,间接帮助受害者等。
更多的人认为,见义勇为如果能有勇有谋,当然最好。但是,见义勇为需要血性和冲动。“量力而行”的说法,自然很冷静、理性,但仅限于未成年人、老弱病残人群,就一般人来说,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怎么可能先计算周全然后才从容抉择?如果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想得太多,不愿为他人的安全挺身而出,那么,社会正气就很难树起。
在惠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随处能感受到血性的呐喊,多少仁人志士曾舍生取义,廖仲恺的《诀别诗》写道:“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叶挺高喊:“……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见义勇为之所以被称为“义”、“勇”,就在于危急关头的血性与冲动。有些价值观是永远不能被忽视的,如对正义的敬仰;有些原则是永远不再受怀疑的,如为人的责任和做人的根本。这就是一个民族赖以立身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性格的养成。所以,“见义勇为”的精神不可弱化。
多年来,惠州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并呈增长趋势,越来越多市民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正义。退伍军人小孟1个月内5次见义勇为的事迹刚刚被市民传颂,又传来惠东县村民李国强见义勇为勇斗歹徒英勇负伤的感人故事。
毕竟这个世界,善良人,有血性的人还是居多的。当然,解决歹徒当众行凶的事,应该首先从公安方面着手,然后再辅之以宣传教育民众———社会治安的维护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营造群防群治的机制,最终形成对违法犯罪者“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