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达人丨王娟恒 曾晓华:开展分类溯源为海洋减负

2022-12-14 11:32:00惠州志愿服务网

  大亚湾区海岸线曲折绵延,沿线布满了礁石及滩涂沙滩。近几年,在各大美丽沙滩上,经常有一对年约七旬的夫妇拾捡海洋垃圾,继而进行数据采样、分类分析,为垃圾“溯源”。

  他们是“惠州垃圾分类达人”王娟恒、曾晓华夫妇,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亚湾蓝色海湾公益协会(前身为环大亚湾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的志愿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曾叔”“王姨”。

  夫妻俩在修复种植红树林。

  王娟恒退休前在环保部门从事了30多年的环保工作,是高级工程师。2015年,一个偶然机会她加入环大亚湾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并指导服务队开展专业的海洋环保志愿活动。从此,她成了环保志愿服务忠实践行者。受老伴影响,曾晓华也加入该服务队。

  “我们投身垃圾分类行动大概是在2017年。当时,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一位负责人打算发起海洋垃圾分类行动,因而找到我。”王娟恒说,借此契机,她向服务队提议,改变过往“大众净滩”活动清理沙滩垃圾简单做法,对每次清理的海洋垃圾进行数据采样、分类分析,然后妥善处理。

  王娟恒很“较真”,完全是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这一项目,她要求每个数据都要精确。正是因为她的严格要求,在大亚湾区进行的“海洋垃圾分类行动”既专业又规范。

  海岸线徒步调查活动中,曾叔王姨不畏辛劳。

  “做好分类,我们便可以‘溯源’,从源头上减少海洋垃圾的数量,就有助于降低海洋垃圾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循环。”王娟恒表示,建立海洋垃圾监测点,进行海洋垃圾分类工作,对于保护海洋意义重大。

  如今,在王姨和曾叔的带动下,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里,门店老板成了“民间河长”,家庭妇女经过培训做起了垃圾分类讲师,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海洋环保科普教育……

  他们说,垃圾分类涉及生活设施的投入、生活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们积极跟随协会的脚步,走进社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居民传递保护环境理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

  文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