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0年7月15日拍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笑脸合集(拼版照片)。地处山区腹地的神山村曾是江西省井冈山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曾达30%以上。当地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收入显著增加,并在2017年2月正式脱贫。 新华社发
当史学家书写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开篇,在记录百年一遇大疫肆虐全球的同时,一定会标注一个奇迹。
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
(一)庄严的承诺
雨水时节,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春和日暖。群山脚下的村庄,簇新的民居错落有致,灯笼高挂,一派喜庆。
阜平,夏商时期,境内就有人居住。现代史上,阜平的名字曾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包括阜平在内的晋察冀边区被称为“新中国的雏形”,为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条件匮乏,阜平群众常年与贫困抗争。
农民唐宗秀保留了一张摄于2012年的照片:村里一片黄土色,房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坯房。她形容“它黑你也黑,说不上谁最黑”,下雨时“外头大下,屋里小下”。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一次特殊的看望——1个多月前,党的十八大召开,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2021年2月4日,农历小年,江西井冈山,白银湖村村民邱冬华贴上新对联——
上联:“脱贫全靠惠民策”;
下联:“致富迎来幸福春”;
横批:“共产党万岁”。
90多年前的1928年,邱冬华的曾祖父、当过教书先生的邱启山也写下一副对联,那一年中国共产党人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井冈山土地法》,穷苦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
上联:“分田不忘共产党”;
下联:“幸福牢记毛委员”;
横批:“共产党万岁”。
两副对联,一样的横批,铭记着共产党人的不变承诺。
从土地改革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性扫除了导致中国人深陷贫困的制度根源。
从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到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减贫,中国实现绝对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合称“三西”,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
1982年,中国启动“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计划,首开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1994年,新中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工作纲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
进入21世纪,中国实施两个为期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两次提高扶贫标准。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这样强调。
截至2012年底,现行扶贫标准下尚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2%,比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都多。而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寒、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调研指导20多个贫困村。
有农民夫妇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盘腿坐在他们的炕上,拉家常。有林业职工说,总书记在他家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有村支书想起,总书记问村里“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还有古稀老人面对总书记竖起大拇指,说“你呀,不错嘞!”
从黄土地上走来的习近平,始终和“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乡亲心连心。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他最大的愿望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了河北正定,他甘冒风险也要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在福建宁德,他带领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一直到浙江、到上海、到中央,扶贫这件事,他始终“花的精力最多”……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
绵延起伏的武陵峻岭,如诗似画的湘西风光,在作家笔下“美得让人心痛”。而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这里也曾“穷得让人心痛”。
走进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村民石拔三大姐家的火塘挂满了腊肉。
“总书记揭开我家粮仓,问我粮食够不够吃?种不种果树?养不养猪?他还走到猪栏边,看我养的猪肥不肥。”她对7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的场景记忆犹新。
那时,石拔三家暗黑的房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如今,她家添了液晶电视、电风扇和电饭煲,还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
2013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在苗家黑瓦木楼前一小块平地上,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
此后,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
2015年,脱贫攻坚成为总书记紧抓不放的工作主线:年初考察云南贫困地区指出“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春节前夕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3月在全国两会提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之后到多地调研,提出“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外媒体注意到,党的文件把“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11月,“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举行,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作出庄严承诺。
承诺如金,战鼓催征。
从2015年到2020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7个专题会议系统部署、压茬推进。
2020年3月6日,北京。在防疫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脱贫攻坚座谈会。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二)伟大的实践
2020年初,中国还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52个贫困县。
剩余的贫困县、贫困人口,都是难中之难、贫中之贫。
这些贫困县分布在桂、川、贵、云、甘、宁、新7省区,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都是几轮攻坚仍没有攻下来的“山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既定的节奏:春耕物资、饲料运不进村,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大量农产品出不去,部分扶贫车间和产业项目陷入停滞。
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灾突袭,直接影响200多万贫困人口。
刚脱贫群众面临返贫风险,未脱贫群众身陷困境,最后的决战难上加难,怎么办?
挂牌督战,以非常之举战非常之役!
放眼全国,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不仅得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还获得中央补短板资金184亿元。全国各挂牌县均有一名省级领导联县督导。东中部地区2008家社会力量结对帮扶1113个挂牌督战村。
放眼全中国,8年脱贫攻坚战,12.8万个贫困村出列,832个贫困县摘帽,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奇迹。
减贫奇迹来自精准方略——
这是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8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
这是举世罕见的精准组织,明确“谁来帮”: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这是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这是审慎科学的精准评估,明确“如何退”:明确“时间表”,引入第三方,聚焦内生力和发展力……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减贫奇迹来自产业支持——
“2018年以前,我没听过车厘子,更别说吃了。2019年第一次吃到自己种的车厘子,那个滋味真香甜!”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22岁的村民央宗说,家里世代放牧、种植青稞和土豆,车厘子曾是新鲜物。如今,村里建成车厘子基地,她学会种植技术,每天约有120元务工收入。
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依托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全国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关系,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培养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90多万人。
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场硬仗。
减贫奇迹来自社会保障网络——
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住院报销从50%多提高至80%左右,约2000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学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显著提高……
翻阅8年脱贫攻坚战的数据,可以发现两条走势完全相反的曲线。
一条向上的曲线:中央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连续五年每年增加200亿元。
一条向下的曲线:每年剩余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从2012年的9899万人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
(三)人民的力量
“公主殿下:请饶恕臣今日又不辞而别,殿下尚在襁褓,未成满月,臣本不应早早辞别……”
这是年轻父亲写给女儿的“请罪书”。那年,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农业农村局的余永流辞别家中尚未满月的小女,下乡扶贫。
2015年至今,300多万名像余永流一样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们,暂别年幼的儿女、挚爱的伴侣、年迈的父母,怀抱着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满腔豪情,走进祖国各地的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
自强不息、奋斗脱贫的精气神,在广阔的神州大地充盈激荡。
一些一度离开家乡的农家子弟,也被热潮感召,毅然返回故土、建设家园。
走出过大山的安徽黟县塘田村老兵黄忠诚,退伍后操持木材生意,小日子一度红红火火。但他始终放心不下村里,回到家乡任职村委会主任,“我要帮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塘田村地处皖南山区,茶叶资源丰富,但一直卖不上价。他自掏腰包甚至贷款流转土地、建厂房,发动村民入股茶叶专业合作社。沉寂已久的荒山,开始重焕生机。
2016年9月5日,黄忠诚兑现了组建合作社时对贫困户的承诺,向贫困户发放股金分红。欢天喜地的日子里,他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猝然倒在了分红现场……
这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数字——8年多来,全国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扶贫干部,共有1500多人。
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劳累过度、突发疾病……这恐怕是和平年代里,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征程,永远不能忘记这份长长的牺牲名单——
姜仕坤、黄诗燕、蒙汉、泽小勇、黄文秀、余永流、青方华、蓝标河、秦彦军、张小娟、吴国良、吴应谱、樊贞子……
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共产党人历经岁月砥砺,始终不变的初心。
为了让悬崖上的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建制村通路,呼啸轰鸣的直升机飞进了昔日静谧的四川凉山阿布洛哈村,为筑路工人运来施工设备;
为了让全国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域接入国家大电网,施工人员顶着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背起氧气瓶、吃着护心药,在西藏阿里的高山之巅竖起塔架、架起线缆;
为了让最后的“锅底人群”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全体扶贫干部顶着世所罕见疫情冲击的巨大压力尽锐出战,将汗水洒遍每一条沟沟坎坎……
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激荡着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那是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担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丹心从来系家国的奉献精神……
(四)大国的担当
2017年3月24日,北京东北四环,一座白色小楼。
会议室里,一方是国务院扶贫办主要负责人,一方是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在中国反贫困经验的总结及交流推广、扶贫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中国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最大贡献者。”曾到访中国贫困地区的盖茨说,中国脱贫攻坚的创新经验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戴上草帽,扛起锄头,背上竹篓,在海拔1800多米的田间地头播种、除草、浇水……这是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在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园子村的日常生活。奈斯在中国生活了23年,其中8年住在乡村。
东川区曾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奈斯2012年搬到园子村时,他住的房子没通自来水,从昆明市区到村里要5个小时。现在,随着公路建成,车程缩短到2个半小时,村里的危房得到改造,村民家中接通宽带。
“得益于这些驻村干部的勤奋工作,中央政策得以快速有效落实,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奈斯说。
2018年春天,北京中南海,一间会议室。
华北某省的书记、省长,坐上了“被约谈席”。
为压实责任,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下脱贫攻坚“军令状”。最终考核分四档:“好”“较好”“一般”“较差”。华北这个省因为“差”,被约谈。
随后一年,这个华北省份正视问题,狠抓脱贫攻坚落实,当年考核由“差”转“好”。
不仅省部级领导被党中央约谈,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县委书记也曾被党中央直接约谈。
“约谈既是督战和加压,也是信任和加油。”主持这次电视电话约谈会议的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要较真碰硬整改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担负起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责任。
法国《世界报》记者2020年在题为《中国农村赤贫即将消失》的报道里,介绍中国的“结对子”扶贫。
这种在西方读者看来颇为独特的做法,在中国有个广为人知的名称——“东西部扶贫协作”。
放眼全国,2016年中央调整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扩大帮扶范围,实现对30个民族自治州结对帮扶的全覆盖。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体现。
对口帮扶,东西互通,南北相助,不仅输送资源,也传播理念。
东西部扶贫协作20多年来,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的最大贡献,是中国自身取得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感叹,中国面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采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政策,这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的另一贡献。
(五)光明的前路
2021年2月3日,立春。
位于乌蒙山腹地的贵州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路边油菜花悄然盛开,房前樱桃树含苞待放。
“总书记春节前来我们这里看望,祝我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苗族村民赵玉学说,总书记在他家楼上楼下看了个遍,询问家里用电、吃水、经济收入等情况。
老赵以前的家,透风漏雨,没水没电,4年前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下,住进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夫妻二人在福建打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3个孩子读初中、小学,学费、住宿、吃饭免费。
拉长时间轴,乌蒙山30余载变迁,何其壮哉。
“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关于乌蒙山区赤贫的报道,惊动中南海。之后,中央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30多年累计减贫630多万人,毕节承载了为中国扶贫探新路的使命。
今天,走进毕节一些乡村,总听到干部群众说:“匝道经济”“订单大米”“乡村跑腿”“后备厢经济”……这些热词诠释了当地对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新起点上再出发,要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初春暖阳照耀,大红灯笼高高挂,农家乐小院传出阵阵欢笑声,吕志和妻子忙着给客人上菜。“要在半年前,谁能想到我们还能笑着迎接新一年。”他说。
吕志一家曾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富裕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策帮扶下,他们家养羊、种蔬菜大棚,还贷款经营起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但2020年夏天,一场火灾烧毁了吕志家农家乐。面对重回贫困的绝境,当地启动防返贫帮扶,一笔笔资金带来生活的希望,吕志家的农家乐于2020年10月底重新开业。他感慨:“以后都是好日子啦。”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中国已经动起来。
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新起点上再出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2月16日,一篇署名“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的文章引发关注,这意味着国家乡村振兴局已接过新的历史接力棒。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明确信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阿子滩村村民牛保乐,几年前妻子患脑梗,为照顾妻子和女儿,他放弃了跑长途运输,但一家人生计没了着落,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地旅游产业起来后,牛保乐跑起短途运输,还承担了村里垃圾清运和保洁工作,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如今已经脱贫的他,打算在院子里的空地盖几间房开个民宿。
“我们全村都搞起了旅游。”村支书王昌龙说,如今村集体发展景区,家家户户开牧家乐,旺季时一户日均收入两三千元,村里产的青稞酒常常断供。
陕西柞水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山西大同小黄花建成大基地……飞速发展的农村产业,正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更需要攻坚克难的“精气神”。
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将村民们脱贫后开怀大笑的瞬间拍照定格,做成一面笑脸墙立在村头,为的是自励自强、加油鼓劲;
在湖南,十八洞村被拍成电影后,更是远近闻名,他们正瞄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努力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
2021年2月21日,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炉,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正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据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