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重燃窑火,匠心传承

  

  风采人物

  余小伦,1971生,广东惠州人。惠州东平窑薪火传承人。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室内设计专业,广州美术学院研修陶艺专业在职研究生。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惠州市人社局认定技能大师,惠州民间艺术大师,惠州市第九届拔尖人才,现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惠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惠州市新阶联副会长、广东省新阶联会员、惠州市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画院艺术顾问,大连大学、惠州学院、惠州经济职业学院,惠州城市学院客座教授。其作品以创新、实用闻名,多件作品分别被广东省工艺珍品馆,惠州博物馆,东坡纪念馆收藏,历年来几十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评比金奖、银奖。艺术生涯和创作过程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南方日报、惠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沿着平潭镇新田埔村村道一直往深处走,来到一处幽静的山谷,可看到东平窑陶瓷文化园。文化园内有一栋古色古色的徽派古民居,这是热爱陶瓷艺术的余小伦十年前花巨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用几年时间复活的一幢三百多年古宅,门口挂着“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等牌子,千年窑火在此被重新点燃。

  东平窑曾是北宋广东3大民窑之一,原址在如今的惠城区桥东东平窑头村。除了东平窑,惠州还有瓦窑岭、白马窑、银岗窑、砚岗窑、永平窑等多个古窑,随着岁月流逝,曾经辉煌的古窑早已烟消云散。

  东江少年的陶瓷情怀

  余小伦从小就对陶瓷艺术充满热爱,生活在市区下角的他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在东江边、西枝江边玩耍,时常将拾来带有图纹的漂亮瓷片积攒下来,年复一年,竟拥有了自己的“古陶瓷标本陈列柜”。到了大学时期,虽然余小伦学的是室内环境设计专业,但是设计作品总少不了陶瓷艺术装饰这一主角,工作之余他还钟爱研究惠州本地陶瓷文化,并时常自己找机会动手制作。大学毕业之后,余小伦到景德镇学习陶艺3年,在正式接触陶瓷工艺之后,深深陶醉在陶瓷文化中无法自拔,从此再也离不开陶瓷艺术。

  回归初心,溯本归源。凭着对东平窑的浓厚兴趣和弘扬家乡陶瓷文化的情怀,余小伦不甘心东平窑就此湮灭,抛开一切工作,牵头发起对东平窑陶瓷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开始了他日以继夜与陶瓷同呼吸共命运的日子。

  扎根陶瓷研究二十载

  因惠州没有烧瓷的地方,醉心陶瓷创作的余小伦经常驾车往返景德镇,订胚选料、动手制作。为此,他决心在惠州建造陶瓷创作基地,于是有了斥资2000多万元花十年打造,复活古建筑的疯狂举动。如今东平窑陶瓷文化园已获评国家3A景区,园内有古陶瓷博物馆,还设立了陶瓷艺术研究院、东平窑陶瓷艺术馆、游客陶瓷体验馆等,园区集合了研发、旅游、研学、展览交流等多项功能。

  在余小伦的感染下,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逐渐加入东平窑的研究和传承行列中。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余小伦和诸位学者、艺术家群策群力,慢慢摸索出一个集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现代东平窑体系。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编撰的《惠州东平窑探究》已出版发行,现在《惠州历代古窑址》、《陶艺制作基础技法》、《大匠之道》、《古村遗韵》四本著作也即将出版,将成为系统研究东平窑的专门性著作。

  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画草图、拉胚、修胚、创作、烧制......靠着天马行空的思维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余小伦带着他的陶瓷梦远离城市、归隐山林,安静地创作自己的作品,潜心研究东平窑文化。陶瓷是集许多技艺大成的综合艺术,为了提升手艺,已是不惑之年的余小伦仍经常四处游学,有闲逸时间还会研修学习中国画、当代陶瓷、传统陶瓷等艺术门类。

  如今,已有20多位陶瓷工匠投身到东平窑的制作和传承中,其中既有在高校开设陶瓷专业课程的资深专家,也有大学毕业的后起之秀。东平窑陶瓷文化园已然成为了培育和留住惠州本土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近年来,东平窑作品又重回大众视野,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认可,东平窑工艺师近几年在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赛荣获金、银、铜奖几十项,2019西湖系列陶瓷餐具产品获惠州市文创旅游产品金奖,2020年惠州手信50强中也有东平窑系列作品的身影。

  东平窑的窑火重新被点燃,重生之路正在慢慢被开启。“重燃东平窑薪火并非是简单的将其复活。我们重点是放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上,从文化上追本溯源,提炼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内涵。”余小伦认为,通过不断总结创新,不断挖掘思想深度,重燃东平窑薪火才有时代意义,才能代代相传。

  供稿: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公室

  

编辑:黄秀霞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