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博罗福田山下村古建筑群有600年历史 拟打造3A景区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4月的南粤大地,绿意盎然,风景如画。坐落在罗浮山南麓的博罗县福田镇山下村,前邻东江、左邻福田河,缓缓溪流穿村而过,给人一种静谧之感。

  这个村落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省级古村落。村内留存着400多间各式青砖瓦房,是一个集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古建筑群体。在岁月长河里,历经风霜的洗礼,这里的不少古民居依然古韵犹存。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在述说着往日的故事,彰显着昔日的繁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今的山下村,将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让历史遗存和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用文化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

  

山下村古民居的墙体。

  古韵悠悠

  清水环绕古建筑群

  “罗浮山下有一村,一支溪水游下村。村围密实四边水,兵贼难进围中村。”在山下村流传的这段顺口溜,是当地环境的写照。

  走近古建筑群,绿水环绕,杨柳依依。山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志成介绍,古建筑群原本四面环水,后来由于填埋改造,如今只有三面环水,被三口相连的莲塘如护城河般守护着。

  据记载,山下古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各式青砖瓦房400多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徐志成介绍,以前绕村而修的三口莲塘种满了莲花,让古村有着“莲藕之乡”的美誉。更重要的是,在战乱时期,这些莲塘承担着护城河的重任,防范兵贼。

  据称,当时村民为防范外侵势力,在村口的大门楼中安装了一扇重达千斤的大铁门,加之莲塘岸边是连片的10多米高的房屋外墙,形成了天然的御敌屏障。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100多名日本侵略者想进村扫荡,他们集中火力猛攻,终因莲塘深、外墙高厚、铁门牢固无法攻入而铩羽而归。如今,在护城河边的青砖墙上,还清晰地留下了当年的累累弹痕。

  “先人智慧无穷,古村不仅可以防范外侵势力,就算连续暴雨也不会受淹。”已退休的山下小学老校长叶永根介绍,山下古村地势较高,呈龟形而建。从高处眺望,古村犹如一只巨龟匍匐于地上,相连的三口莲塘如同巨龟的四肢,而古村所在的平地就像是高高凸起的龟壳。在古代,龟被认为是一种长生不老的灵物,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而龟形建筑则暗喻长寿吉祥。

  

山下村有一个集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古建筑群,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400多间古民居连排而建

  沿着护城河边的整洁村道,步行来到古村的入口——“泰围”门楼。门楼东西朝向,花岗岩作墙基,青砖为墙体,高近8米,面宽3.8米,进深5米,上面还有一些精致的壁画。在以前,这个门楼是通往莲塘中央孤岛村落的唯一通道,有重达千斤的大铁门横亘,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穿过“泰围”门楼,进入古村内部,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右侧部分房屋因岁月侵蚀已难觅昔日风貌,而左侧连排的古居依次而立。叶永根介绍,古村落周围的400多间房屋连排而建,依次而建,背墙朝莲塘外,向心将整个古村围成一体。细观现存房屋,其建筑风格和普通的客家围屋相似。有的房屋为三进上下两个天井,天井两侧分左右厢房,有房屋独门独户,分排有序而建。

  花岗岩铺就的前廊地板,左右两根花岗岩门柱圆润粗壮,门柱下方的莲花瓣柱脚精美结实。前廊木雕梁架及屋顶雕刻了各种图案,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依稀可见浮雕中有花鸟等形象,令人赞叹其精工之绝妙。步入古宅内,横梁与横梁、廊柱与廊柱之间千回百转,却全是榫卯结构,这种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数百年风吹雨打,头顶的瓦片依旧一片片有序地在屋梁上排列着,青砖砌就的墙上现仍保留着一块黑板。叶永根介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曾是一个教学点,墙上的黑板就是教书育人之用,“后来教学点搬走后,这里还用作图书阅览室。”叶永根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大多村民都住在这里,后来才陆续搬了出去。被水环抱的古村,有古民居、古井,有土地耕种,可供村民自给自足,犹如一座水上的世外桃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巷道纵横交错如迷宫

  在古村中,青砖瓦房鳞次栉比,造就了多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每条巷都有名字,其中一条小巷有一块红色石头,仍清晰可见“居由巷”字样。据悉,这些小巷深而窄,犹如一个迷宫。人们在巷中行走,往往有一种不慎误入迷宫而产生扑朔迷离的感觉。“古村只有东西两个门,如果有外敌进来,他都找不到出去的路。”叶永根介绍,没有当地人带领,外人一般不敢轻易进入,以前经常有人在这里迷路。

  位于古村中央的叶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宗祠坐东北向西南,通面阔9.5米,通进深31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三间三进。其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镬耳山墙,青砖墙身,花岗岩墙基,砖木结构、木梁架。叶氏家族祭祖、祈福、婚嫁、集会等均在这里举行。

  山下村人大多姓叶,据该村叶氏族谱记载,山下村开村基祖为叶近愚,于明嘉靖年间由东莞横沥村尾(老洋平)迁到这里。他们世代繁衍,历经数百年沧桑,从当年的兄弟3人发展到现在2000多人的庞大叶氏家族。由于祖上用语是广府粤系方言的白话,当地叶氏后代至今仍讲白话,这在以客家话为主的福田镇颇为少见。

  百年古树枝繁叶茂

  在山下村,除了仍留存着数百年的古民居,还有着生长百年但依旧枝繁叶茂的老树。从国道324线进入山下村,沿着整洁干净的村道往前走,不一会就看到一棵绿意葱葱的百年大榕树。粗壮的树干跨越村道上空,犹如一把参天巨伞。榕树树身硕大粗壮、苍劲伟岸,树干盘根错节、根大须密,树冠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可谓风姿卓群。

  徐志成介绍,这里除了百年古榕树外,原还有一棵百年木棉树。随着岁月变迁,木棉树在多年前已枯死,独留粗壮的树身陪伴着榕树。两棵大树间距相近,几近连体,堪称奇观,被当地人称为“夫妻树”。两棵古树互相扶持,经历了数不尽的风霜,见证了古村的变迁。

  百年榕树下,清澈的溪流自北向南静静流淌。老人在古树下乘凉唠嗑,刚放学的孩子们玩耍嬉戏……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场景,让人感受到村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古村新颜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振兴古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下农村工作的重点。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又迎来了新机遇,“振兴古村,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起。”徐志成介绍,山下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推进乡村环境提档升级,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整洁宽敞的水泥村道,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栩栩如生的壁画……从车水马龙的国道324线转入山下村,如同推开了时空之门,无缝切换到清幽的环境,给人以安然之感。漫步在山下村,远处罗浮山层峦叠翠,脚下村道干净整洁,一旁的古建筑群被绿水环抱,好一派幽静宜居的闲适气象。在古村边,护城河的水清澈透亮,偶尔可见鱼儿在绿水中畅游;河边的杨柳在风中畅快飞舞……

  古建筑群周边的美景,就是山下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擦亮古村名片的具体体现。近年来,该村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村道硬底化及扩建工程、亮化工程,完成村道沿路美化工程,形成一条以山下村古村落为核心区,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宜居绿道,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游玩。

  古村、古建筑是先祖留给后辈的重要遗产,守望乡土、留住乡愁,已成为山下村人的共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该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因“屋”施策。如,在破旧泥砖房的清拆中,该村对古村建筑进行了有效保护,为今后古村的开发留下基础,更为子孙后人留下重要的精神财富。

  也正是如此,越变越美的乡村颜值加之古村的有效保护,让山下古村愈发有魅力。除了游人前来游玩、参观外,也吸引了投资商前来寻觅发展的商机。而今,已有意向投资企业希望联合山下村对古村进行保护、开发。

  引进产业项目擦亮古村名片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该村以擦亮古村名片为抓手,依托古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目前,山下村已引进惠州市一家禾生态农业、罗浮山本草花田等项目,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尤其是南药种植和观光旅游。

  “博罗是惠州生命健康产业的主战场,山下村在罗浮山下有着资源和环境优势。”徐志成说,围绕这一产业定位,村里引进的产业项目将以中草药康养为核心,采用错峰种植的方式打造一年四季不打烊的中药花卉多功能田园综合体。

  “选择回山下村发展,主要是看到家乡的建设有声有色,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迸发出了新能量。”惠州市一家禾生态农业是该村新引进的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徐志伟就是山下村人,此前一直在外打拼的他看到家乡的可喜变化,决定回乡发展。

  如今,该公司承包的数百亩土地种植了蔬菜、水果、中草药,不仅给村里增加了收入,还给村里带来了人气。接下来,该项目还计划联动山下古村落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动山下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文化滋润之下,以乡土、乡音、乡情、乡亲为纽带的“乡愁”芬芳浓郁,吸引人们再次回归,也让古村焕发新活力。未来,山下村将把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继续巩固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进一步延长和提升产业链,让山下村成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阅读延伸

  古村人文

  农历四月初八 吃糊宴传百年

  山下古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既有各类古建筑、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迁出古居的山下村人世代繁衍,仍保留着不少特色民俗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下人心中深深地烙下了印记。

  正月初四上灯、正月初七酬酒、四月初八吃糊宴、十一月初十围会……还有醒狮表演等民俗活动,成为了山下村人的传统。其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吃糊宴的传统已传承百年。近年来,每年的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妇女代表将自制好的芝麻糊送至村中的老人家中,让农历四月初八成为当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勤劳善良的山下村人,正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在传统风俗与现代精神的交汇中体味到更多的幸福感。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的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这些古村里的文化将成为振兴山下村的重要资源和内动力。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李燕文 贺小山

  通讯员邱耀光 谢嘉敏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编辑:大快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