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发挥知识力量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发表时间:2006-08-14 09:38:01  来源: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是手段,发展是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在知识促进发展机会公平和弥补市场力量的缺陷方面,知识的创新、转移和使用三方面能现实综合效应,但能否实现知识的价值力量,其关键又在于相关制度的安排是否尊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与时俱进合理有效的改革和创新。

    知识创新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核心资源

    城乡统筹下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动态创新过程,其核心特征之一是如何借助人们的智慧和勤奋实现对有益新知识的不断创造。从我国古代的“井田制”到欧洲中世纪的“屠能圈”,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萧条乡村”到工业化后期的“空心城市”,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来源到工业装备农业和反哺农业,从农村支援城市到以城带乡,这些理论和实践都不断演绎着人们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然而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系统科学方法到国家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从城乡分治的极端非均衡和片面“村村点火”的均衡发展战略到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从理念到实际知识和行动的创新进展。人类一切有益知识的不断创新发展,是现在和将来贯彻城乡统筹方针,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分治历史和现实不良后果的动力之源。在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新农村建设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最终实现和核心力量依赖于一个多学科知识的持续创新过程,不仅需要各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在经济社会管理层面上的技术性知识创新,更需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的制度性知识创新。

    广泛的知识转移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和关键纽带

    城乡统筹下的协调发展也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运行过程,其核心特征之一是如何借助行之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和知识转移体系,实现对知识必需而广泛的社会性转移。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社会性集体行动的具体实践,需要把个人理性上升为集体理性,借助知识共享形成发展共识,通过广泛的知识传播,实现新知识从创新者到大众的有效转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在对象上,从各级政府部门到社会各业各界和城乡社区内外,都需要大众化的知识转移。在内容上,一切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法律知识都包括在内。在形式上,从基础性的义务教育和成人扫盲与通俗性的科普宣传,到职业性的技能培训和各类大中专教育与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可由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主导有组织的知识转移,也可依靠各种人际交流的松散知识转移。在供体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学校、医院、学术团体、企业以及其他各种民间社团等,都是知识转移的主要组织力量。

    有效的知识转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动力和重要途径

    城乡统筹下的协调发展又是一个从经济技术到社会政治的知识优化过程,其核心特征之一是如何借助全社会力量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对知识的有效转化和使用。知识的经济社会力量关键不在于对知识的拥有,而在于对知识的使用,在于对知识形态的转化。对相关知识的合理使用和生产性转化,把知识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贯彻统筹建设方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动力。从知识转化的观点来看,城乡统筹首先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是对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和现代化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掌握和有效应用,使政府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公民政府;其次是民众协调发展意识和个体社会经济行为自觉性的不断提高,是各种科学知识普遍地在各种经济社会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构建一个知识化的公民社会。

    良好的制度安排是依靠知识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出路

    城乡协调不是城乡平均主义,而是要纠正和克服城乡分治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社会差距的不合理扩大和矛盾积累。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制度安排,充分发挥知识的潜在力量,创新知识管理体制,改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就成为依靠知识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出路。要实现有利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知识制度安排,就要充分发挥知识创新、转移和转化的巨大力量,创造性解决新知识时代我国在转型期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面临由于城乡知识鸿沟引起的经济差距、社会分层和政治矛盾。具体来说,重点是在:

    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体制,充分发挥城市知识创新中心的作用,保护性开发现有的乡村知识资源和文化要素,重视乡村文化的本土现代化和国际化开发。

    建立完善知识转移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力量,建立城乡互通的知识转移平台,其中最紧迫和最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治的教育培训体制,建立城乡统筹公平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对知识的生产性转化和消费性使用的有效制度安排,实施城乡一体化知识产权战略,从原产地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动植物资源和新品种保护到各种专有和专利技术保护和转化全面加强。

    建立知识化城乡统筹的配套政策和法规,重点取消城乡户籍、就业、养老和医疗的分治歧视。

    改善和加强基于知识服务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加强中心城镇建设,促进公共财政效率的提高和对知识更有效的创新、转移和生产性应用。  (尤玉平:惠州学院经管系)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