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是惠东县铁涌镇一个近海的村庄。赤,红也。我曾猜想这个村庄地理上是否有红土的堤岸抑或与红色有关联的东西。在裹粽飘香、绿浓遍野的端午时节,我与朋友们来到赤岸村采风,我想在行走和目及之处,释疑有关赤的猜想。因海而生傍海而居的赤岸村,有常住村民千余人,是个人气旺盛的村庄。村民依附着考洋洲,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尤其养蚝(牡蛎)业比较兴旺。海,慷慨地给予人们取之不竭的海产品,而人们也通过辛勤劳动的双手换回一叠叠沉甸甸的“真金白银”。当地一位干部一本正经笑着说:“哪也没有赤岸好,给个官当都不想走。”难怪我们入村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吉祥和谐的氛围以及毫不掩饰的财大气粗的豪爽。
赤岸蚝场 卓瑞良摄
赤岸村赛龙舟 吴天送摄
错落有致的村舍都是楼房,村中的许多人家门前都停有崭新的汽车。铺着石板条的小巷,有三三两两村民开设的商店,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烹饪海鲜的饭店,想必是方便每日川流不息前来批发海产品的人们。设在村口的大戏台,吸引住众人的目光。一般的村庄可见不着如此气派的戏台——宽阔整洁、两旁还挂起红彤彤的帐幔。戏台横幅上挂着“湖北黄梅县剧团”。村民们只等那夕阳西坠,月朗星稀,融入到那行云流水般锣鼓钹铙的打击乐中,沉浸在生旦净丑的演唱里。在我看来,千里迢迢请剧团来唱楚剧还真是新鲜事。这南国的蚝乡,讲着闽南语系(俗称“学佬话”)的人们(惠州人认为即是学到老也学不会的话),又怎能听得懂那曼妙出尘的楚音?了解情况后得知,网络时代,人们早已走出封闭的村庄。村民大多会讲普通话,尤其年轻一代可以接受多种的方言。珠圆玉润的商店老板娘告诉我,村民看戏不图别的,只图两字:热闹!热闹,多么贴切的词,就是热腾腾的闹啊。我明白了,这里的人们,已不再追慕“烹羊宰牛且为乐”的日子,不再眷恋“将进酒,杯莫停”的觥筹交错的时光,更不计较仅操持油盐酱醋的小家妇和大丈夫。富裕起来的人们,是那么渴望积极向上的、异彩纷呈的精神享受。
赤岸蚝 陈烈摄
赤岸村村民在打蚝 朱如丹摄
热闹的场景的确还在后头。海上划龙舟,是村民翘首以盼的事情。尽管这是端午的次日,然而这一民间传统的节日还在这里慢慢地发酵呢。原来,从有村庄开始至今的历史,不管是战争动荡的年代,还是物质困难时期,只要有条件,划龙舟这一传统习俗都会保持下来。而今的赤岸村,海上龙舟比任何时候都划得排场,划得大气!因为赶上国泰民丰的好年景。我们终于见识了一个村庄组织的龙舟赛,见识了什么叫海上划龙舟:宽阔的海湾,水平如镜,阳光下的海面如一匹巨大无比的蓝绸纯净美妙;海风送爽,红旗猎猎,岸边挤满了欢声雀跃的人们。只听得指挥的鼓点一起,两条龙舟,如两把飞快的剪刀,生龙活虎般的龙舟运动员同心协力,迅速“剪开”两边的“蓝绸”。仅两条龙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所以输赢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开心快乐!谁说这不是一种火热的互动呢,划龙舟的、看龙舟的,至少可以与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热火朝天,热血沸腾。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端午时节,快乐溢满了考洋洲的海域。海上龙舟,令赤岸海滩比投圩的圩场还要聚集人气。本村的、邻村的,甚至十几公里外的村民,骑着车的、打着伞的都赶来海边看热闹。还有不少拉家带口的村民,撑着小船或开着电动船,尾随着龙舟在海湾穿梭游曳。这热腾腾的场景不正是赤岸村火红日子的艳丽写照么?眼前的景物令我仿佛产生了幻觉,而这种幻觉又是真实的。这里一切的一切,竟与红色浑然一体,溢满鲜艳的华彩:红的龙舟,红的鼓;运动员们鲜红的衣服,还有海风扬起岸边一面面红旗。巧得很,我的连衣裙也是红色的。我的踏访继续延伸美好的意境。返回村庄蓦然发现,村中广场那数十棵百年荔枝树,已到蝉鸣荔熟时。红彤彤的荔枝,如万万千千的小红灯笼悬挂绿叶丛中,好一幅叫人陶醉的“鲜荔图”!刚从龙舟兴奋视觉上缓和过来的朋友们欣喜不已,用手机、相机狂摄不停。鲜红欲滴的荔枝做了赤岸村点睛的妙笔。赤岸,我已无需去考究你名字的由来了。从此我记住惠东有这样一块土地,有这样一个村庄。我愿你永是这般蕴涵丰赡、情趣盎然;愿你那人间烟火,永是这般热腾腾、红火火的吧!
作者:苗理洁
来源:惠州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