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文选》中收录了大量有关“三农”问题的专门篇章和论述。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战略措施和历史经验,是各项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宝贵指南。
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江泽民文选》指出:“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得紧,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稳定地向前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比较好过”。可以说,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但是,城乡收入进一步扩大,城乡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则更大,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
农业仍处于脆弱地位。首先,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三大主要资源,即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利用仍然受到制约,不能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直接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小规模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与不断扩张规模、正在走向信息化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形成鲜明反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购销体制不畅是造成农业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遇到新的挑战。这种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权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民,过于精细而不成规模,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产业化任重道远。
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面貌变化不大的农村与高楼拔地而起、面貌日新月异的城镇形成鲜明反差。当前我国农村除了灾害救济和孤寡老人的“五保”外,广大农民很少得到来自政府的保障,基本上靠自我保障为主。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同城市相比同样存在明显的差距,占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20%的卫生资源。农村在市政建设上、社区服务现代化上的差距更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远远落后于城市。除了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外,在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城乡均有很大差距。
农民“两低”现象突出。第一,农民素质低。主要是指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居民的教育环境、受教育程度等与城市相差甚远,国家教育经费投向明显向城镇倾斜。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第二,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元。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高达3.17∶1,不仅基数差距大,增幅也有较大差距;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明显,农民生活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农村小康根本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江泽民文选》指出:鉴于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关键还是取决于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增加农民收入是确保农村小康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着重考虑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重要奋斗目标。事实上亦是如此,农民贫困,农业长期不增收,农村经济上不去,农产品供应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需求受到制约,而且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加剧农产品销售困难,“扩大内需”的方针就会成为空话,农村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小康的根本。实现农村小康根本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过去2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贡献占21%。所以,农村劳动力对GDP增长很重要。《江泽民文选》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培训。第一,农民培训要跳出“农业经济的圈子”,实现城乡统筹。政府要加大培训的投入,同时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第二,农民培训要分期分类。如对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对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三,要将农民工的培训列入政绩考核内容。以使各级政府将农民工培训列入年度工作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实行目标管理。 (作者单位:市委农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