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村支书的楷模
 
发表时间:2004-11-29 09:17:08  来源:

图片
 
    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公而忘私、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普通村官!

    一个果敢的人,一个忠诚的人,一个用行动乃至生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产党人!

    他的热血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西山脚下,公庄河边,冬日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个270多户人家的村子。这里是博罗县公庄镇矮岗村。因为一个人身患绝症,全村1100多男女老少的心都碎了。

    “有没有去医院看望,东哥好点没有?”河边浣衣的妇女忧心忡忡;

    “东哥这样的好人却患了绝症,难道矮岗人就这么没福气?!”村道上行走的村民黯然神伤;

    “要是东哥有个三长两短,将是矮岗村最大的损失!”村干部悲从中来;

    “如果可能,我愿意用我43岁的生命去换取东哥的生命!”困难户黄惠明日夜垂泪……

    阿东是他的乳名,村民尊他为“东哥”。他就是矮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俊红。此刻,他被确诊为中后期肺癌,在广州住院接受化疗(见右图 本报记者巴 山 摄)。55岁的他正经受着死神的考验……

    “我们当干部的,最根本的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

    黄俊红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带领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创业,使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镇的先进村。他以一个普通共产党人的名义,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东哥对党的政策理解比大家透彻,是村里第一个办果园的人,有经济头脑,也乐意为大家办事。”1998年11月,矮岗管理区撤区设村,本不是候选人的黄俊红却被村民高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2000年,黄俊红入党。2002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1998年的矮岗还是博罗县的贫困村之一,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对这样一个贫困村,没有什么比加快经济发展更为急迫!

    “不干就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干好!”黄俊红头脑清醒,做事有一股韧劲。

    “村里穷,最重要的原因是路不通,水不通。”担任村干部后主持村里首次“议政”,黄俊红提出要干的头两件大事就是修路、修水利。

    有的村干部说:“村里这么困难,哪里有钱修路?”黄俊红说:“不修路,难发展。不发展,更困难。”他自己捐出1000元钱,并带着村干部四处联络在外工作的乡亲募捐,筹集22万元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直通圩镇的水泥路。此后的几年里,他又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和发动乡亲捐款,筹集资金把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今年病重期间,他还继续争取到25万元资金,准备把该村4个村民小组的出口都铺成水泥路面。

    “我们当干部的,最根本的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黄俊红时常对村里的其他干部说。

    为了解决村里300多亩稻田用水问题,他一趟又一趟地跑镇里和县水利部门,终于争取到灌溉水源,从公庄镇白沙岗村的古槌径水库引水到矮岗村农田。2001年,他带领村干部多方筹资,建起了永久性蓄水站,添置了2台大型抽水机,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

    “矮岗村穷,还因为我们长期只习惯种水稻,有饭吃没钱花。”黄俊红领着大家外出参观学习,向农技部门讨教,因地制宜在全村推广冬种反季节黄瓜,一亩地年增收3000多元。如今的矮岗成了远近闻名的“黄瓜村”。

    集体经济怎么搞?黄俊红心里日夜都在思考着。

    招商引资是一条路。2002年,黄俊红带领村干部引进了第一家民营企业。但因为修进厂公路,沿途要砍掉一些村民的果树,遭到个别村民的抵制。黄俊红自家的部分果树也在公路规划范围内。他叫来几个工人,说:“先砍我的,我一分钱补偿都不要。要修多大路我都砍!”他家十几棵10多年树龄的荔枝树就这样砍掉了。“东哥,我们也没得说的!”村民们自动拿起了砍刀。

    “我们村虽然条件差,但有一个优势,就是荒山荒岭多。要把没用的荒山变有用,就要承包出去。”在黄俊红和其他村干部的努力下,村里与深圳一客商采取股份制合作,种植了2000多亩速生丰产林。他对村干部说:“再过三四年等村里能分成了,就拿这笔钱搞自来水,让矮岗人都喝上自来水。我早想好了,从西山上引水,落差大,容易实现。”

    在黄俊红的带领下,矮岗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600多元,集体年收入增加到3万元。在上级的支持下,去年村里还建了村委会办公楼。

    矮岗村贫困面貌得到扭转,成为全镇的先进村,黄俊红却积劳成疾。今年春节后,黄俊红感觉头痛难耐,几天高烧不退,他以为是重感冒,没太在意,只在镇卫生院开了点药。4月,病情加重,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中晚期肺癌。

    消息传开,矮岗人如雷轰顶!

    矮岗村村头,有片110多亩的竹林,长势旺盛。这是去年黄俊红牵头为村集体引进的一个经济项目。“竹子长得这么好,东哥却病倒了。”村民们唏嘘不已。

    “他想的、做的,都是为了矮岗人。上任不长,却干了很多事,为群众操碎了心。”老支书黄瑞安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他是矮岗人的主心骨,矮岗村不能没有他啊!” 75岁的五保户老人李成昌在家为黄俊红祈祷。

    “党员干部就是要有一身正气,敢字当头”

    黄俊红敢抓敢管,狠刹歪风邪气,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把一个全县闻名的“烂仔村”变成全县文明村。他以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博大胸襟,激浊扬清,书写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辉篇章

    “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这一顺口溜是当年矮岗村的真实写照。外地赌头常来村里聚赌。
 
    “村风民风搞不好,什么事也干不了。”黄俊红上任后,下决心要刹住这股歪风。一天,他得到外来赌头在村里聚赌的消息后,马上骑摩托车赶到现场,把摩托车往地上一丢就冲入赌窝。

    一个外来赌头不认识黄俊红,以为他是来参赌的村民,对他说:“把车放好再来赌。”

    黄俊红闻之雷霆震怒,掀了赌档,指着赌头的鼻子怒斥:“马上给我滚出矮岗!这次是警告,下次敢再来,绝对不放过你们!”从此,赌博现象在矮岗绝迹。

    事后有人担心黄俊红受到报复。他说:“正还怕邪吗?没这个理!共产党人就是要一身正气,敢字当头!”

    矮岗还曾是博罗出了名的“烂仔村”,村里有些年轻人不务正业,好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但对一身正气的黄俊红却敬畏三分。黄俊红也盯上了其中3个劳教释放人员作为教育对象,有事没事都找他们谈心,以长者的人生经历循循善诱他们改邪归正,以党员干部的身份引导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在黄俊红的帮助下,3名青年都外出务工,如今均已成家立业。今年听说黄俊红患病住院,他们还特地回来探望。

    村里发生大小纠纷,黄俊红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00年农历大年初五,黄俊红接到消息:因宗族矛盾,邻村的群众与矮岗村民发生了冲突,双方好几百人手持菜刀、长矛、锄头对峙,一场械斗一触即发!他马上赶到现场,冲进人群,在矮岗村民前划下一条线,高声说道:“谁也不许跨越界线半步!”随即只身一人向邻村群众大踏步走去。

    邻村人群中有人说:“黄书记过来了。”“管他什么书记,只要是矮岗人,照打。”黄俊红闻声仍毫不犹豫走到情绪激动的队伍中,主动向他们解释,苦口婆心做说服工作。在他和镇干部的努力下,一场风波得以平息。事后,黄俊红又到邻村村委会登门“谢罪”,主动承担责任,还自己掏出1000元钱表示慰问。黄俊红博大的胸襟让邻村干部群众深为感动,两村从此成为睦邻。邻村人都说:“多亏了黄书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农村稳定能不能搞好,就看村干部敢不敢抓。”镇委主管政法的副书记后来以黄俊红为例,在全镇大会上说。

    一手堵,一手导,黄俊红深知文化建设对农村的重要性。为营造和谐的村风民风,黄俊红从自家拿出5000元作为村里开展文艺活动的经费,组织起舞龙队,农闲时节带领年轻人集训,逢年过节为村民表演。去年,舞龙队还作为公庄镇惟一的代表队参加了县城文化广场落成仪式表演活动。这也是矮岗人首次在全县的舞台上亮相。这一天,矮岗村人高兴得如同过年。矮岗由“烂仔村”一跃变为县文明村。

    “桥归桥,路归路。清清白白才是我做人的宗旨”

    黄俊红坚持原则,严于律己,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黄俊红关心他人,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胜过关心自己。他以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本色在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村治保主任黄小明进入村委会工作前的一天,黄俊红找他谈话,开口便说:“来村委会做事,只有损失,没什么捞头。要有思想准备。”一句大实话让黄小明终生难忘。

    刚上任,村里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黄俊红从自家拿出1万元给村干部发工资和作为村办公经费。

    几年来,黄俊红和村干部经常外出办事,却从不住宾馆,进酒店。工作中,对待重大事项,他坚持原则,从不让步。涉及经济项目,他坚持按制度办事,该招标的招标,该公开的公开。他常说:“桥归桥,路归路。清清白白才是我做人的宗旨。”

    他不仅严于律己,对其他村干部的管理也是严字当头。2003年夏的一天,矮岗村矮岗村民小组组长黄友珠为图省事,花了2块钱打摩的到镇上办事,被正在镇上开会的黄俊红撞见。

    黄俊红问:“友珠,你自己的摩托车呢?”

    黄友珠比黄俊红大2岁,两人自小一起长大,平素有什么事都喜欢在一起商量,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这一次,黄俊红却跟黄友珠“翻了脸”。

    “自己有摩托车为什么不骑?来一趟要2块,来回就要4块。4块钱也是村集体的钱啊!你要打摩的就自己出钱,这4块钱绝对不能在村里报销!”

    黄友珠的脸刷地红了!

    但在生活上,黄俊红却更像一位忠厚的大哥。

    一位镇领导出差带回一盒名贵茶叶送给黄俊红,黄俊红转手就送给了黄友珠。

    今年三八节前夕,正在住院的黄俊红给村妇女主任叶新霞打电话:“阿霞,该组织村里的妇女代表外出参观学习了,我去不了,就由你跟村里一位副书记带队吧。”
“东哥有病,大家哪有心情外出。”后来村里的妇女代表去医院探望黄俊红。他对大家说:“对不起,没能带你们去参观,等我病好了,再带你们出去。”

    今年8月,叶新霞患肾结石在惠州住院。一天,叶新霞接到在广州住院的黄俊红打来的电话:“阿霞,你安心养病,不要有什么顾虑。”

    随后叶新霞又接到村里的文书打来的电话:“东哥叫我在他的工资里拿出200块钱给你。”黄俊红自己的月工资也就250元。在他身患绝症备受折磨的时刻,他心里还惦念着他人。叶新霞想到这些,眼泪汹涌而出。

    黄俊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成为他日常重要工作之一。他带头坚持学习,并抓好班子的学习。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要安排村“两委会”干部进行集中学习。今年年初他在外地住院,还要求探病的同志多带些学习资料。9月下旬以来,黄俊红虽然病情不断恶化,但为了学习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他和村“两委会”一班人多次进行专题学习,并要求村组干部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把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

    他十分重视培育优秀的农村青年入党。村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时,把村里的优秀青年都请来一起观看宣教片,增强他们对党的认识。同时还每年选派一二名优秀青年到镇委党校学习。村里的年轻人被凝聚过来,连外出务工青年都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近3年来,村党支部发展了5名年轻党员。

    刚刚成为建党对象正进行公示的外出务工青年李容清说:“我们从东哥身上感受到了党的力量,东哥是我们的榜样。”

    “谁家有困难,尽管跟我说”

    黄俊红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冷暖,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顾了大家,亏了自家,自己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他以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的崇高品格,阳光般温暖着群众的心,赢得“贴心书记”的口碑

    身为村党支部书记,黄俊红主动选择了5户贫困户作为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的工作对象,在生产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黄惠明是其中一户困难户。种黄瓜没有成本,黄俊红送上500元。抗旱时,黄俊红又花1000多元买了部小型抽水机送给黄惠明。

    2002年,黄惠明的儿子考上县重点中学,没钱读,准备叫儿子去打工。黄俊红知道后生气地对黄惠明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孩子是国家的人才,不能这样埋没他!”黄俊红带头送上1000元,并发动村民捐款,一次性解决了一年的学费。黄俊红还时常给伙食费。而今黄惠明的儿子准备高考了。

    黄俊红时常对村里乡亲说:“谁家有困难,尽管跟我说,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逢年过节,他都要带着村干部到村里五保户家慰问;困难户、老党员生病住院,他都要组织村干部募捐,或者向上级争取补助。

    2002年春季抗旱期间的一天,黄俊红修水渠归来,满身泥浆。下村检查工作的镇长看到一身是泥的黄俊红便问:“黄书记,大家的秧都快插完了,你家的插完没有?”黄俊红回答:“现在家家赶着插秧,水渠一刻没人巡查维护都不行。等大家插完了,我才安心做自家的活啊。”

    黄俊红在担任村干部前,他家靠种果树和其他经济作物,多年来每年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他当村干部后,家里的重活都撂给了瘦弱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家庭收入也一落千丈。

    “以前家里种10亩水稻、3亩甘蔗、1亩花生,还打理30亩果园,现在只能种3亩水稻和少量花生。”黄俊红80岁的父亲至今仍要下田耕地,他“埋怨”儿子“不在家里干活,但也没办法,他是为公家做事”。

    常年患肾结石的妻子尽管认为黄俊红“家里啥事都不理”,但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他们夫妻结婚32年来从未拌过嘴。黄俊红的老母亲说:“我儿子很孝顺,经常买肉给我吃。”

    黄俊红20岁的小儿子说:“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因为他心地善良,肯帮人。”

    在建于20多年前的3间土坯瓦房里,能看到的像样的家当就是一部老式电视机和一套木沙发。这是黄俊红的家。

    靠窗摆放着一张破旧的书桌,还是他30多年前结婚时置办的,桌上一本《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显得十分醒目;床头放着一张祖父留下的太师椅,椅上放着一台产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早已经坏了的卡式录音机;没有衣柜,衣服都胡乱地搭在一个木架上。这是黄俊红的卧室。

    村民们渐渐富了,有的还建起了小洋楼。黄俊红却仍过着异常俭朴的生活。惟一的奢侈品就是一部手机和摩托车,那是他的办公用具。

    “东哥顾了大家,亏了自家。” 村民们感慨万千。

    “东哥是我们的贴心书记啊!”村民们由衷敬佩。

    “不要因为我的病而耽误了村里的事,让我失望”

    黄俊红恪尽职守,率先垂范,身患癌症仍坚持带领干部群众积极抗旱。他以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黄俊红在家里做“甩手掌柜”,对村务却是事事亲力亲为,毫不含糊。即便是病魔缠身,心里也记挂着群众利益。

    “村里的大事小事,东哥不是叫人干,而是自己带头干。”村干部这样评价说。

    2001年4月10日,为了去佛山、广州追踪两个计生对象,黄俊红马不停蹄一天内来回奔波了500多公里,落实工作后回家已是第二天凌晨2时。

    在黄俊红的带领下,矮岗村近年来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案件,未发生一起党员干部违法违纪事件,无计划外生育,成为全市的计生模范村。自2002年以来,矮岗村“两委会”年度考核连续两年排在全镇前三名。

    在患上肺癌后,黄俊红需要定期到广州珠江医院接受化疗,但仍时刻记挂着村里的事务,经常打电话给其他村干部说:“不要因为我的病而耽误了村里的事,该落实的要抓紧落实,不要让我失望。”

    村里该干什么事,黄俊红心里一清二楚。今年4月,早造插秧遇旱,在广州住院的黄俊红打电话给主管农业的村委会副主任李育芬:“该拦河抽水了。”

    今年入秋以来,我市遭受40年一遇的大旱,黄俊红的心情比谁都焦急。他时不时从广州的医院“偷跑”回来,拄着拐杖让儿子搀扶着巡察水渠。9月,刚刚结束化疗赶回家的黄俊红立即用手机打电话给矮岗村民小组组长黄友珠。

    “别的村都在忙着抽水,你为什么不抽水?”

    “电线不够长,想等镇里帮助解决。”

    “要多想办法,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不要依赖上级,要自力更生确保群众丰收!”

    随后,黄俊红又告诉黄友珠:“以后找我不要打我家的固定电话,我在家你也打我手机。”

    黄友珠猛然醒悟:东哥已经是躺在床上,无力起身拿离床不到一米的书桌上的固定电话了,但他却还想着村里的事。黄友珠不由的鼻子一酸,潸然泪下。

    后来一次,黄友珠去广州探望,看到满身浮肿、头发大片大片脱落的黄俊红,黄友珠又禁不住失声痛哭。黄俊红大声呵斥:“男人大丈夫你哭什么?!我治好病就回去嘛!”黄友珠哭得更凶了,被同去的村干部轻轻推出病房。

    11月26日,记者前往广州珠江医院探望。黄俊红的左臂钻心的痛,整个左手抖得厉害。他用右手紧紧握住左手,望着窗外平静地说:“阳光很好。但抗旱还要作长期打算啊。”他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只希望把病治好。”他又说:“村里年轻干部没有经验,希望他们加强学习。”

    本报记者李朝荣 贺小山 特约通讯员林宝齐 李小敏 通讯员田敬东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