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打来电话,反映市区江北某药店有部分药品廉价出售,怀疑是过期药甚至是假药。为此,记者对该药店进行了一番明查暗访,发现该药店低价销售的药品除一小部分快到保质期外,大多廉价出售的药品是因储存运输过程中包装盒破损的药品。
记者在该药店收银台旁边看到一张小柜台上摆放着10多种药品,这些药品大多包装破损,看起来比较破旧。记者问这些药是否拿来卖的?身旁一位服务员肯定地回答“是”,并解释说这些药都是在保质期内,只是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把包装盒压坏了,并不存在质量问题,可以放心购买。
记者随后仔细查看了这些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发现这些药品除小部分即将到保质期外,大部分保质期是在2006年以后,一种化痔丸的药品保质期甚至还是2008年2月的,但是该药的包装却损坏比较严重,包装上的封口也已经坏掉,上面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因为包装破损,所以我们只好降价销售。”该药店服务员告诉记者,这些药都比较便宜,售价一般是市场价的3~5折,她顺手拿起一种标价为1元的药膏说:“这种药正常价格是2元。”
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