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围 摄影:李如霞(惠州民协会员)
盛夏,蝉鸣、荔熟,菠萝蜜贴树干而长,青青的橄榄仔缀满枝头,笔者一行来到博罗公庄吉水围古村进行考察采访。
吉水围古村地处公庄镇的西南部,是广东省博罗县最大的客家古民居,已经有500多年历史。整个吉水围古村,被三面河水拥抱着,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莲花。古村只有两个门出入,南面一个出口与外界相连,其他东西北三面分别被公庄河环抱,这可是风水先生眼中的风水宝地啊!
村名“吉水围”的由来,故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相传,有一个叫朱怡正的人,曾居住在公庄镇近石村,以砍柴为生。有一天外出砍柴,感到乏了靠在一棵树下的石板上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梦见这石板下埋藏有三缸银两。梦醒后,他反复回想梦里的三缸银两,心里放不下,于是决定挖一挖,他移开石板,用锄头挖至深处,果真挖出三缸银两,他非常兴奋便决定购置一块地建新家,几经思量后选择了三面环水、土地肥沃的南溪村,移居此地又种下大片桔子,便取地名为“桔水围”。后因客家话“吉利”的“吉”与“桔”谐音,改名“吉水围”。
吉水围整座古围屋有两个出入口,南门是澳圭朱公祠、东门是育堂朱公祠。我们顺着蜿蜒的村道行进,目光被16米高的三层门楼吸引,门框顶上刻有“东来紫气”四个大字,一副木刻对联:吉人蔼蔼,水色盈盈,横额:满堂吉庆。妙呀!“满堂吉庆”就是历代村民的愿望、村民的家风。大门正面有两个镂空天窗,犹如一双眼睛看守围屋大门,威严而肃穆,让整个东门看起来似虎、狮,霸气十足。
育堂朱公祠每座院子的结构相似,呈四合院结构,每座房子分上五间和下五间,约有四十座,这个规模约在三百年前已形成。座与座之间有小间隔开,有小门相通,前后座有大巷隔开,大小巷道均用鹅卵石铺成。每座房子的大门有双重门,一重是通风门,另一重是双扇门,门框和门槛都用麻石条砌成,门前都有两个石墩,供乘凉坐。每座房子都有前庭后院,还有书房、花园,屋椽上的雕刻和绘画很精美,古建筑装饰美轮美奂,配有许多诗句,如:“有名开富贵,无事小神仙”等等,充满自然和人文气息。所有房子都是座北朝南,就是在盛夏,呆在村子里也会觉得凉快、舒畅。
吉水围 摄影:李如霞(惠州民协会员)
南门澳圭朱公祠大门上框也有一块木刻“鹿洞家风”四个朱红色大字的横匾,既彰显了朱氏一族历尽百年风霜的气势,也取自鹿温璞善良的性格,是祖先们对后人的鞭策。上门楼分三层,有灰色琉璃瓦,屋角飞檐斗拱,奇异的动物造型。四周用高达8米、厚70公分的城墙围着,四角以高达15米的角楼盘守。城中清一色墙木结构、檐梁绘制精美图案,为灰塑和木雕等,周边是数十栋布局整齐,相通互连,井然有序的屋场。中有天井、磨房、石廊、仓储,屋与屋之间相连贯通,门楼城墙相连,楼阁相助,城墙、楼阁上有枪眼,以防止外侵。祠堂大门也有一副对联:紫阳世泽,沛国家声,横额也是:金玉满堂。南门两侧原有6块长方形条石块桅杆石,桅杆石有晕首和圭音,高桅杆高6米以上,杆顶冠带锡制葫芦脊刹。据老者反映,桅杆石是村中秀才、进士、文官武将等有一定名望之人所立,其功业告成,则在屋门前立桅杆以作标志。
公庄河环抱吉水围,河水就在村旁款款流过,只剩一个出口。村长告诉我们,这里是昔日繁华的码头。几百年前,公庄河的航运相当发达,吉水围的码头起码停靠着上百条船只,吉水围附近就是一个大集市。吉水围人就靠这一带做水运生意,买卖的是谷、木材、三鸟、屯米、火水、盐、布匹等生意。生意做起来后,便广置田产,其田产直达今天2公里外的大沥和坝子。
吉水围还有许多看也看不完的风景,讲也讲不完的故事,如十二花缸元的故事,南门形成的故事,学医要先学游泳的故事,嫁入来的女子到公庄河里洗衣服或挑水、回家时都会走错门的故事等等,等下次有机会,再慢慢向你道来。
作者: 林丽华
来源:惠州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