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打造“公园城市”惠州模式 构建大西湖山水人文客厅

  早春的西湖,花团锦簇,湖面水平如镜,白鹭缠绵于湖上,沿岸石板路在花朵、树木和湖面间延伸,与现代化都市融合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画卷。

  自古以来,惠州山水有口皆碑。寓惠两年多,苏东坡写下大量诗篇,他曾把岭南秀色与匡庐、杭湖风景并列而标举为“人间绝胜”。

  一直以来,惠州在努力提亮蓝天碧水青山这一城市“底色”,在3月12日义务植树活动和3月15日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工作调研活动中,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洪都强调,惠州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好优美的生态环境。

  202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下简称“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建设生态宜居之城,秉持“公园城市”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优化城市形态。

  按照这一历史布局,人文之都岭东雄郡将向“公园城市”模式进发,一个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蓝图正徐徐展开。

  

西湖竞春图 邱鉴秋 摄

  莲花山脉,西枝江源头 惠东林业局供图

  空气质量在珠三角“四连冠”

  周末清晨,家住惠州金山湖公园附近的市民吴女士换上运动装出门晨跑,阳光打在绿道上,她迎着阳光向前跑,并向“跑友”点头问好;下午4时许,市民公园里,4名老师带着18个6岁的孩子在草坪上玩游戏,笑声不断,其乐融融;晚饭后,惠阳区永湖镇的范女士约上好友,拖着音响到镇文体公园,音乐响起,广场舞随即扭起来……这是惠州公园里的“十二时辰”,也是惠州人的日常生活。

  2016年,吴女士来惠州工作,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拴住”了她的心。短短几年时间,她完成了买房定居、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不出意外,养老也会在惠州。”吴女士说,她格外喜欢惠州山水相间的城市格局,“清晨沿着绿道环湖跑,晚上与先生、女儿环湖散步,简单而又美好。”

  事实上,像吴女士这样因环境好而定居惠州的人并不在少数。DT财经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流入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惠州名列第十。据惠州市统计局2020年数据,惠州市2019年末常住人口已达488万。

  惠州正向500万人口大关迈进,生态环境的吸引力绝不容小觑。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传红介绍,近年来,惠州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在168城中排名第9,环境空气优良率高达97.8%,排在珠三角城市第一位,实现“四连冠”。

  近年来,惠州持续开展绿道建设,重点打造了红花湖生态绿道、东江沿岸惠城示范段绿道以及大亚湾滨海绿道等多条特色绿道,串联起了城乡聚居区和重要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截至2019年,惠州已建成省立绿道约335公里,城市绿道约380公里,社区绿道逾750公里,绿道网络日趋完善,极大丰富了市民的休闲生活。

  打“山水牌”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即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合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作为一座蓝天常相伴、山水为招牌的“生态丽城”,惠州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保持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在广东省社科院往年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惠州绿色发展水平名列广东省首位,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美丽山水城市”等称号。

  惠州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0年启动“创森”工作以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共筑绿色美好家园”是惠州人不懈的追求。近年来,惠州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大力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创建森林小镇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巩固和提升建设水平。据统计,2019年惠州全市森林公园达到92个,面积48354.67公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进入城镇化发展下半场,城市发展建设面临从注重速度到注重可持续、从注重生产到注重宜居的转变,地理特征多元化导致城镇化模式多样化,紧张的资源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高水平城镇化的要求更加突出。

  2021年是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开局之年,惠州城市品牌建设也迎来新的课题。报告中提到,惠州将大力建设生态宜居之城,秉持“公园城市”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优化城市形态。这表明,惠州将继续守护好生态屏障和滨水自然生态,使“看山望水记住乡愁”的美丽惠州更加令人向往。

  “1+1+1”格局让惠州“更幸福”

  自古以来,人居理念总是离不开山水与城的良性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城市,是应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应对社会发展的必答题。在此基础上,惠州版“公园城市”该如何扬帆出发?

  “建设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点缀公园,而是要将整个城市建成一个大公园。” 相关专家表示,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惠州被绿水青山划分为多个组团,组团之间通过生态用地隔离,绿道游走于生态用地和城市组团之间,让城市与生态更好地融合发展,形成城绿相融的空间格局形态。每一个规划中的“小目标”,都指向了更加幸福宜居的城市生活体验。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徐毅表示:“十四五”时期,惠州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坚持以主体功能区为引领,以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等自然山体和G324北上线及陆海界线为分界线,将全市划分为生态功能区、城市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构建‘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徐毅说,突出集聚集约,推动资源要素向集中连片优势发展地区倾斜,以惠城为中心、惠阳为副中心,依托1号公路经济走廊等,大力推动沿江组团和沿海组团联动发展,促进发展重心向海向外发展。

  徐毅表示,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上,惠州一方面将以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理念加强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公园城市、高颜值城市,构建大西湖山水人文客厅等国内一流城市新样板,把惠州打造成让更多年轻人向往的城市;另一方面,要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创新城市治理思路,加强城市全周期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编辑:小丽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