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寓居闹市区的野生马蜂,“家”遭骚扰后野性狂作,携毒针疯狂袭人,路人被蜇得抱头鼠窜,遍体鳞伤,还有一个年仅29岁的生命竟被活生生地吞噬了(见《惠州日报》9月9日B1版)。
城市马蜂伤人事件引发我们两个方面的思索。一是生物学上的。在生物生态系统中,维持这个系统平衡的是食物链。然而,人类绝对不在马蜂的“食谱”里,马蜂也绝对不是人类“食谱”的主角。但是,发生在市区江北三新南路的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偏偏被几个顽童打破了,结果造成了人与马蜂的对立,人捅马蜂窝,马蜂疯狂蜇人乃至置人于死地,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悲剧,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人类应进一步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这个事件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学上的。这里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马蜂伤人凸显出公共管理上的疏漏。这些年来,植树种草给我们带来了绿色盎然的生活环境,但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因为马蜂、蛇鼠等生物是与绿树青草相伴相生的,因此有关管理部门就应出台预防诸如蜂患、鼠患之类的制度与措施,并严格执行,防患于未然。其二,马蜂伤人显示出公众公共安全责任意识的淡薄。捅马蜂窝的几个顽童惹事后逃之夭夭,没有直接或间接告知有关管理部门,其他发现这种祸害的人员也是如此。回过头想想,如果马蜂窝附近立起了警告牌,路人远而避之,惨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其三,马蜂伤人反映出市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极弱。在这次事件中,从几个孩童到被蜇伤(死)的路人大多不知道马蜂的厉害,更无自我保护的办法和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觉得安全问题好像就是矿难、空难、交通事故、洪灾、火灾,马蜂伤人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其实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有鉴于此,管理部门、市民应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从制度、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等各个层面筑起安全堤坝,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事情都做好。如此,有了安全保障,才能和谐地生活与工作,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