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构建和谐社会务须认识和把握的若干问题
 
发表时间:2005-04-11 08:40:36  来源: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从孔夫子的“大同”说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论,从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创立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观,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制度”设想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宏论,这些先贤们的理想无不折射出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强烈渴望和向往。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党的纲领,并作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和行动指南来实践,惟有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决策和部署,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大计,而且是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创造性的伟大贡献。当前,各地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进行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实践进程中,怎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成效,笔者认为,认识和把握下述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认识和把握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期并存”的时代背景。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时期,属于后工业化向现代化过渡期,也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我国当前正处于这个时期。所谓“黄金发展期”是指,积累了升级性发展所需的货币资本、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管理经验,发展势头强劲而不可逆转。所谓“矛盾凸现期”是指,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升级、对民主政治的权利诉求强烈,居民的收入结构和各种经济关系发生剧变,居民收入、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我国许多地方均已出现,仅是程度不同而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如果缓舒和解决不好,将会诱发社会危机,引发社会震荡,影响和折腾发展的进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认识和把握好提出这一目标的“两期并存”的时代背景,是深刻理解和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政策,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认识和把握好“三种社会称谓”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三种不同称谓的社会就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法制社会。小康社会涵盖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发展目标,其核心的价值指标是经济发展指数,并且具有阶段性目标的特性;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和人与自然四对关系的融合指数和相处状态,其核心的价值指标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指数,它属于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性条件,并且具有长期性和动态发展的目标特性;法制社会指的是运用法律手段去调节规范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一种社会形态,主要包括人的契约文化、人的法制观念和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价值指标是法制进步指数。它不仅同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性重要条件,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和根本性条件,并同样具有长期性动态发展的目标特性。从理论上弄清这“三种社会称谓”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导性环节。

    第三、认识和把握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种标志”。(1)民主法制。就是人们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诉求权、选择权、监督权,社会成员和团体自觉以法律为规范,人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法制的充分保障。(2)诚信友爱。就是人与人之间言信如鼎,真诚相待,互相尊重,和衷共济,团结互助,和谐相处。(3)公平正义。就是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的施行建立在公开、公平之上,其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公平性和正义性。同时,发展机会和成果不分贵贱、共有共享。(4)充满活力。就是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欲望得以充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5)安定有序。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全部经济社会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正当行为备受保护,违法行为究受严惩,社会呈现稳定有序状态。(6)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因发展而受到污染破坏,处处白云蓝天,绿水青山。上述六点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体系,也是评价的标准体系,符合这六点而不偏颇某一点,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这“六种标志”是动态发展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第四、认识和把握好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十对关系”。和谐社会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蕴含着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从本质而言则主要由下述这十对关系所构成:(1)社会成员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2)社会成员与执政党之间的关系;(3)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关系;(4)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5)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6)群众(民间)团体与群众(民间)团体之间的关系;(7)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8)普通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9)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10)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述这十对关系之间的和谐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而其中每一对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赖于义务、权利和利益分配的相对公平和公正。如果在义务、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上尚存不公或落差过大,必定会影响其彼此的和谐相处,甚至会走向对立。如果出现其中的任何一对关系不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和伤害整个社会和谐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认识和把握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八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和谐社会比较,有着下述八个鲜明的基本特征,这就是:(1)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2)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3)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相统一;(4)按劳取酬与按贡献取酬相统一;(5)和平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6)共同理想与共同富裕相统一;(7)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相统一;(8)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一国两制”相统一。认识和把握好这些基本特征,才能深刻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所制定的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投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其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六、认识和把握好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七大支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同构造一座大厦,必须有一系列承受聚力点的强大支柱作支撑,不然就构建不起来,即使建造起来也会因基础不牢而坍塌。笔者认为,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七大支柱是:(1)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这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这是构建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千秋基础和决定性力量。(2)民主法制的不断进步。这包括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权的保障和法制体系的完善等,这是构建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3)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包括国家宏观调控、金融风险防范、市场准入和反垄断、社会就业和保障、弱势群体救助、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等机制的完善,这是构建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动力。(4)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这包括人们的文化知识、法制观念、理性精神、诚信自觉和处世修养等,这是构建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因素。(5)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这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塑造和进步等,这是构建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6)国防力量的不断巩固。这包括国民的国防意识、国防的科技实力、技术装备水平和军队的战斗力等,这是构建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全保障。(7)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这包括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创新,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提高,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扩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增强等,这是构建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有了这坚实、牢固和强大的“七大支柱”作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胜利构建起来,并不断巩固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乎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肩负着“三个代表”神圣使命的中共党员特别是掌握了决策权、导向权和指挥权的每个领导者,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好上述“六大问题”,才能清醒地而不是盲目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创造性地而不是固旧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负众望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