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作出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决策。我们要立足实际,在发展的着力点、培养产业集群、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项目带动效应和树立品牌等方面做足文章,扎扎实实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扎实推进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就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选择最利于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发展路径,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商贸业、旅游业等优势行业,带动我市第三产业全面繁荣。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培育产业集群,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既是企业发展之需,也是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第三产业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异军突起,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优势行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行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头,在政策上予以适度倾斜,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尽快把这些优势行业做大做强,以其产业集聚效应和强大的产业拉动力,带动我市第三产业实现更快发展,同时为第一、二产业的更加充分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各地要立足自身产业特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双腿走路,既要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又要积极引进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尽快培育和做大做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扎实推进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就要不断创新,借鉴我市发展工业及外地的成功经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增强产业竞争力;运用差异化策略,打响第三产业品牌。我市工业之所以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走集团化之路,培植了TCL、德赛、华阳、侨兴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第三产业,同样需要大企业当“领头羊”。目前,我市的房地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只要措施得当,抓住机遇,完全有条件培育出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特别重视品牌建设。在当今信息社会,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经济效益。我们要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打响一批具有惠州特色的第三产业品牌。比如说,利用“南昆山是北回归线上的绿洲”这一特有地理生态特征,打响南昆山品牌;借助“惠东港口是我国惟一的海龟产卵地”的生物生态特征,打响“最后一张海龟产床”品牌,等等。从消费心理上说,“稀有、稀罕”等稀缺资源对人的吸引力最大,我们循着这个思路去寻找惠州第三产业之“最”,就能打响一批响当当的惠州品牌,对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
扎实推进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大项目带动效应。近来,不少国内外大企业看好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我市招商引资形势喜人,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加盟惠州港建设,中国保利集团拟投资16亿元开发罗浮山旅游项目,还有汤泉旅游项目、巽寮富巢湾五星级度假酒店、金泽国际物流园、义乌小商品批发城、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大项目的建设投产,将为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巨大需求,将会催生集现代消费、现代服务、高级商务、专业会展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的综合商业圈。我们要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到我市,快速带动和提升我市第三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加快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全市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
本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