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宋式点茶雅集展示宋人生活美学

  活动上,工作人员为市民演示宋式点茶。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摄

  近日,由惠州市博物馆主办,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承办,惠州市优茶集茶叶审评中心协办的国际茶日——惠州宋式点茶雅集举行。活动通过演示还原宋式点茶,带着市民们了解了宋代的饮茶方式,一起走入宋代人的生活美学。

  惠州种茶饮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晋代

  “惠州茶文化历史颇为悠久,惠州种茶和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晋代。”广东省高级评茶师学会理事、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丘燕伦说。东晋裴渊的《广州记》说:“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酉平县即为后之归善县,古属惠州。

  “惠州在公元360年便开始有了茶叶的记载,早于岭南各处。”丘燕伦告诉记者,在《晋书·艺术列传》有记载“单道开在罗浮山修行时,‘所饮荼苏而已’。”这里面的“荼苏”就是茶和紫苏汤。记载中单道开于晋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至京师,后至南海,居罗浮山,直至终老。他独处茅茨,以茶叶与紫苏汤为食,寿百余岁。

  至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李翱知循州(治今惠州),他写的《解惑》文中称;王野人移居罗浮,“植茶成园,犁山田三十亩以供食”。由此可见王野人的职业是种茶,而且以种茶维持生活。

  “文中,王野人种有三十亩茶,唐代茶产量每亩约143斤,总产量4290斤,可以提供给1000多人以上喝。那除了王野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种茶呢?”丘燕伦说。一花见春,可见当时罗浮山的茶园已是颇具规模。而且茶叶消费群体是非常庞大的。

  惠州出土唐代茶磨,为研究茶文化留下宝贵资料

  能证明惠州茶文化历史悠久的除了相关史料,还有出土的文物。在1954年冬,惠东梁化银屎坑村修筑花树下水库时出土石磨一件,伴随石磨出土的有西周青铜鼎、唐代碗等。

  省文物考古队及鉴定专家前往出土地点进行清理并鉴定,确定石磨为唐代石磨。该石磨体型略小,可随意移动,用手轻摇石磨上部即可转动,造型优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古代多用来磨制茶末、花椒面等。省文物考古队及鉴定专家认为该石磨做工精致,造型精美,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收藏价值。1994年3月19日,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该石磨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石磨是全国唯一发现的唐代茶磨,为研究茶文化留下宝贵的财富。

  “至宋代,茶的品饮方法用点茶法点饮,点茶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及普及性,让宋代的斗茶兴盛,带动了宋代茶产业的发展。”丘燕伦说。当时,惠州的斗茶同样兴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卓锡泉记》有“岭外惟惠人喜斗茶”一说。曾被贬谪居惠州的北宋诗人唐庚,也曾写下《斗茶记》,“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这些诗句,都可以看出斗茶在当时的惠州已习以为常。

  宋式点茶进农村,推动茶旅文一体化发展

  “宋代的‘点茶’是一种操作过程更多、仪式更足的品饮方式,要求茶汤表面出现雪沫乳花,乳花以厚、白、久为好。”在宋式点茶雅集现场,活动主办方不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在场观众普及了惠州的茶文化,更邀请身穿旗袍等传统服饰的茶艺师演示了点茶“备茶布席、煮水熁盏、量茶入盏、注水调膏、环注击拂、再拂去泡、提筅收沫、分茶戏品”等相关步骤,满满的仪式感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了中国古典茶文化。

  “宋人对品饮茶、制作茶、追求品质、享受生活、极致审美的雅趣,这种在生活当中的茶品饮,已经上升到了文化、艺术的层面,是中国千年茶文化的瑰宝。也需要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不断地传承下去。”丘燕伦告诉记者,为更好助力惠州文化强市建设,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不仅对惠州茶文化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更是多次举办宋式点茶竞赛,传承惠州宋代斗茶方式的点茶技艺。

  “茶文化不仅仅走进城市里的千家万户,还要走进乡村每个地方尤其是产茶区域。”丘燕伦说。接下来,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还将举办惠州茶文化进乡村等活动,推动茶旅文一体化发展,让宋式点茶再现辉煌,也让宋式点茶成为惠州一张生动的文化名片。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编辑:李晓华
下一篇: 战国青铜戈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