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亚湾区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大亚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起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和体制,走出了一条实现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路子。
土地权属及征地补偿问题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
大亚湾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政策、观念等因素,引发社会矛盾的原因较为复杂。据调查分析,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权属及征用补偿问题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影响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在开发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同时又受到地产过热和炒买炒卖的影响,土地权属问题错综复杂,给现有土地盘整带来难度,直接影响到土地的开发利用和项目建设,成为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土地征用引发的问题多,影响社会稳定。随着石化工业区和西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加快、众多石化中下游项目的落户,各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征地、拆迁范围不断扩大,工作量相当繁重,各种利益矛盾也日益凸显。部分项目的拆迁费、征地补偿费难以及时全额到位,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一些地方农民抢搭抢建、抢植抢种现象严重,群众阻挠项目开工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回拨地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大亚湾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将征用土地面积的8%作为村民回拨地,用于发展二、三产业,这是实现失地农民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回拨土地还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失地农民增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对那些以种养业为主、年龄偏大、又没有其他技能的农民影响最大。尽管在两年过渡期内有基本生活保障费发放,但他们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周期,周期过长难免会影响群众的情绪和心态,也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针对焦点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化解社会矛盾
为了确保大项目顺利推进,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回拨地返租。为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解决农村回拨地利用率低,村民招商难度大等问题,必须按照“盘活资源、科学规划、自愿有偿、合作开发”的原则,村委会将留用的回拨地返租给管委会,由管委会统一招商选资,引进效益好、质量高、技术先进的企业,村民小组或村委会通过出租回拨地获得租金,再通过科学利用兴办实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农民定期分得红利或租金,使失地农民得到长期可靠的实惠。
转欠为贷。“转欠为贷”是指将征地拆迁中历史遗留的欠账转化为政府对农民的借贷,并按期计息偿还的一种形式。由于开发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资金紧缺,因此部分项目的拆迁费、征地补偿费没有一次性及时足额到位而累积形成历史欠账。要对涉及5个村小组共1000名村民的征地拆迁补偿款,实行转欠为贷,做到分期还款,按期计息,利息在政策范围内比同期银行利率高1%。
完善社会保障。一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根据大亚湾区大部分居民是因征用土地由农民而成的实际,建立了大亚湾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二是在全省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大亚湾区应从今年春季起实施了全区农村和城市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三是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符合条件的均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目前有554户共1540人参保,人均年保金额从1500元提高到2500元。四是按照保障眼前、着眼长远的原则,进一步做好两年过渡期内失地农民生活补助发放工作,确保每个农民在两年择业期内得到每月2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
扩宽就业渠道。一是要坚持走“先培训后就业,以培训促就业,定向培训定向就业”的路子,通过与中海壳牌和区内各大企业联手,免费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适应市场,尽快完成“农民”到“居民”的角色转换。二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征地补偿款、安置补助费作为启动资金,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和门店,用于出租办工业、办实业,变“输血”为“造血”。三是要引导和鼓励村民依托快速发展的人流和物流市场,利用自家的独立楼和小商铺,从事租赁、来料加工和物流经营。四是要将两安置区内造价3000多万元的市场和门店无偿划给两个搬迁村,由村委会统一经营管理,壮大村级经济。五是要制定政策,鼓励区内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回拨地返租和“转欠为贷”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利益
实行回拨地返租后,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获得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澳头街道办事处岩前村委及其5个村小组共20万平方米的回拨地通过返租,每年可以增加240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而经过就业培训和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有效地解决了村民生活出路问题。回拨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历史欠账的妥善解决,使农民不受损、能得益,深得广大失地农民的拥护,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因征地、拆迁等问题的信访事件迅速减少。
实施“转欠为贷”方案,既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化解了矛盾,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自主创业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缓解了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紧张的压力,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石化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为加大石化中下游项目招商引资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
失地农民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其今后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失地农民上岗就业等等,为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回拨地返租和“转欠为贷”,则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失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提高了创业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配合大亚湾的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