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龙门光镇村:两获全国表彰 “全牛宴”饮誉龙门内外

  光镇村,从地势上深得平陵精髓,平坦光阳,地势开阔,村边缘有些许丘陵蜿蜒起伏。从惠州进入龙门地带,很快来到光镇村,一路上的山峦起伏暂时褪去,人们会惊叹,这一片开阔的土地,是如此田畴连片,瓜果飘香,村舍云烟,远远惹人爱慕。

  而从高空俯瞰,金龙大道和杨平公路穿过光镇村,笔直的易发大道则成为了光镇村的西侧界限,上世纪90年代村民建设的楼房,大多沿着杨平公路两边分布,而最近十多年新建的楼房,则在金龙大道、易发大道栉比鳞次,显示出光镇村部分村民不凡的经济实力。这个城乡接合部的村子,部分区域已经和平陵圩镇融合在一起了。回顾光镇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城郊村到城乡接合部,光镇村为平陵的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

光镇村新貌。

  多姓数百年融合发展

  光镇村有20个村民小组,从曾屋、林屋、邹屋、吴屋、潘屋等自然村来看,这是一个多姓村落,分布着梁姓、刘姓、张姓、邹姓、曾姓等自然村,是一个多姓融合发展的乡村。

  平陵万顷地,梧桐招凤至。明清两代,是平陵农耕开发的高峰时期,人们从粤东客家地区、珠三角东部一带,纷纷迁徙至平陵,在沃野千里中落担开基、开垦耕种。

  而地处龙门、河源、博罗三邑交会处的平陵圩,自明初形成集市后,商贾繁忙、四方辐凑,给附近村落的村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带来极大便利,反哺了农耕文明,促进了乡村的开发与发展。

  1952年,平陵圩以及山下、翁坑、大围、祖塘、晨光、光镇、黄沙等村从河源划入龙门县管辖,与原属于茅冈东乡的路滩村组成平陵乡。在此之前,光镇村与平陵圩均属于河源地界。光镇村受平陵圩经济辐射,能耕能商、亦农亦商的生存模式,对村民影响至深,至今天一脉相承。

  光镇村的先民,有讲本地话,也有讲客家话,显示出先民迁徙时间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讲本地话的村民,比客家先民较先抵达此地。

  如讲本地话的塘角围梁姓村民,其来历如此:元明易代之际,增城梁广通迁居龙门茅冈(今龙江)柯木园开基,传至二世梁自成开始开枝散叶,其子孙由柯木园散居增城、龙门、河源、博罗四邑,塘角围始祖为梁自成三子梁伯宁一脉,开基时间正是平陵圩日益繁荣之时。

  从现存的祠堂来看,光镇村的自然村,大部分形成于清代。光镇村黄塘围,始建于约1810年,重修(重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刘氏宗祠,始建于约1810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另有机村李氏宗祠,始建于清朝,2016年重修,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以三进制为主,红瓦白墙,左右各有一间偏房。大门挂有“青莲世泽,柱史家声“的牌匾,显示客家村落的族望。

  曾屋的曾氏宗祠,始建于约1800年,2015年重修,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二进制宗祠,大门每年会挂同一副对联:上联:彭城世泽;下联:鲁阁家声;横批:三省第,亦是标榜自豪的客家村落。

光镇村种植的铁皮石斛。

  老支书曾获“全国劳动模范”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千千万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始终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列,以忘我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光荣的名字——“劳动模范”。

  截至目前,惠州在档管理的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31人,光镇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粦古曾获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龙门为数不多的“全国劳动模范”。

  从1993年至2011年,潘粦古任光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期间引导村民抓机遇,充分发挥光镇村地理优势,带领全村村民一起致富。

  在任职期间,潘粦古先后兴办了粮食加工厂、木器加工厂、修理店、饮食店、石灰粉厂、红砖厂、采石场、泥土厂,购置运输车51台,农用拖拉机50台。在发展“三高”农业上,他大力推广优质水稻和抛种技术,发动村民种植优质龙眼1000亩、优质荔枝800亩、西瓜150亩,使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1999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1390万元,人均收入3800元,有80%以上的农户新建了楼房,85%的农户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改善基础设施,800多名村民用上自来水。

  在担任村书记的18年间,光镇村民风纯朴,全村和谐稳定,实现零上访。在潘粦古的带领下,光镇村在创建示范村活动中,各项工作达标,成为龙门县第一个验收合格的示范村。

  从村干部位置上退下来的潘粦古,依然十分关心村中事务,为乡村振兴发挥余热。这位老支书表示,“人生最开心的事就是能为社会做点事,为群众做点事,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荣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民风淳朴的光镇村,基层治理推陈出新、卓有成效。2015年,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光镇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该村还荣获“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显示出光镇村民守正创新、敢吃“螃蟹”的优良品格。

  光镇村于2013年被确定为扶贫开发省级重点帮扶村,该村党支部强化基层治理,有力推进扶贫任务提前完成、各项事业稳步快速发展。2014年,该村提前实现“村脱困、户脱贫”的“双脱”目标。期间,为盘活、节约光镇村塘角村民小组土地,解决村民零星散乱建房等问题,光镇村党支部在市、县两级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通过“四民主工作法”让村民举手表决建设占地992平方米、9层楼高的公寓式住宅楼,解决了64户村民的住房问题,并成为幸福村居工程的“样板村”,轰动一时,为当时平陵第一栋电梯公寓,帮助村民实现“家在花园里、人在广场乐”的美好愿景。

  5年前,根据地形走势、村民居住分布的实际情况,光镇村将离圩镇较近的8个村民小组采用建设市政管网的方式,将村民的生活污水接入平陵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离圩镇较远、居住较为分散的12个村民小组共建设了15个人工湿地,进行分散、就地处理,避免大量建设管网、大面积征地,既解决了选点、征地、铺管难等问题,也节省了大量投资。

  秉持良好村风民风,光镇村多年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孩子”“文明孩子”等评选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村(居)民自觉诚信守法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光镇村

  平陵街道光镇村靠近平陵圩镇,东至隘子村,南至平陵村,西至晨光村,北至祖塘村,境内以地势平坦为主,全村大部分地方处于城乡接合部,金龙大道和杨平公路穿过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约5.6平方千米,含水田约2750亩,旱地约2000亩,林地约3250亩,辖格一、格二、塘角、中心、兴围、丰昌、下角、桥二、井一、井二、曾屋、林屋、机村、邹屋、老屋、新屋、吴屋、潘屋、泉坑、棉火等20个村民小组,共698户3448人。

  光镇村于2015年3月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被广东省委授予“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

  光镇“神草”

  依靠沃野田畴,光镇村主要产业是水稻、龙眼、荔枝、甜玉米种植。该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示范点。光镇村还栽种有“神草”,吸引游客和食客。光镇村泉坑小组的龙门县神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铁皮石斛生长旺盛,柱状的种植装置上,青青绿绿的铁皮石斛缠攀缘生长。铁皮石斛开花,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光镇村民、合作社相关负责人李莉介绍,“广州、深圳、香港过来的都有,都只为看它拍它吃它。”近年来,神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但培育铁皮石斛,还种植了金线莲等中草药。金线莲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等功效。

  立足惠州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背景,从2015年开始,光镇村民李莉以合作社形式,与村民一起种植中草药铁皮石斛和金线莲。除了集中仿野生栽培种植外,该合作社还在周边山地的树木上,利用纯自然生态环境种植铁皮石斛和金线莲。

  目前,神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铁皮石斛和金线莲有250亩。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种植,不断动员本地村民积极参与,免费提供种苗试种,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李莉还在种植基地旁建设了神草山庄农家乐,以休闲生态旅游带动销售、餐饮。村民们也算了一笔账,种植100平方米的金线莲,一年可以收两季,增收5万元,而且只需要闲暇时间管理就行,纷纷加入合作社。

  “全牛宴”饮誉龙门内外

  在龙门乃至惠州,平陵的饮食文化独树一帜,以鲜、辣风味著称,具有当地特色的“全牛宴”“双蒸鱼”“手工肉丸”等佳肴吸引八方食客。

  光镇村民心灵手巧,又具生意头脑,沿着杨平公路、易发大道开设餐馆,渐成美食村,酸辣菜、牛肉、狗肉、平陵肉丸等菜品,吸引多地食客前来品尝。

 

  龙门县大部分乡镇受广府文化影响,饮食不好辣,而平陵及龙江个别地方,嗜辣如命,菜式以辣为主。当地有些老人吃了一辈子辣椒,甚至没有辣椒就吃不下饭。平陵的牛肉几乎占据了龙门牛肉市场的“半壁江山”。光镇村塘角围村民世代以贩牛、宰牛为生,为平陵人贡献了与酸辣结缘的全牛宴。鲜美的牛肉配上酸辣调味,别有风味。

  光镇村民与平陵人一样,食辣。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珠三角地区,以生鲜粤式饮食为主,鲜见食辣,东江流域也基本不食辣,唯独东江支流公庄河流域是食辣的——公庄河及其上游平陵河,串起了博罗公庄和龙门平陵、龙江三个乡镇,这三个地方无一不食辣,甚至嗜辣。

  这似乎可以从山水相连、民风相近这个角度去解释。公庄河上游平陵河,发源于龙门县龙江镇,流经龙江、平陵两镇,南流注入公庄河。可以看出,公庄河流域前半部分,分布着公庄、平陵、龙江三个接壤的乡镇,共饮公庄河水。从现今的行政区域来看,公庄和平陵、龙江分属博罗和龙门,但是,相对公庄处于博罗东部客家山区是共性存在,平陵、龙江两镇在广府文化深厚的龙门县中,则显得有点鹤立鸡群,这两个地方的人操着客家话和本地话,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广府文化的生态。

  明弘治九年(1496),龙门设县,大部分地方从增城划出,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如茅岗(今龙江)从博罗划出,茅岗的文化生态,自然是靠近临近的公庄,这是历史发展的继承。而与公庄接壤的龙门“东大门”平陵,自古以来是博罗、河源、龙门三地的交会之地,三地互市交流繁荣。这片同饮公庄水、通行客家话的区域,形成了相同的饮食习惯,这是题中之意。

编辑:郑惠纯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