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龙门古驿道拟开发为休闲旅游路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龙门、河源两地交界处,龙城街道三洞村黄狮岭上,现存一段约8.4公里古驿道,曾是龙河两地人文交流、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如今,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当地计划在保护中开发,正将黄狮岭古驿道初步整修、供人登山游览,铭记、传承乡村历史。

  龙门龙城街道黄狮岭古驿道。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吴镇珊 摄

  山间崎岖驿道沟通两邑

  龙门、河源两地山水相连,地处龙门、河源交界处的龙城街道三洞村,形如小盆地,远山如黛,连绵不绝,令人心旷神怡。三洞村与河源市东源县新回龙镇留洞村接壤,翻过村内的黄狮岭,便是河源地界。由于受群山隔断,三洞与接壤的河源至今还没有直通公路。

  旧时,有丝茅迳通河源翁坑(今平陵翁坑),还有黄狮屻(即黄狮岭)驿道通河源留洞。这在清咸丰元年(1851)《龙门县志》中有记载,该志还称,方言谓山脊为“屻”,道路附着其上,崎岖险要。这说明,黄狮岭古驿道在清代就已经开辟。

  黄狮岭古驿道是龙门古驿道支线,那就是龙门、河源两地邑民人文交流、商贸往来的通道,也是龙门连接河源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它是一条崎岖难行的山间小路,泥土野草覆盖,直至民国,才得以修整,提高了通行能力,更好地服务龙门、河源两地发展。

  修葺这条驿道、施行这项善举的人,是河源留洞石颈陈屋人陈四和。根据《留洞村志》记载,陈四和早年迁居龙门县城梨园路九明布,随后在当时龙门最繁华的商业街——谷行街开店铺,店铺商号亦称“陈四和”。

  相传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陈四和在广州一家商行赊了三船日用品到龙门销售,商品卖完后再回广州结账时,恰逢日本侵略者攻打广州。当时的广州城一片混乱,陈四和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原来赊货的商行时,发现商行已毁于战火。

  新中国成立前,河源留洞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村里人需担山货走几十公里的路程到龙门县城赶集,卖掉山货后再买些日常生活用品挑回家,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路途是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并需翻越陡峭险峻的黄狮岭,每遇下雨天,走在泥泞的小道上,赶集的人苦不堪言。陈四和乐善好施,因念家乡父老的艰辛,下决心斥巨资修建家乡留洞至龙门三洞的路,打通留洞人的“生命通道”。

  建成后的道路,宽约一米,长度超过五公里,全部由河石铺砌而成,中间还直铺一条由花岗岩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条。“石路”从留洞上新屋这个地方开始铺设,依山势自东往西,呈阶梯状蜿蜒向前。

  为方便行人歇脚和遮风挡雨,在财塘、黄狮岭顶两个地方分别建有一个小驿站。“石路”穿越险峻的黄狮岭后,直达山脚下的龙门县三洞村。从高处远眺,整条古驿道犹如小长城般壮美。

  根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龙门县志》记载,“三洞乡黄狮屻风雨亭”建设时间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可以知道黄狮岭古驿道大修的时间在此前后。

  从爱心善举到乡村记忆

  这条凝聚着河源留洞乡贤陈四和拳拳爱乡之心的驿道,成为河源留洞人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其他河源村民通往龙门的通途,既有文人墨客经过的踪迹,又有肩挑脚贩、兵商民夫日夜穿梭留下的许多传奇。

  新中国成立前夕,地处山区,龙门、河源两地交界地匪盗猖獗,颇让当局头痛。

  根据1947年5月龙门《星光报》的报道,龙河道上即黄狮岭古驿道客商来往,常遭匪徒道上拦劫,甚至一周内出现两次同类案件,客商被洗劫一空,只好报案。龙门警察出动追捕,奈何匪徒躲至河源山间,无法寻觅,只好折回龙门。从当时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的龙门河源边界地方管理混乱,当局已经鞭长莫及。

  直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乡村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留洞开通了通往龙门县平陵镇的公路。

  自此,这条见证了数十年留洞人民筚路蓝缕奋斗历程的古驿道才逐渐结束自己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冷清。河源人挑着担子,担子里摆着一米长的大鱼,从家门口走过前往龙门县城集市贩卖,这样的情景,成为不少老三洞人的集体记忆。

  在山林间穿梭的黄狮岭古驿道,现存约8.4公里,被写入《惠州市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25)(草案)》,作为10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线路之一进行重点发展培育。

  今年,龙门县将有力有序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启动“愉悦龙门·工贸文旅”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并将其纳入该县今年十大民生实事。作为该示范带的一个节点,龙城街道三洞村处处迸发着激情与活力,正迎来蝶变。

  三洞村村干部介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黄狮岭古驿道作为该村重要的文化遗产,铭记着乡村发展记忆和承载着美丽乡愁,村里计划在保护中开发,将其打造成登山休闲路线,助力乡村振兴。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编辑:李晓华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