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隘子村:龙门东大门 红色客家村

  从金龙大道惠州方向进入龙门,第一站便来到了平陵街道隘子村。隘子村是龙门“东大门”,地处龙门、博罗、河源交界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隘子村成为交通咽喉,是龙门至惠州、河源、深圳等地的主要通道之一。

  隘子村的自然村,主要分布在金龙大道两侧。隘子村山青水秀,风光迤逦。数百年来,隘子村民俗淳厚、人勤地沃,村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美丽家园和幸福生活。隘子村又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隘子村民勇于抗争,紧跟共产党闹革命,为抗战胜利和东江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龙门“东大门”隘子村,金龙大道穿村而过。

  客家村落

  五华李氏迁来落担繁衍

  在隘子村庙背村民小组,有一处盘古王庙遗址。新中国成立前,盘古王庙每4年举办一期庙会,村民会拉来一头黄牛供集会佐餐。盘古王庙后,有陈姓村民居住,有数百年历史,以其位置命名为“庙背”。盘古王庙后来坍塌,成为无声的村史纪念碑。

隘子李公祠。

  庙背陈姓人数不多。真正使隘子村人丁兴旺的,是李姓村民的到来。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不少客家人走出大山另谋出路。1743年,李宏慰、李云慰、李芳炽三人从梅州五华县横陂迁至惠州府博罗公庄“蔼士里”围。三人为福建省上杭县李氏大宗祠火德公后代。“蔼士里”后来演变成“隘子”。

  隘子村李公祠,始建于1743年,也就是隘子李姓村民最初的落担地。该祠堂曾于2005年重修,占地面积250平方米,正门有一对联“青莲世泽;柱史家声”;内堂有顶樑联:“火蒂固根深,福建上杭稔田遍天下,青莲世泽生文秀。德叶茂枝繁,广东五华横陂迁隘子,柱史家声出英才”。从对联可知隘子李氏迁徙路线从福建到五华到隘子,谨终慎始的客家人,总是用各种方式保存家族传承密码。

  李姓在隘子耕种传家,一直传承着睦族团结、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等优良家风。

  隘子人守正传承、敢于创新。平陵地处龙门、博罗、河源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三地山水相连,民心相系,为共产党领导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发展人民武装提供有利的活动条件。平陵人来往穿梭于龙门、河源、博罗三地,而龙门、河源、博罗三地的革命者又频繁地在隘子村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抒写了动人的篇章。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隘子村成为东江纵队江北支队和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活跃的地方,隘子油下交通站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秘密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范例。

  战争风云

  李觉带领村民参加革命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抗日烽火在中国大地全面点燃,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积极配合正面战场,给东江流域的日军和日伪有力的打击和牵制。

  1947年5月,朱湘祺、张奕生受陈江天派遣,到平陵联系梁德、刘安德、洪佳等人,并通过他们联系东江纵队的民兵、农会中的青壮年40余人,组建成“铁流队”,由朱湘祺任队长,张奕生任指导员,活动于博、龙、河交界地区。1948年春,江北支队第一团为了发展武装斗争,决定在增、龙、河、博游击区建立代号为“摩打”的地下交通总站,总站站长叶文芳,指导员曾秀清,并设立17个交通分站,其中隘子站由李觉兼任站长。

  李觉的妻子张三娣,弟弟李卓兴、李秀兴,堂兄李松兴、李杏兴以及隘子村民李海林、李学华、李百贵等成为交通员,游击队成员则有李观贵、李元钦、李秀兴、李伯祥、李友仁、李伯贵、李发、李佛友、钟学贤、李华仔等人。在李觉的带领下,隘子成为河龙博交汇处的“战斗堡垒”。

  1947年初,黄干、朱湘祺等在博罗龙华一带发展武装,成立博龙人民解放队,队长黄干,大队长李觉,教导员王育文,副大队长朱湘祺。

  博龙人民解放队老战士邵国良曾撰写《我在平陵三次历险》,记述他在隘子、塘角围、九龙桥的三次脱险,其中,隘子脱险尤其惊险。1948年元旦,邵国良跟大队长李觉回到隘子油下,李觉和堂兄李杏兴住自己家,邵国良住在不远处沥背围一村民家里。深夜,国民党刘博光带一个连官兵将油下团团包围,李觉母亲听到一阵犬吠声由远及近传来,连忙叫醒李觉,叫他们快走。李觉和李杏兴迅速从后门离开,逼近的国民党官兵察觉黑夜里有人影,立即开枪包围上来,李杏兴不幸中枪牺牲,李觉穿过一条暗水沟安全撤离。沥背围那户村民听到犬吠后,立即将邵国良隐蔽到柴草屋禾草堆里。敌军进屋查找,寻不见人影后撤兵离开,邵国良安然脱险。

  1948年3月,博龙人民解放队改编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第一团白虎大队,大队长李觉,政治委员王育文,副大队长朱湘祺。白虎大队中,有不少战士来自隘子油下,如李卓兴、李秀兴、李松兴等。白虎大队也常与油下交通站保持密切联系。次年2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白虎大队隶归东三支第一团编制,称为东三支一团李觉大队,大队领导班子不变。

  油下交通站、东三支一团李觉大队,在江北地区留下了一段传奇,在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李觉任龙门县公安局局长、广东省渔轮修造厂党委书记等职,李秀兴则先后在龙门县公安局、龙华区政府工作,后任路溪公社党委委员、龙门县五金交电公司经理、平陵五金站站长,曾获广东优秀模范工作者等称号。

  

隘子油下交通站经过修葺后焕然一新。

  和平年代

  砥砺奋进建设美丽隘子

  1954年,从博罗县划隘子、竹龙等村并入平陵乡,隘子正式融入龙门版图。1962年,隘子推行“四固定”土地山林改革,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1972年,隘子村发动各生产队投入劳力、物力,新建村大会场,之后兴办碾米加工厂、腐竹厂、车衣社、衣机厂、猪场、粉丝厂、介木厂、食用油加工厂、石灰厂等村办企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因隘子地处龙门博罗交界处,1998年金龙大道通车时,龙门唯一的金龙大道收费站设在隘子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龙门“东大门”。2004年,龙门首家大型环保高科技水泥厂——环球水泥厂(今华润水泥)落户隘子村,同时,隘子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动员村民加入村民合作社,鼓励村民发展生态种植,如今荔枝、龙眼等农作物远近驰名。

  2013年,隘子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在帮扶单位惠州市交通运输局帮扶下开始村道硬底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建设。自2013年至2020年脱贫前,隘子村先后完成清洁饮用水、道路硬底化、文体广场等6项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大改观。

  红色的记忆也一直在隘子土地上流传。2018年12月28日,一个暖意洋洋的冬日,隘子村像过节一样热闹,村民们聚集在李觉故居前,共同见证油下交通站旧址标识揭牌。揭牌前夕,村民自发捐款约8万元,用于修葺油下交通站。活动还吸引来自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后代20多人参与,他们前来寻找父辈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

  近年来,在李觉的儿子李惠生的牵头下,隘子村民集资修复油下交通站,并以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为背景,分红色学堂、油下交通站、村史文化等主题进行设计,展示全国著名交通站及油下交通站的功能和故事,编修隘子村大事记、图文资料、实物展陈等方面内容,从多角度讲述隘子乡村的历史沿革、革命岁月、农耕风情、人文古韵。

  李惠生表示,修复油下交通站并布展,传承红色基因,定能助力隘子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供后人了解历史、寻根,把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革命先辈精神的鼓舞下,隘子村民将继续励志厉行,致力乡村振兴发展。

  特色美食安抚味蕾

  红焖肉

  红焖肉当地称为焖猪肉,选取当地猪肉,选好上等五花肉,配以生姜、桂皮、酱油、冰糖等配料,猪肉洗净切成小块,保证每块都有皮和肥瘦肉,用猛火烧红锅,倒入肉块用中火煎炸,肉中的油脂会逐渐渗出,不停翻炒至金黄色,放入配料加水焖,调小火将肉焖烂、汤汁收浓即可。秘制红焖肉,色泽红润,口味浓郁,酱香四溢,肥而不腻,老少皆宜。

  双蒸鱼

  隘子村民选取当地鲜活草鱼,刮鳞去内脏洗净斩块晾干,然后用盐(可放辣椒)腌一晚,经过两蒸两晒,最后晒至金黄色即可收起。双蒸鱼易于储存,要吃的时候取出,简单蒸一蒸,浓浓的鱼香味,鱼肉口感不干不湿,经过两蒸两晒,鱼骨酥软,既有鱼干的特色,又可保持一定的水分,一样保持了鱼的鲜味。

  大笼粄

  隘子村的一种粄食,在客家风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做好事(办喜事)”的场合必然出现,如“落新屋(乔迁之喜)”“卖妹子(出嫁)”“做出月(小儿满月)”等。过年时,在蒸好的大笼粄上贴一张小红纸,以作祭品,或赠送亲友。大笼粄以糯米粉为主料,加入红糖、冰片糖、白糖或砂糖,又视软硬程度加粘米粉。制作时不加糕种,先将糖煮成糖浆,凉至90℃左右后缓缓倒入粉中调和,浓稠度至用筷子可拉起条状,行话称“背带粉”,而后用大盛器盛好,猛火蒸至一两个小时即可。

  荔枝

  荔枝是岭南佳果,荔枝主要栽培品种有三月红、圆枝、黑叶、淮枝、桂味、糯米糍、元红、兰竹、陈紫、挂绿、水晶球、妃子笑、白糖罂等十三种。糯米糍是上佳的品种。糯米糍,又称米枝,古称水晶丸,果形呈心形,歪柄,果形较大,色泽鲜红间蜡黄,果皮棘感不明显,果肉乳白色、半透明、丰厚,口感嫩滑,味极清甜,核瘦小,自然糖分高,含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多种滋补功用,是不可多得的岭南佳果。隘子村自古有栽种荔枝传统,目前村内大范围栽种糯米糍荔枝,每年有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石硖龙眼

  隘子村名优特产石硖龙眼爽口嫩滑,清甜多汁。石硖龙眼别名十叶、脆肉、石圆等,系龙眼的一个品种,该品种是广东、广西的主栽品种,也是栽培历史悠久的鲜食品质最优的良种之一。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品种8月上、中旬成熟,系早熟品种。传说,“石硖”是“石夹”的意思,最早的龙眼树是从大石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树根被大石夹住,只好往深土层里钻,结出来的龙眼果特别好吃。

  隘子村

  隘子村地处龙门县平陵街道东门,是龙门的“东大门”,与博罗县公庄镇鹊楼村相邻,距离惠州市区约70公里,距离龙门县城15公里。隘子村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含水田1200亩,旱地1100多亩,山地5000多亩。

  该村下辖庙背、沙光、惠和、陈屋、学一、学二、李屋、油下、育兴、育和、老围、专合、老屋、大屋、道利、红中、下屋、上沙、下沙、福排、水唇、双光、芒一、芒二、芒三、坪山26个村小组,共647户3254人,村民有李姓、陈姓、温姓、刘姓等,以李姓为主。2013年,隘子村委会获评平陵先进村委会。

编辑:张海游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