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邓竹青:从埔尾岭走出来的作家 撰写文章逾千篇

  有人说,故乡是小时候想要逃离、长大后总想归去的地方。”邓竹青是从大围村埔尾岭走出去的军人、作家、纪检工作者。邓竹青从军25载,半数时间在边防海岛度过。邓竹青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资深会员、岭南诗社社员、广东省党史研究会会员、解放军军史资料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等,撰写文章逾千篇、创作诗词上万首,共计七八百万字,先后出版了《昨日风流》《红色娘子军恩仇录》《侨乡铸军魂》《五指山之龙》《吴克华将军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琼崖地区》《小道撷趣》《羽化》《追寻》等专著,还有多本诗词、随笔集准备出版。

  大力推介故乡

  属于喀斯特地貌的平陵多石山,风光旖旎,乡美如画。在三丫石东北约一公里处、大围村埔尾岭长大的邓竹青,用石斤、石金、埔尾石等作笔名,颇具乡土味。

  邓竹青在随笔《故乡》一文中写道:“我有故乡意识四十多年了,而且我的故乡还不止一处,有第一、第二、第三、第N故乡……先入为主,埔尾岭始终是我的第一故乡,那里才有真正的乡愁。”

  前些年,邓竹青回故乡时颇有感慨。他说,四十多年过去了,故乡“人事半消磨”,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故乡过去三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都不为过。然而,故乡周围的山川田野没有多少改变。故乡的地还是那种土质和颜色,水库和小河里的水看上去也还是那么亲切。这些都能让他萌生乡愁、记住乡愁。

  邓竹青深情地对外推介故乡。埔尾岭依山傍水,且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西是个竹树园,有一丛丛的尺竹、苦竹、箪竹和一片几百年的椎树林;村北不到一公里处,是群山环抱的翁坑水库;村东北几公里处是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村东、村东南有四五个水塘,一条无名河溪与万顷田畴……自然环境之美,不用赘述。人文方面也不俗。一个仅二十多户合百余众(含户籍外迁人口)的小山村,有公职人员二十多名。其中,科级以上十几名,小有成就的商人十数名。

  改革开放后,埔尾岭先后有二十多人毕业于大中专院校。他们当中,有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一名、中国政法大学学士本科生一名;十多人从事过或正在从事教师职业,其中,高级政工师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一名;二十多人从事过或正在从事公务员、律师、翻译、金融、治安、建筑、编辑、记者、作家、汽车营销等岗位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埔尾岭先后有十五名适龄村民应征入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军。其中,参加东江纵队二名、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一名,正团职上校一名、副团职文职女军官一名、镇武装部长一名、二级女士官一名、军队文职干部一名。

  邓竹青认为,凡此种种,都是埔尾岭人无愧于列祖列宗、可以“向外人道”的堪称光鲜亮丽的一面。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他相信大围村一定能够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样板。

  深情回忆父亲

  邓竹青年少时步入军营,源于父亲邓炳南的影响。邓竹青在散文《父亲与抗美援朝》一文中,讲述他了解到的父亲的故事。1952年10月,邓炳南21岁。他所在的五十四军,在惠州境内完成整编。同年12月,划为入朝部队,并于翌年2月2日进入朝鲜半岛。进入朝鲜之后,邓炳南参加了夏季反击战役、金城反击战役。

邓炳南的志愿军证明书。

  “父亲性格内敛,行事低调,后来从未主动在家人跟前谈论他在朝鲜战场经历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邓竹青写道,“在朝鲜前线,身材高挑、办事精干的父亲先是被挑选到团警卫连,担负保卫团指挥所的任务;后来又被选拔去当防化兵……一件事让他终生难忘,就是和战友们冒着几十架敌机的狂轰滥炸,抢修一座水库堤坝。在志愿军高炮部队等防空火力掩护下,父亲和战友们视死如归,不顾随时都有可能挨炸的危险,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战斗在堤坝上,誓与大坝共存亡。父亲亲眼目睹身边活生生的正在挥动铁锹的战友,眨眼间便牺牲了……我后来或听或唱《英雄赞歌》,父亲描绘的这幅腥风血雨的战场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邓炳南所在部队参加的夏季反击战役(含金城反击战役),是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联合国军”的反击作战。夏季反击战役的胜利,迫使“联合国军”作出了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后来,志愿军大部相继凯旋。五十四军等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的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百姓重建家园。

  期间,邓炳南给家里写信报平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朝鲜将近两年,邓炳南也曾收到过家里的两三封信,信中还附有妻子的相片和全家人的合影照。这些珍贵的家书和照片,给远在万里之遥的他带去无比亲切的家乡信息,让他觉得自己在异国他乡并不孤独。

  邓炳南在朝鲜战场没有落下伤残,但艰苦的“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战地生活,严重伤害了他的胃,此后,该病伴随他30年。他不适宜继续服役,离开朝鲜回国,解甲归田。县民政科把邓炳南安置在刚设立的平陵区汽车站工作。他是汽车站唯一的员工,在公交系统兢兢业业工作到退休。

  邓竹青写道,“我记事时,父亲保留了抗美援朝期间的证件、照片、纪念章、证明书、搪瓷缸、旧衣物等。我当时年少,似乎只对父亲的棉帽、棉衣、棉手套等旧衣物感兴趣,冬天时常穿出来显摆;很少倾听父亲记忆深处的抗美援朝往事,现在想来,那才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郑惠纯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