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行走惠州城,唤起人们对这座千年古城的记忆

  惠州八大文化构成城市特色和文化亮点
  1.南越夔纹陶文化
  2.岭南山水古城营建文化
  3.罗浮山宗教文化
  4.苏东坡寓惠文化
  5.海防军事文化
  6.近现代革命文化
  7.惠州民俗文化
  8.罗浮山中医药文化
  古城墙,泗州塔,水东街……行走惠州城,各种文化遗存如珍珠般散落,唤起人们对这座千年古城的记忆。
  从先秦时属于百越之地的缚娄古国,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傅罗县,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改称博罗县),至隋开皇十年(590年)循州总管府迁至归善梌山之后的隋唐循州府城,乃至宋天禧四年(1020年)改称惠州,名冠岭南。
  “岭东雄郡”、“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粤东门户”、“革命源地”、“惠州三杰”……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赋予惠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写下满卷烟霞与灿烂。
  独特地域孕育独特文化样式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风貌相融合,构筑了惠州城市特色和文化亮点】
  独特的地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样式;独特的基因,催生出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座城市具备哪些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带给人们一种怎样的文化体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川山介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无疑有助于在系统保护文物和城市文脉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发现、挖掘和弘扬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和崇高历史地位的惠州文化。
  早在1991年,我市就被公布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9年,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后,我市通过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创造性地提出“八大文化”:南越夔纹陶文化、岭南山水古城营建文化、罗浮山宗教文化、苏东坡寓惠文化、海防军事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惠州民俗文化和罗浮山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风貌相融合,构筑了惠州城市特色和文化亮点。
  文化特质增加城市历史厚度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在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深入发掘提炼出来的“八大文化”,增加了惠州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厚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在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深入挖掘提炼出来的“八大文化”,增添了惠州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厚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博罗县园洲镇梅花墩发掘了一座春秋龙窑,首次发现夔纹陶拍(印模子),找到了夔纹陶的烧制地点。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古老的南越夔纹陶文化,让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光芒闪耀。
  这一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夔纹陶类型”文化遗存遍及惠州,现存有惠城区瓦窑岭遗址,惠东县花树下遗址、大埔顶山遗址,博罗县苏屋岗遗址、梅花墩窑场遗址,以及横岭山古墓葬群等,其中博罗县银岗古窑场遗址已纳入广东省文化厅和市政府合作保护与建设的重点考古遗址公园。
  这些充分反映出,以惠州博罗为中心的东江流域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成为广东夔纹陶及其制造业的策源地,且影响辐射现今广东地区和桂、赣、闽、湘等毗邻地区。新近在龙门发现的庙山新石器遗存、永汉明清造纸遗址群等,陆续佐证了惠州文化的历史悠久与积淀深厚。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粤岳”。
  东晋时期,葛洪在罗浮山行医炼丹,建庵著述,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隋唐以后,道教南宗发展渐渐进入全盛时期,罗浮山逐步成为全国道教文化圣地之一,其影响远播当今的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地。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感慨“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罗浮山堪誉为宗教“岭南第一山”。
  罗浮山更是名副其实的百草药库,生长着3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其盛产的石斛、过江龙等中草药更是游客的必购药材。加之广东及港澳地区尤其注重煲汤、喝凉茶,中医药与生活饮食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罗浮山中医药文化。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谪贬惠州,寓居了两年零七个月。苏东坡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之后有进士97人。在宋代,广东有州、县学63所,书院41所,其中广州居第一,惠州居第二。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坡寓惠文化可谓影响深远。
  由于惠州“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梅之襟要,壮广南之辅扆,大海横陈,群山拥后”,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便是岭南地区的东大门,是南中国重要的军事国防要地。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惠州辉煌的海防军事文化,亦使惠州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
  绚丽的惠州民俗文化,俨然一座神奇的文化宝库。惠州在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原客家人南迁的重要落脚点和中转站,也是清末中国开埠之后向海外输出华工的重要基地,在客家、广府、潮汕民系文化交汇区域中,惠州的风情民俗别具一格。
  城市品格开放包容
  【惠州居于广州、梅州、潮汕之间,据守通衢,内承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广东本土文化的自然交融,外受中原文化的浸润滋养和海外西洋文化的影响,孕育出惠州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自隋唐以来,惠州就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早在隋开皇十年(590年)就设循州总管府于梌山,直至清代仍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府治之一。惠州是岭南陶瓷制造业较发达的地方,遗存有先秦银岗古窑场遗址、宋代广东三大民窑之一的东平窑址、明代白马山窑址等。宋代以来它还是岭南主要的食盐产区之一。北宋时期,广东曾设有两大钱监,其中之一的阜民钱监就在惠州。惠州人文荟萃,崇儒重教,归善学宫、宾兴馆等历史遗存提供了实证。
  除此之外,惠州还是富有以东坡为代表人文气质的文化名城、扼控“粤东门户”的军事重镇、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和广纳多元文化精华的和谐之城。
  惠州地理位置险要,自古至今是岭南的东大门,是南中国重要的军事要地。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海的海防前哨。明朝初年,惠州设惠州卫,为广东十卫之一;明洪武年十八年(1385年),在惠州南海之滨建造平海古城,抵御外侵;明万历元年(1573年),两广总督衙门曾移驻惠州。清代,广东陆路总督常驻惠州,拥兵14300余人。如今,惠州沿海一带仍保留有大星山炮台旧址、练姑山烽火台等6处重要的海防设施遗址。
  近代,惠州是民主革命由东南沿海向广大内陆地区发展延伸的重要始发区域,特别是国民革命军东征,首次攻克了作为 “南中国第一天险”的惠州,统一了广东,为北伐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惠州是侵华日寇的海上军事突破口,由惠州大亚湾登陆进军华南,攻占广州和香港。历史上一系列重要军事事件,使惠州在中国军事史特别是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惠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北伐战争时期和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近现代史上,惠州涌现了一大批如罗仲霍、廖仲恺、邓铿、邓演达、叶挺等民主志士和革命家。在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中,农工民主党、致公党的创始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都为惠州籍。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留下的珍贵文物等文化遗存,都充分佐证了惠州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独特贡献。
  惠州居于广州、梅州、潮汕之间,据守通衢,内承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广东本土文化的自然交融,外受中原文化的浸润滋养和海外西洋文化的影响,孕育出惠州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进程中,惠州是前沿城市之一。1979年,从惠阳地区筹划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深圳,同一年,惠州市也出现“三来一补”企业,成为中国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今天,“深莞惠都市圈”已成长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新兴城市群之一。惠州近年来又相继承担了国家一系列改革试点任务,先后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中,惠州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取,先行先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惠州,已成为奋力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创新型活力城市。
  惠州日报记者田铁流

(来源:《惠州日报》2015年10月21日)

编辑:黄秀霞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