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博罗石湾有22家粤剧曲艺社 粤剧粤曲在惠州有复苏之势?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粤剧在惠州民间逐步盛行。1999年,退休后的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老戏骨”朱粤鸿办起该村首家粤剧“私伙局”……

  先把整张脸涂满白色粉底,然后围绕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上一次大戏妆就要两个多小时。即便在寒冬,待穿戴整齐,演员们额头上已冒出细细密密的汗水。

  “前几天,一位朋友嫁女儿,原本打算唱半天,但周围老百姓听得还不过瘾,就把我们留下来足足唱了一天。”众新星曲艺社负责人朱粤鸿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这段时间日程排得很满,近期受东莞一家曲艺社邀请,我们要过去交流。”

  退休后自掏腰包办起“私伙局”

  众新星曲艺社近20位粤剧爱好者们平时都聚在铁场粮站第一仓活动。这个活动场地,是朱粤鸿自掏腰包租下来的。

  1999年,退休后的朱粤鸿经常和一帮粤剧发烧友聚在一起。为方便交流曲艺,他租了场地,买来乐器、置办服装,办起了铁场村第一家粤剧“私伙局”。私伙局是一种自发性的民间音乐组织,一些粤曲发烧友本着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自得其乐。不要小看这些民间性的乐队,他们当中的乐手和“唱口”有不少都是个中好手。

  71岁的朱粤鸿身形挺拔,丝毫没有古稀之年的老态,一个人负责鼓和板,大大小小15件乐器,摆满四周,敲打起来气定神闲,有条不紊。为办好这个“私伙局”,朱粤鸿前前后后花了10万多元。

  这在一般人眼里的 “不务正业”,在妻子陈丽霞眼里,则更富魅力。夫妻俩都是粤剧发烧友,因曲相识、因曲生情。“我一直都把老公当偶像,他能写谱、演奏、唱曲表演,香港的粤剧社曾专门请他过去打鼓。”率真的陈丽霞毫不掩饰对老公的崇拜。

  年过古稀的朱粤鸿还是位不折不扣的“潮人”,上网、玩微信,样样精通。

  夫妻俩关掉酒店一心唱粤剧

  聊起与粤剧的结缘,朱粤鸿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铁场素有粤曲之乡的美誉,听老人讲,解放前就有人唱粤剧,我是12岁开始登台演唱,除开中间断了近10年,粤剧一直陪伴着我。”

  由听人唱、学人唱,到自己唱、教人唱,粤剧成为朱粤鸿生命中的最爱。

  上世纪60年代初,20岁出头的朱粤鸿,开始在铁场村登台做大戏。当这座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粮仓变成“戏台”,这些年,老宅子里陆续集合了各路粤剧爱好者。近的来自东莞、云浮,远的有来自广西梧州,粤剧戏迷 “闻声而来”,品花茶、嗑瓜子、赏粤剧,发烧友一时兴起还可以上去清唱一两曲。

  在众新星曲艺社,戏友朱达明、刘明也是一对夫妇档。刘明说,他们全家都爱粤剧,打小就听爸爸唱粤剧。嫁给朱达明后,才知道丈夫一家同样爱粤剧。因经常看妈妈化妆表演,小儿子10多岁时就学会了化妆。每当父母去哪里演出时,小儿子就会跟随,当兼职化妆师。

  “孩子们大了,一个个成家立业,经济上也没有太大的压力了,今年我们一合计,干脆关了酒店,在家安享晚年,好好地学一学粤剧。”朱达明一边上妆,一边说道。

  唱曲艺多是老年人少有年轻人学

  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粤曲,在石湾有很深的影响。铁场村是最早兴起,并最早形成规模、有影响力的地方。如今,石湾镇共有22家粤剧曲艺社,其中铁场村就有5家。

  “石湾在地缘上,与广州交界,受广府文化影响,粤曲粤剧深深融入石湾的本土文化。”石湾镇文化站站长彭建华介绍。30多岁的彭建华是铁场本地人,自小听粤剧长大。铁场村一直与广州有联系,常有外地人来村里交流粤剧。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强引导,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晚会,让广大粤剧爱好者一展身手。

  即便有一批老戏迷钟情于此,有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但朱粤鸿对于粤剧的传承仍怀有担忧。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朱粤鸿的曲艺社,很少有年轻人学唱粤剧。这种现象,在铁场其他曲艺社同样存在。

  粤剧粤曲在惠州有复苏之势

  惠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松森对粤曲粤剧在惠州的流播颇有研究。

  黄松森在《粤剧在惠州》一文中系统梳理了粤剧在惠州发展演变过程。黄松森介绍,刚解放时,惠州以唱粤剧、粤曲为职业的近百人。那时,剧团是自由组合,由班主私营,叫 “过山班”。早在抗战胜利后,很多省港粤剧艺人流落惠州,不少茶楼酒馆搭起小舞台,供艺人组班演出。当时惠州粤剧拥有众多观众和戏迷,“睇大戏”成为惠州居民的重要文化生活。

  近年来,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化惠州的过程中,粤剧粤曲在惠州有复苏之势。在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龙门县等地,一大批粤剧发烧友组织了各类民间乐社(又称“私伙局”),进行粤曲粤剧的展示演出活动。

  “众多有识之士对粤剧一致给力,相信粤曲粤剧这种艺术品种依然会保留在惠州人的美好记忆里,融合在惠州本土文化内,传唱在惠州粤曲粤剧发烧友中。”黄松森说。

  “总有一些人在为兴趣爱好而唱”

  为何大多数年轻人不爱粤剧?

  彭建华分析认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当时群众娱乐活动较少,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粤剧深受大家喜爱。如今娱乐项目越来越多,粤剧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他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开展送艺下乡等活动,在老百姓心中潜移默化地种下 “南国红豆”的种子,让大家能听懂粤曲,懂得欣赏粤曲粤剧。

  “粤剧内容博大精深,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是不懂欣赏的。而且一个曲目表演下来,最短的都要二三十分钟,又缺乏互动性,因此,不少年轻人没有学习粤剧的兴趣。”朱粤鸿希望能将粤剧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目前,粤剧看似缺乏新鲜血液,但我们相信,粤剧在民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人在为兴趣爱好而唱。”爱好粤剧的朱达明对此充满信心。

   惠州日报记者田铁流 黄秀霞

(来源:《惠州日报》2014年12月9日)

编辑:黄秀霞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