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民间艺苑的奇葩
 
发表时间:2006-05-11 09:36:21  来源:
 
    龙门农民画面世的时间并不长,从1972年至今不过三十多年,但她在民间艺苑中声誉日隆,与陕西户县农民画、上海金山农民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画而享誉海内外。经过三十多年的艺术打磨,龙门农民画业已从初始时“自画自娱”和单纯的宣传,实现了质的飞跃,步入了庄严的艺术殿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考察龙门县时,饶有兴趣地观赏了龙门农民画,欣然为之题词:“农民画乡,文化田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刘大为先生观赏了龙门农民画后,盛赞曰“乡土艺术,岭南风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龙门农民画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将龙门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笔者多次陪同专家、学者与各界嘉宾考察龙门农民画,也多次聆听他们对于农民画热情洋溢的讴歌。作为文学艺术界同仁,现把我们粗浅的观感公诸同好。

    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

    龙门农民画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几乎每一幅画,无不表现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主题。春、夏、秋、冬,太阳月亮,青山绿水,农林副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井泉江河,耕耘收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时八节,顺势而变,聚族而居,数世同堂,男欢女爱,休养生息,绿树丛丛,溪流弯弯,中秋贺月,岁末祝福……每一幅画都刻画了农民生活的或一侧面,联缀起来则是岭南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民色彩斑斓的独特世界。这当然是岭南山村现今特有的艺术反映,但又分明传达出了远古刀耕火种、土地崇拜、祈天赐福的农耕文明的遗传基因,血管里汹涌澎湃的仍然是炎黄子孙的热血。鉴赏着一幅幅老、中、青、少、幼各个年龄层次作者所创作的农民画,心灵震撼于它们承载五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厚重。从某种意义上说:龙门农民画,勾勒出了中国魂,呈献出了民族心,讴歌出了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强音。

    表现以人为本的主题

    龙门农民画体现了中国儒、佛、道传统哲学的融会贯通,其基调突出了一个“和”字。龙门农民画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必然是农民对于生活的艺术反映。中国历代农民对于生活大都没有特别的奢求,他们刻意追求的无非是一个太平世界。龙门农民画当然也不例外。你看,每一张农民画都体现着农民内心对于风调雨顺、艳阳高照、皓月当空、地肥水美、年年丰收、岁岁平安、丰衣足食、合家快乐的渴望和企求。在这里,中国道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返璞归真;中国儒家关于人与人,人与家庭,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中国佛家倡导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三种境界,达到了水乳交融。应当指出,居于农民画中心地位的是人,是画的作者——农民。因此,龙门农民画,表现的主题可以毫无愧色地概括为“以人为本”。人必须在一个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中,才能正常地生存,健康地发展。谭池发《太阳天》中,健壮农妇的曝晒鱼干、柿子干、豆角干;一双儿女的嬉戏;殷实的农舍,满院的鸡群,爬满了蔓条的瓜类;《织竹帽》中,青年男女农民剖竹篾,织凉帽的精湛工艺。陈权枢《牧牛伙伴》里,男女牧童对于四蹄腾空水牛的娴熟驾驭。曾宝田《晚归》中,青年农民夫妇辛勤劳作一天,带着一双儿女归来:男孩坐在爸爸的手推车上吹着草筒;女孩手托着鸣叫着的野雀,骑着温驯的青牛;妈妈则挑着一对箩筐,筐内装满稻谷,与爸爸亲密地攀谈着向家走来。倘若陶渊明在世,目睹农民劳作、生活在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环境中,他老人家何必还要去寻觅桃花源呢?“陶令不知何处去?”龙门今日可耕田!

    表现岭南山村文化独特视角及审美内容

    龙门农民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间习俗,她是民间艺苑中的奇葩。龙门农民画创始发展至今只有三十多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来说,资历尚浅。但农民画产地龙门县至今仍是个农业大县。农民艺术家身居农村,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一旦遇到科学发展观的源头活水的冲击,便奔腾激荡,一泻千里。龙门农民画之所以能够与陕西户县农民画、上海金山农民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画,而为世人瞩目,主要就是因为它与众不同的岭南山村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间习俗。它绝不是步人后尘,拾人牙慧,也不是对老资格的大哥们的简单模仿或改头换面的包装炒作,它表现的是岭南山村文化——过去一度被文化界昵称为“南蛮文化”的独特视角以及审美内容,这是别的民间画所没有的。将它与陕西户县农民画、上海金山农民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无需造诣高深的艺术家,只要普通的观众,也会很快地鉴别出来。因为孕育它的母体,乃是岭南大地,岭南山村。即便是一样的太阳与月亮,当它们辉耀在岭南山村的苍穹时,在龙门农民画的原创者看来,仍然大不同于别国别地的日、月。不同的艺术品种,或同一个品种中的不同创作流派,当它们相互沟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贵在谦虚谨慎,须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观照别人的优长,以便采取“拿来主义”;当他们诚信地向别人推介自己时,却必须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一切,以便对人家采取“送去主义”。但是,孕育本身的艺术母体——岭南山村的天空,岭南山村的大地,岭南山村的丽日皓月,岭南山村的绿水青山,岭南山村的客家语言与民俗风情却不能“赠送”。这就是艺术群芳谱中百花齐放的特定法则。与其说,齐放的百花园因品种、色泽的不同而形成争奇斗艳;倒不如说,因为孕育她们的母体之间的千差万别。故土,虽然她们都具有母亲无私地抚育儿女的慈爱本性,但她们的面貌、身材、体型、肤色、语言,总之生命基因中的很多因素,毕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曾经非常关爱乡土文学的原创,他把虽则稚嫩,但充满生命力的乡土文学,比喻成一个健硕的刚开始学步的幼儿。他说,尽管最笨拙的母亲,也满怀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出第一步,继而坚实地往前走的。龙门农民画与生俱来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民间习俗的特色,在如此适宜民间艺术发展的今天,应该得到大大的弘扬与发展。丧失自己的特色,就等于轻弃自己的艺术生命。

    具有兼容并包的开放性艺术表现手法

    龙门农民画具有兼容并包的开放性艺术表现手法。龙门农民画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手法,用以抒发农民们对于自然、生活、劳动、爱情、民俗、社会的审美思考。它以单线平涂的手法,结合水墨、水彩、油画的表现技法,兼容刺绣、植绒、木刻、剪纸、蜡染等特长,进行创作。画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酌奇而不失其真,翫华而不堕其实”,大胆地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突破了焦点透视、比例、结构等绘画基本方法的约束。篇篇浓墨,幅幅重彩,在视角上顽强地彰显自己的个性,具有特定的美学价值。譬如,黄伟平《蓝田瑶家舞火狗》里,美妙瑶女的民族歌舞占据了中心地位,围绕欢歌曼舞瑶女周围的,是各色人等的奇妙组合。观此画,如同走入以民族唱法为主、流行唱法多重烘托为辅的大剧院。这种奇特的构思,定格在一种超常规的思维与表现的位置上。曾宝田的《母猪与小猪》中,作者大胆而巧妙地将木刻、水彩、油画三种技法熔于一炉,法无定法,从“无法”中求创新,将科学养猪、科学管理的理念,寄寓在别出心裁的组合之中。母猪,像大海中的鲸鱼;小猪,则如盛开的花朵……这种匪夷所思的构思,实在令浅见陋识的笔者,耳目一新!倘若,艺术上不走自主创新之路,独辟蹊径,岂能臻此妙境?

    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龙门农民画的发展,必须向古今中外艺术精品艺术经典借鉴,走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绝不排斥对传统,特别是对传统中不胜枚举的精品杰作乃至经典的借鉴。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创新乃是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弘扬,对传统中不适应现实的糟粕予以封存或抛弃,因此,没有继承与弘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上面说过,龙门农民画,对于古今中外艺术传统中的精华,有借鉴,有继承,有吸纳,这是必须肯定的,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刚刚开了个好头,还远远没有完结。这如同一个善唱客家山歌的艺术家,倘若她能兼有深厚的美声功底,又能运用自如地驾驭流行唱法;倘若她接触过大量民族的西洋的音乐经典作品;倘若她能将各种唱法融会贯通,尔后独出机杼,自创新路,唱出艺术含金量高而又使听众观众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有多好!

    就更高的艺术标准而言,龙门农民画尚属一块极具潜质,但毕竟是璞、玉俱存的美玉坯子,亟需长期的耐心的精雕细刻。题材、主题略嫌狭窄;手法、风格、流派,稍显单调。与源远流长的中国画、西洋画艺术来比较,含金量还较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不足与差距。笔者在嘉义庄现场观摩几位小作者,直接往装在画框的宣纸上勾勒形象、涂抹色彩时,曾想与小作者讨论他们的构思、设计与运笔,但终因不忍打断小艺术家们的思绪,欲言又止。后来看到他们的半成品,遂感到他们的艺术积累不够,艺术准备不足,艺术的基本功还浅。笔者以为,农民画的作者,虽然身在山村,天天闻着泥土的芬芳,但要将大地的精魂,恰切地勾勒出来,仍然需要学习,需要向传统的精品乃至经典借鉴。有这个学习、借鉴与没有这个学习、借鉴,大不一样。这里有拙精之分、粗细之判、高低之别、文野之辨。干将、莫邪必须千锤百炼,和氏之璧岂乏精雕细琢?笔者深信,此后更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必须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转益多师才能另辟蹊径,继承弘扬才能自主创新。

    龙门农民画,必须走向广阔的文化市场,倾听呼唤,接受检验,创造著名的文化品牌。在这方面,中共龙门县委、龙门县人民政府已有了正确周密的部署,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特别关爱龙门农民画,热切地关注着它的发展与创新。现在龙门农民画已经明确被定位为提高全市人民文明素质的有效载体;对于它的产业运作机制,骨干梯队的培养;集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中心”的建设;可供观赏、游览的农民画村落的创设;文化名牌的推动;将农民画作为树立魅力龙门的支柱产业等等,都有了通盘的谋划和落实的措施。笔者坚信,作为民间艺术的奇葩,龙门农民画定能闻名全省,驰名全国,扬名海外。
 
龙门农民画大事记
 
    1972年 龙门农民画诞生和成形,谭池发成为带头人。
    1978年5月 广州市文化局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为期1个月的“龙门农民年画展”。
    1981年11月 谭池发画作《步步高》在省美术展览获三等奖。
    1983年 王汉池画作《酿酒》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赴瑞典、挪威展出。
    1988年 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89年6月 曾宝田画作《日出而作》获“全国首届中国民俗画大奖赛”二等奖。
    1993年 陈权枢、曾宝田画作分别获得全国性农民画赛事奖项。
    1998年 龙门县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
    2004年4月 首个民营龙门农民画廊诞生,民营资本进入农民画产业。
    2004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考察龙门,为龙门农民画题词:“农民画乡,文化田原”。
    2005年5月 龙门县委、县政府提出《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之后嘉义庄被定为“龙门农民画示范村”。
    2005年9月 广东龙门第二届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上,106米农民画长卷《农民画乡,文化田原》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最长的农民画”证书。
    2005年10月 龙门农民画主题日用品出现,首批T恤、手袋均脱销。   (刘耀龙)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