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惠城区桥西街道办事处北门街的刘新兴阿婆,快70岁了,可张口就能唱出许多自编的歌谣,讴歌家乡的美景和生活,不仅对仗、押韵非常有规律,还通俗易懂,让人啧啧称道。
居民黄大妈 刘阿婆几乎每天都到公园唱山歌
刘阿婆说,她只读过半年书,12岁那年赶上全国解放,14岁当了文艺兵,6年后复员当上幼儿园教师。刘阿婆笑着说,自己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和训练,编唱歌谣属于无师自通。 在部队期间,因为演出需要,刘阿婆经常自编自演一些歌谣节目,久而久之,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事物就想把它编唱出来,像“西湖老柏亭上好,早早有人做早操。早操做来身体好,心情愉快添福寿……”等通俗易懂的歌谣,都是刘阿婆平时观察生活,积累和创作出来的。 刘阿婆说,唱山歌可以消愁解闷、有益健康。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会到西湖边、公园里吟唱自编的歌谣,她说只要开口唱上几段,心里就舒服多了。时间久了,家住北门街中山公园一带的居民几乎没有不认识这位会唱山歌的刘阿婆。居民黄大妈告诉记者,“刘阿婆几乎每天都要到公园唱山歌,讲故事,小孩子们都很喜欢。” 刘阿婆还告诉记者,歌谣里加入一些调侃的语言可以增添人们听歌的乐趣。 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林惠文 刘阿婆的山歌为原汁原味惠州特色
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林惠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刘阿婆唱的山歌属于质朴的、典型的惠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属于惠州话山歌的大范畴,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客家山歌。 据林惠文介绍,传统的客家山歌在乐理上一般表现为五声调,即“1、2、3、4、5”,而惠州话山歌表现为四声调,即“1、2、3、6”。刘阿婆自编自唱的山歌虽然词汇比较杂,但总体来说以惠州话山歌的格调为主。目前,惠州民间散落着极少数像刘新兴一样的老阿婆、老阿公口头创作或流传下来的山歌、歌谣,是原汁原味的惠州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值得进行整理和加以保护。 记者陈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