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凌角塘村:龙平渠数十年润泽沿岸田地 被誉“丰收渠”

  丫髻山下的凌角塘村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地形低洼,村民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木瓜、年桔、香蕉等农作物。凌角塘独特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梅菜,梅菜腌制品咸菜远销海内外市场。2020年8月,凌角塘凭借丝苗米产业入选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龙门大米香飘万家。

  可圈可点的是,凌角塘村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是龙门县“菜篮子”工程的始发地。据《龙门县志》(1979-2000)记载,1991年至1997年,龙门县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菜篮子”工程,拨出专款资金50万元,在凌角塘村建设13.33公顷蔬菜生产基地,以点带面,促进“菜篮子”生产发展。1996年,龙门县被省列为“菜篮子”工程基地县,1997年,被评为“惠州市菜篮子工程先进单位。”

  今天,龙门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提出要把龙门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凌角塘村作为“拓荒牛”,获益匪浅。

  水利是农业的根基。龙平渠蜿蜒而过,浇灌着凌角塘全村90%以上的农田、农业、耕地,成为凌角塘的“丰收渠”。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都是安民兴邦的大计。对于龙门这样一个农业大县来说,水利工程对农业灌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门的水利设施十分简陋,防灾能力不高,农田灌溉以小土坡、草木坡和竹筒天车等简易设施引水灌溉。这些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无法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导致农民时常广种薄收。

  农业要丰收,水利先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龙门县委县政府决定修筑一条引水渠(即现在的龙平渠),以解决王坪(2005年撤销王坪镇改设龙田镇)、龙城、平陵和龙江一带的农业灌溉问题。四镇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特别是平陵和龙江属石灰岩地区,历史上的干旱由来已久。

  1956年秋,龙平渠正式动工。为了抓好冬修水利的有利时期,龙门县委县政府下了“铁令”:工程必须在春耕前完成!全县的劳动力很快被调动起来,据《龙门县水利志》记载:“当时,最高一天出动9509人,最多一天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

  浩浩荡荡的龙平渠施工队伍,从施工到竣工的半年里,风雨兼程,不分昼夜,没有停工记录,用顽强的斗志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经费不足,县委主要领导写信向上级申请资金;材料不足,施工人员就地取材,烧粘土代替水泥,自制炸药和石灰;人员不足,人民公社派出大批退伍军人参与建设,家里的妇女也主动出来帮忙……

  1957年,是一个注定要载入龙门水利建设史册的年份。在春耕到来之时,龙平渠干支渠93公里渠道全线开通。龙平渠成为龙门唯一一宗中型引水灌溉工程,后经过增建支渠, 渠道全长达105公里,担负起龙城、龙田、平陵、龙江4个乡镇6.74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受益人口近10万人。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龙门人民仅靠个人的手力、脚力和肩力,还有一把锄头、两个粪箕进行施工,以坚韧的毅力建起了润泽世代的“幸福渠”。

  多年来,历经多次配套、加固、改造和扩建,龙平渠与沿渠白沙河、黄河等6座水库一道形成引中有蓄、引蓄结合的灌溉体系,滋养一方沃土,为龙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龙平渠至今仍润泽沿岸的田地,被当地市民亲切地誉为“生命渠”“幸福渠”“丰收渠”。

  近年来,龙门县积极打造乡村农田景观提升工程,龙平渠碧道建设工程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于2020年10月初开工建设,主干渠长约30公里,其中碧道改造长度为26.81公里,首起主干渠渠首电站,至平安大道路口(龙平渠管理处)。该工程在河岸两道打造沿河碧道,铺设了沥青道路,新建路肩挡墙、驿站、碧道导向标识、护栏及绿化等公共设施。与此同时,碧道沿途还经过不少村庄和小区,为龙门市民提供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亲子出游等活动的新场所。

  龙平渠碧道于2021年元旦对外开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风光旖旎,受到周边不少居民的青睐,成为龙门县城最新的“打卡”地。

  当年,有不少凌角塘村民参与建设龙平渠,如今,村民在享受水利红利的同时,也喜迎乡村旅游来到家门口。龙平渠碧道的建设,使得凌角塘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丽宜居。

编辑:郑惠纯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