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工业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比较明显
金相郁在《财贸经济》撰文指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之所以必然会面临城市规模效率问题,是因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定会产生外部不经济问题。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规模具有城市聚集经济效率,就是城市化经济。但是,从各城市的城市化经济来看,城市规模效率很不一样,尤其是传统工业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并不明显,而新兴工业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比较明显。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城市聚集经济并不显著,而其城市规模效率小于其他城市规模的效率,而大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城市聚集经济最大。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认识中国艾滋病问题
潘馁铭、黄盈盈、李楯在《中国社会科学》撰文指出,中国的艾滋病“问题”是后于某些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其危害也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如果我们以人文社会科学的理念来指导艾滋病“问题”的解决,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一些现代社会的文明因素在播种、成长。它们至少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宽容精神,对社会多元化的理性接纳等。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品格。
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要跨越行政区划限制
周天勇、胡锋、周也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一些中小城市仿照大城市来确定自己的旅游发展战略,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他们认为,需要有适合中小城市特点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区域内其他成熟旅游景区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务人员等方面带来的外部溢出效益。另外,进行开放式的旅游资源整合,跨越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一种利益合理分配,权责清晰明确,自我强制约束的协作机制。
公共政策和服务应给予家庭人文关怀和社会支持
徐安琪、张亮、刘汶蓉在《社会科学》撰文指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在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间的家庭经济保障和情感支持功能增强,养育功能的结构得到优化,但在儿童社会化和良性规范方面的作用趋于弱化。为此,有必要优化家庭系统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给予家庭必要有效的社会政策,推进中国特色的家庭支持网络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