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历史文化名城:惠州! 古韵悠扬谱写文化新曲!

 

 

穿过古香古色的平海古城西门,恍如穿越了时光。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编者按 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惠州历史文化的概况和特点,值此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际,市申名办会同市文广新局和市住建局制作了《历史文化名城——— 惠州》宣传资料片。今日,《东江时报》特将该片解说词全文刊登,向人们讲述更多您所知道或不知道的惠州历史、惠州文化。

  引子

  “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梅之襟要,壮广南之辅扆,大海横陈,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方舆纪要》103卷)。

  《方舆纪要》寥寥数十字,就将惠州独特地理跃然史册。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在今惠州市辖区内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百越部落,称“缚娄国”。2000年,在距惠州城区不到20公里的地方,发现一处从西周至战国时期的300多座古墓群,据推断,当时发掘的面积仅为该墓地的三分之一。这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以及出土的青铜编钟、发掘的铁场苏屋岗遗址、银岗窑场遗址、梅花墩遗址以及横岭山、曾屋岭墓葬群和大量文物,让神秘的缚娄古国逐渐浮出水面。当历史的荣光穿越过往的辉煌,南粤古老郡县的土地上,一座别具岭南文化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从岁月长河中从容走来——— 历史文化名城:惠州!

  公元590年,隋开皇废梁化郡,置循州,由此开始了惠州建城史。当时整个广东地区仅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循州总管府镇立岭东,成为南粤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公元917年,析循州增置祯州;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祯州改称为惠州,沿用至今。

  岭东雄郡 名城风范

  自隋朝设郡治开始,惠州一直是历朝的郡、州、路、府的行政中心,惠州府及所辖归善县“府县同城”的历史保持了1400多年。历经时代变迁,惠州府城的格局虽有改变,但仍延续了古城风貌,“九街十八巷”的城市格局与肌理依稀可见,明代惠州府城墙和归善县城墙、金带街、铁炉湖明清古街、惠新古街等历史建筑和街区保存完好。始建于1078年的水东街,至今沿袭“一街挑两城”的传统风貌,清晰展示出惠州古城发展的脉络。

  江是惠州的“命脉”,湖是惠州的“名脉”。东江、西枝江赋予惠州城市的灵动与蓬勃生命,享誉中国的惠州西湖更与惠州古城相生相依,兴衰与共。自宋代以后惠州西湖逐渐发展出五湖、六桥、八山、十六景等清丽秀美、曲折幽深的自然人文景致,被誉为“岭南的一颗明珠”。史载:“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惠州古城与江、湖融合相生,“湖上飞白鹭,城中闻鹧鸪”的自然生态和山水城市风貌,奠定了惠州发展为现代生态城市的历史根基。

  特殊的地理区位、特别的城池,造就了惠州鲜明的城市品格,注定了惠州在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惠州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因其四面环水、易守难攻,素有“南中国第一天险”之称。唐宋时期建筑府城、明清时期大规模扩建府城并筑敌楼,都极大提高了军事防御能力,特别是明清时期惠州路改为惠州府,军事地位更加显赫,l385年,为抵御外侵,明太祖派都司花茂到惠州平海筑城,1389年,设惠州卫,下辖九个守御千户所。1662年,广东陆路提督衙门移驻惠州。惠州海防设施坚固,沿海一带至今仍保留有大星山炮台旧址、练姑山烽火台等6处遗址。

  惠州一直是粤东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今天市区的北宋东平窑址是北宋时期的广东三大民窑之一,同时期的惠州阜民钱监的铸币规模雄居全国第二。惠州盛产海盐,每年上缴盐税5万贯以上,还是广东三大米市之一。惠州是广东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州县之一,书院林立、学宫遍布,惠州丰湖书院更是位列为广东四大著名书院,文泽乡里、广纳贤良,在惠州乃至广东古代教育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鸦片战争后,惠州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更是孙中山先生和民主革命先驱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前的十次反清武装起义中,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都发生在惠州。

  1922年,惠州地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彭湃在高潭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惠州烙印。1922年至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惠州是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主战场,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惠州大地上留下了生活、战斗的足迹。1927年,南昌起义军一部到达高潭中洞整编,建立了我军历史上最早的兵工厂、军装厂、红军医院和印刷厂,高潭成为著名的早期革命根据地。1938年,日军由惠州大亚湾登陆,进而占领广州。惠州人民不畏强暴,奋起还击,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东江纵队,惠州成为全国十五个抗日根据地和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人文荟萃 名人辈出

  惠州山川秀丽,迎远纳贤。早在东晋,中国最早的制药化学家葛洪来到罗浮山炼丹制药、行医治病,写下《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大量医学著作和阐述道家学说,“道、佛、儒”三教和谐共处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由此更加声名远播。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惠州诗人江逢辰盛赞中国大文学家苏东坡带给惠州城市的历史文化高度。1094年,苏东坡被贬“宁远军节度副史”,惠州安置,在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中,他写下了587首诗词、散文和序跋,题咏惠州风物,舒放人生情怀。惠州是全国苏迹最多的城市,除了白鹤峰、合江楼、嘉祐寺三处著名的东坡遗迹外,与东坡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还有数十处之多,西湖孤山王朝云墓、东坡故居留下的“东坡井”,更是全国仅存的有史料依据的两处苏东坡遗迹。东坡引进的中原先进农耕文化和生产技术,以及敦厚待民、重教兴文的理念,更是开启了惠州此后一千多年崇文厚德、包容四海的文化风气,惠州因东坡扬名四海。同样与惠州结缘的多达400多位历史名人,祖无择、唐庚、杨万里、刘克庄、文天祥等一批名宦重臣、文人学者相继踏足惠州,更令惠州“风气人文又一番”,为惠州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惠州文化的独特内涵。

  惠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大批惠州籍风云人物在中国历史天空中星光闪耀。晚明兵部尚书叶梦熊、礼部尚书韩日缵,理学大家杨起元,以及清代“铁笔御史”邓承修等杰出人物彪炳史册;近现代史上,一大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挺立历史潮头,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同志”郑士良,七女湖起义领导人邓子瑜、陈纯,黄花岗起义烈士罗仲霍,民国名将邓铿,驰名中外的“惠州三杰”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英雄人物名震天下。在我国八大民主党派中,有三个党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出于惠州。惠州还是近现代一批著名艺术家和学者的故乡,中国现代音乐理论家青主(廖尚果)、著名歌剧作家陈紫、著名书法家秦咢生、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等著名人物,都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古韵悠长 享誉四海

  惠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长期以来因东江水运便利,货畅其流、人竞交集。中原主流文化与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乃至海外文化和岭南百越地区地方文化,在此杂处融合,形成了惠州崇文包容的宽广胸襟和文化品格,今天“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更是熠熠生辉,在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散发着眩彩夺目的惠州气质与风采。

  惠州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资源,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82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百草油制作技艺”代代传袭,在百姓中享有盛名,至今流传着“百草精华百草油,百姓良药百姓求”的说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东渔歌,以其柔平舒臆的咏叹性、强烈的庙堂音乐唱颂风格、种类繁多的调式成为浅海渔歌的突出代表,为中国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而珍贵的素材。九龙峰祖庙庙会(谭公醮会)、舞火狗、小金口麒麟舞、凤舞、芦洲南瓜节、惠阳沙坑叶氏祭祀习俗、瑶族少女成年礼、虎头花灯制作技艺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经久不衰,日益盛行。

  惠州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众多、古迹丰富,有古遗址、古墓葬、寺庙、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等多种类型。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惠州市登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共1000处,其中古遗址78处,古墓葬61处,古建筑641处,石窟寺及石刻2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7处。惠阳区南阳新居、跃鲤桥,惠东县黄沙塘高桥,龙门县三洞窑址、三洞社稷坛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惠东县黄沙塘高桥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挺故居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银岗古窑场遗址、归善学宫、邓演达故居、高潭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人文历史价值。惠州大量的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树名木依法得到保护,涌现了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惠阳秋长街道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惠东平海古城获评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结语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惠州发展一日千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惠州越发珍视城市的文脉,越发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坚持将严格、科学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涵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各类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的多层次保护内容,形成了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综合体系。经过长期的保护与发展,惠州已由一个沿江城市扩展为一个滨海城市,已形成具有深厚文化韵味的组团式新兴城市格局。惠州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崇高文化品味,为惠州摘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国家级“金牌”,发挥了独特的文化效用,也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在厚重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浸润之下,惠州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城市迸发出文化名城的生命力与青春色彩,现代都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与新式楼宇和谐共存,老城古韵与新城魅力相得益彰。惠州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跨过历史,走向新的灿烂的未来!

  本版文字 罗川山 高孟彬 李卫华 李杰等统审撰稿

来源:2013-07-19惠州市人民政府网

编辑:黄秀霞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