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香溪河畔的红色记忆:龙门解放史上不可抹去的印记

原标题:
香溪悠远怀故史,石碑巍峨记先烈
铭记革命历史 延续先烈精神

  增江流经龙门县龙华镇沙迳段,人称“香溪河”,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平缓,碧波如镜。香溪河,长22公里,弯曲延伸,如一条绚丽多彩之带,紧系于沙迳。

  香溪河环绕的香溪堡,具岭南建筑艺术的“古码头、五宅古堡、五宅第、正街”等,这些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古堡和墙体斑斑驳驳但保持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岭南文化建筑艺术遗风、久经沧桑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古堡风情,给人留下时光倒流的回味和联想的空间。

  香溪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有“华南第一古堡”之称。2002年7月17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月15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龙门县党史教育共建点”授牌暨“红色龙门犇起来——踏春美食之旅”首发活动在香溪堡举行。来自惠州各企事业单位的党员、积极分子、先进个人在沙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共同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 

  旅行团成员瞻仰龙门沙迳革命烈士纪念碑后合影留念。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红色土地上忆先烈

为纪念15位烈士建成纪念碑

  龙门,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党史资料记载,1927年12月19日,广州起义余部组建的工农红军第四师在挺进海陆丰的过程中曾在龙门境内休整十天,师长叶镛在龙门县城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四师在龙门县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龙门人民第一次全面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其主张。至今在龙门民间,仍有许多有关红四师的故事在口口相传,红色火种还在熊熊燃烧。抗日战争时期,在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中共党组织的发动和组织下,龙门县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最早的党组织,拉起了我党实际控制的人民武装。1944年底,东江纵队在罗浮山建立司令部,龙门成为其安全的大后方,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均在境内活动和战斗,在半沦陷区的龙门打击日伪武装;英勇的龙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众抗战风起云涌,打出了石墩人民自卫战、江厦人民自卫战、四围村禾人民自卫队偷袭日军等著名战斗。解放战争时期,龙门县是江北(珠江、东江以北地区)地区我党活动的核心区和领导机关所在地,江北工委和江北支队司令部在南昆山指挥江北各地的党组织和人民武装,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在国民党的大后方——广州的后背上狠狠地插上“一根芒刺”。龙门县是江北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自己的武装解放全境的解放县,为大军解放广州做了战略前突和支撑。

  在龙门县这片洒满先烈热血的土地上,孕育了126个革命老区村、104处革命遗址,龙门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在这些革命遗址中,不得不提到龙华镇沙迳革命烈士纪念碑。

  进入香溪堡景区大门,发现这里植被茂密,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不远处树林里藏有一座纪念碑,这就是沙迳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占地50平方米,碑高8米,碑座呈正方形(棱长4米)。碑体坐北向南,表层用水磨石米构造而成,碑身呈方形,上嵌红色五角星。碑身正面铭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底座正面镌刻有林德明、林房新、朱兴仔、张雁波、张贵明、张瑞彬、邹庚新、王昌、尹闰兴、李国、廖核、李泽森、张耀枢、张炳森、廖民15名烈士英名以及原籍住址。纪念碑四周建有矮围墙。每年清明节、建军节等节日期间,当地少先队员、老同志、革命后代等将组织扫墓、瞻仰先烈等缅怀活动。

  这是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15名烈士而建。1966年,香溪公社(后更名沙迳镇)在香溪公社会场边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后由于会场改建,1976年5月,纪念碑迁到南平路(原沙迳镇人民政府篮球场旁)。1991年12月,沙迳镇人民政府将纪念碑迁移到沙迳镇圩岭山上。1997年,沙迳镇党委、政府投入1.7万元将纪念碑改建在香溪公园内。2003年,香溪堡旅游区得以开发,香溪公园作为景区入口和停车场,进一步美化革命烈士纪念碑周边环境。

  纪念碑上刻有名字的英雄已逝,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龙门的解放史上,与香溪河有关的革命史是不可抹去的印记。

香溪河畔的红色记忆

龙门解放史上不可抹去的印记

  龙门的解放史上,与香溪河有关的革命史是不可抹去的印记。

  双东村是英雄的东山农民自卫队。1944年,日军从正果、鳌溪、朗背进犯双东村东山,有一位村妇被日军企图强奸,村妇呼救,会武功的东山农民自卫队员张卓友持枪救援,以一敌三与日军搏斗,打退了日军,营救了村妇。

  1947年冬,双东村民兵分队成立,队长张钦唐,副队长张金全。成员有邓锦华等二十多人。1947年,张求真深入双东南坑国民党153师炮营,侦察炮营位置,大炮、人员和马匹数量,将侦察到的情报及时送到西族东坑交通联络站。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双东东山成立税站。同年7月,从龙门县城出发的20多条国民党伪装货船,沿增江而下到达东山,税站人员循例收税,藏在船舱内的国民党县警大队护航队鸣枪抗拒。民兵梁树林迅速向住在白花寨的粤赣湘边纵队报告,粤赣湘边纵队用机枪封锁河面,包围了全部货船,国民党护航队30多人缴械投降。

  1949年7月,双东村成立农会,会长林柏生,副会长梁加邦。1949年夏,沙迳商会会长张卓友,将在双东收到的3000多斤公粮用大木船水运到西族东坑税站支援革命事业。

  蓝滘村是惠州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蓝滘村的革命烈士5人:张桂明、朱×兴、张雁波、张瑞彬、邹庚新。

  1945年4月,五境(五境指西族、蓝滘、约坑、犀牛、高沙村)常备武装民兵中队成立,中队长张健民,副中队长王林厚(西族下排村人),历任指导员谢光、张钦凎。1945年10月东江纵队在蓝滘茅田和悦昌建立了交通联络站。1945年11月,游击队队长邓茂华、副队长张桂民带领游击队在油茶排、高排、田寮阻击进剿的国民党军100多人。王日炎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946年,蓝滘村成立了农会,会长朱绍枢。朱绍枢当年移交公粮给东三支二团李绍宗(团长)、陈李中(政委)稻谷500斤收据原件,至今保留在朱绍枢后人手中。当年蓝滘村民借给东三支120斤稻谷的借据还保留着。东纵北撤后的1946年冬,王达宏从香港回来蓝滘组织武装斗争时,张耀东由蓝滘护送王达宏到香溪,一起坐小艇到龙华与梁伟华联系工作,然后返回西族义勇祠上岸。1947年,卓记清、卓观恭经常为部队带信到西族族坑龟背冚江北支队临时指挥部。1948年8月,沙迳地区开始建党,蓝滘村张汉、卓廷均、卓兰清建国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悦昌村小组张小梅儿子张耀东将家里七支步枪和1000多发子弹运到西族族坑王桶同志手中。

  约坑村大部分村小组是惠州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区。

  抗日战争时期,约坑村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组织。1945年3月,东江纵队五支队从紫金回到横河之后,支队设在横河,不久就打麻榨,在磜下打伏击,中队副黄寿带一个排抢占鳌溪,因鳌溪还有敌人。黄寿同志带一个独立中队到白面石活动。1948年在组织农会、民兵、妇女小组,共有农会会员2000人左右;不脱产民兵700多人;妇女小组11个,共70人。这些群众组织,开展“二五”减租、反“三征”,支持我游击队的斗争。在水上还设了税站,设了一个机枪班在保护。1945年5月,袁照华的保安总队二、三百人向五境进攻,由李达松指挥常备民兵中队用土炮杀退。后来袁照华保安总队又联合师管区教导团两路夹攻五境,常备中队退守约坑尾山地防御。国民军顽军几次冲锋,均被民兵用土炮打退。一次,敌人10多只运粮船从龙门河下驶麻榨,派了100多兵力护航。我方派了一个班在东坑和约坑一带进行截击,把河对面的护航队赶到离河边远远的高山上,绕路逃窜。这次杀伤了一些敌人,我方只轻伤了一个战士。

  西族村,奇迹般巍然屹立的老区。

  1945年8月,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校人员、宣传队共1200多人从罗浮山出发北上,在西族东坑口,军民把30多条民船连起来做浮桥,让东纵部队通过,北上迎接王震359旅南下支队,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1945年9月,东江纵队在沙迳西族设立东坑税站,与永汉铁扇关税站一起,成为江北支队指挥部直属税站,为革命队伍筹集经费。1947年2月,王达宏带队打败在东坑口的国民党县警大队护航队,收复了东坑税站,我方叶春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948年,中国共产党西族支部成立,支部书记张贤,有党员张树基、张才等。1948年3月,龙门县人民政府在西族族坑小学成立,县长李绍宗.同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二团在西族族坑成立,团长徐文、李绍宗(后)。1948年9月,中共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指挥部在西族塘角埔集中整训,遭国民党反动派“清剿”,江北支队二团成功突围,将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指挥部安全转移。1949年8月,黄柏率东三支二团、三团、独立营800多人,挥师北上,攻克龙门县城,俘国民党代县长谢明轩等200多人,宣告龙门县全境解放。

西族老区听革命史

战斗故事如史诗般波澜壮阔

  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与罗浮山之间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西族村。重温龙门革命历史,西族村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西族是昔日的经济军事要塞,当年的龙门县政治重点区域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江北地委、东江纵队、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前赴后继,从1945年4月至1949年8月在西族进行了革命斗争。1945年4月建立了脱产的西族武装常备民兵中队,民兵中队50多人。1945年4月建立了东坑税站,税站主要任务是扼守龙门县税收命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筹集经费。经江北地委批准,1948年3月在西族族坑小学成立了第一届龙门县人民政府,县长李绍宗。1948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张贤,党员有张树基、张才等。1948成立了农会,农会会长张木胜,实行减租减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建立了3个交通联络站。设有临时医院、学校(五境学堂)、河运税站和兵工厂等。西族人民踊跃参军,有林锦、林国柱、林涛、钟赖伟、林杏、林德明、林房新、林德有、林世安、张树火、林德永、林火和王秋英等。1945年8月,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东纵第五支队、军政干校人员、宣传队共1200多人从罗浮山出发北上。在东坑口,军民把30多条民船连起来做浮桥,让东纵部队通过,北上迎接王震359旅南下支队,计划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1946年6月,东纵北撤山东,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东纵留守隐蔽人员后来成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骨干。西族军民长期面对国民党153师、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广州行辕独立二团、师管区教导团和反动地方武装。我军一位游击大队长和二位中队长,经不起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叛变投敌,均被我军逮捕枪毙。沙迳伪乡府反动地主武装,有重机枪一挺,机枪三挺,冲锋枪一支,掷弹筒一支等。西族军民缺乏枪支弹药,但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司令员黄柏亲自指挥消灭了国民党独立二营,扬我军威,策应了全国主战场。

  西族革命老区发展壮大,巍然屹立,扩展到蓝滘村、高沙村、约坑村和犀牛村等周边地区。西族老区军民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怕流血牺牲,舍小家顾大局,前赴后继,革命斗争如史诗般波澜壮阔。1948年起,外地的地主不敢到西族收田租和山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放射出让敌人绝望的光芒,英雄和先烈们如一棵棵参天大树。他们的精神和壮举,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

  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琼崖纵队、东江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被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揭开面纱,西族村像拂去尘土的宝石般璀璨,它就像珠三角风光旖旎的、具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实的小井冈山。

  在西族,叶春、叶金泉等十二位指战员为革命光荣牺牲,革命烈士在这方热土之下永远地睡着了,青山苍松是他们的丰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相关链接

西族民兵战斗史

  在抗日后期,李绍宗、王达宏同志就在族坑、东坑等开展革命组织工作,当时有志青年踊跃参军,1945年4月由李绍宗同志率领武工队在沙迳西族(五境)组织了张健民常备中队,这个中队有队员40多人,张健民为中队长,王林后为副队长,张钦鉴为指导员。同年秋天,陈江天同志亦率队到东坑电塘开展抗战工作,并健全了李绍宗同志组织的税站。

  民兵中队建立后于1945年夏配合金龙大队李敬生中队打开沙迳伪乡公所,俘了伪乡长廖家钤,缴获步枪数支,短枪两支,50门电话总机一台,打开粮仓分粮食两百余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起群众的革命热潮。国民党粮仓、乡府被打后进行报复,派来一个营敌人到族坑进行围剿,民兵中队在李达松武工队指导下用土炮打退敌人,在数炮齐鸣散弹盖向敌人,敌人吓破胆,抬着伤员逃回沙迳。

  1945年冬初,民兵中队协助部队组织船泊搭浮桥把东纵五支队全体官兵一千多人护送过龙门河,欢送王作尧副司令顺利进军粤北。

  1946年,东坑税站在王镜等同志领导下为部队筹备大笔经费引来反动派多次围剿,同年三月,反动武装前来围剿,在税站两名同志配合下,民兵和敌人打了一仗,伤敌二人。敌人死心不服,又在西族进行洗劫、奸淫妇女并到王连坝抄家拉夫,为其抬伤员到麻榨。

  1947年春,当地民兵参加了王达宏部队阻击龙门县护航队,并进一步健全了税站。在王达宏、王达勤同志领导下组织民兵参加了族坑打泥冚,搭棚设立“北京”为代号的临时司令部和医院,并在龟背冚(土名)搭棚建以“南京”为代号的营房住宿部队和家属,并把族坑张木胜联络站加以扩大(沙迳圩和白花寨两地为分站)。

  1947年冬敌人第二次围剿东坑税站,西族民兵中队民兵在税站何娇同志率队配合下打击了伪龙门县警队等敌人,联合歼敌两人,缴步枪两支,短枪两支,但敌人也洗劫了多处村庄,农民受到损失。

  1948年,江北地区部队在族坑大围“青田书整”成立二团,召开成立大会。当天数百队伍和群众参加庆祝大会,杀猪杀鸡加菜,军民同庆。二团和龙门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引起了反动派害怕,同年九月(即农历八月十五)探知江北支队二团在五境集结,立即调集大批敌人前来袭击企图消灭东纵主力,在塘角埔双方激战一天,结果击毙敌人连长以下二十余人,战斗中的伤员送到族坑临时医院治疗,当地民兵在这次战斗积极为部队做好后勤工作,和护送伤员,个别队员参加了战斗。

  五境民兵中队不但在自己地区配合部队打击敌人,也服从统一指挥。如奉命把长龙(台枪)运到永汉参加攻打地主武装,全队参加解放龙门县城战斗,参加沙迳、龙华两地开仓分粮。自成立民兵常备中队到解放,除三次较大的战斗外,小战斗也有十多次,均敌退我胜,而且无一伤亡,较好地完成保卫税站和设在地区内的各个单位安全。得到江北部队和党领导机关的好评。 

  延伸阅读

  依托红色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龙门走出一条新路子

  4月15日上午,“龙门县党史教育共建点”授牌暨“红色龙门犇起来——踏春美食之旅”首发活动在香溪堡旅游区举行,掀起了龙门旅游界争当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的表率热潮。

  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龙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县旅游行业党委联合中共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在香溪堡旅游区、地派温泉度假区、南昆山一叶酒店等景区(点)打造第一批“党史教育共建点”并启动“红色龙门犇起来——踏春美食之旅”首发活动,实现在旅游景区了解龙门革命历史,增长党史知识,学习革命精神,将龙门红色革命历史与绿色自然景观、当地美食特产相结合,形成一种切合主题、游学相融的红色旅游形式,扎实有效地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围绕发展红色旅游,近年来,龙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实施道路拓宽改造、配套建成停车场、改善服务质量,解决了旺季“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的问题,红色旅游为山区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如今,龙门已走出一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情景体验旅游方式相结合,依托红色旅游助推老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惠州日报记者张斐

编辑:钇云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