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专访】蓝广浩:攀登艺术高峰永不言退

  蓝广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文史馆特聘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惠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59年生于惠州,1972年从张桂光先生习古文、书法。1976年参加惠州市第一届书法展并入选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历次书法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行草书法展等。1996年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书法类),出版 《蓝广浩书画集》、《蓝广浩诗词集》等著作。

  再次见到蓝广浩,已是时隔一年多。在此期间,蓝广浩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惠州市书协主席,新头衔为惠州市书协名誉主席。

  这在常人眼中的巨变,似乎对蓝广浩没有一丝影响:东樵书院依旧高朋满座,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热心培养和提携后辈,追求艺术高峰的步伐仍然坚定不移……

  蓝广浩。《惠州日报》记者李柏平 摄

  近况:市书协换届顺利

  “外界对市书协换届有不少传闻,其实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平稳’。”刚见面,蓝广浩就主动提起了大半年前的市书协换届选举。

  据蓝广浩回忆,市书协300多名会员,换届选举当天到会有100多人,选举在一个上午就完成了;新一届市书协主席和副主席得票率非常高,主席接近全票当选,而几位副主席得票率也超过87%;新一届市书协的九人班子,50岁以下的占了6个,年轻化得到充分体现。这些数字都是极佳的佐证。

  退休:留下20多万给下一任

  在市书协新老换届时,蓝广浩的一个举动震惊众人:他把自己任内历年积存下来的20多万元交给了新一届班子。

  蓝广浩刚任主席那几年,市书协是没有固定经费的,每年打报告才能要一点。2006年开始,市书协才有了4.5万元的固定经费。

  为了当好这个家,蓝广浩经常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市书协举办各种活动提供便利;平时市书协的迎来送往,蓝广浩还不时自掏腰包。

  “小规模活动的赞助容易找,大规模的活动只能靠自己,我想为市书协留下些‘谷种’。”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蓝广浩将20多万交给下一任。而这个数额,差不多相当于市书协5年的经费。

  蓝广浩接受今日惠州网全媒体记者采访。《惠州日报》记者李柏平 摄

  成绩:任内惠州书法快速发展

  蓝广浩是2002年接手做市书协主席的,当时惠州只有中国书协会员10名,省级书协会员30名,整体水平排在全省后五六名的位置;到他卸任时,惠州拥有中国书协会员数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半,而省级书协会员数比原来增加了七八倍,整体水平已经跃升至全省前五六名。

  2003年第一届“南雅奖”举办的时候,惠州有11人参展,获奖的只有3人,而到了2012年第四届“南雅奖”时,惠州参展的17人中,获奖人数大大提升,还拿了较高的奖次:其中获一等奖、二等奖的各有一名,还有三名三等奖。

  80后青年书法家徐云龙的小楷作品《小楷中国画题跋选录》,成功摘得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成为继蓝广浩之后第二位获得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的惠州人。

  期望:到省里办惠州集体汇报展

  随着惠州书法水平的提高,蓝广浩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省城办一次惠州书法集体汇报展。

  “惠州书法界这些年人才辈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以前是大城市的名家来惠州办展览让我们开眼界,现在我们也有了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到广州做汇报展出了。”蓝广浩认为。

  蓝广浩为这件事筹备了好几年,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一直耽搁。他希望新一届市书协班子能够把这个愿望变成现实。

  蓝广浩展纸挥毫。《惠州日报》记者李柏平 摄

  自豪:全市80%书法后起之秀是其学生

  为了改变惠州书画界的落后面貌,早在成为市书协主席之初,蓝广浩就开班培养书法后辈。

  “当时是每周上一次课,课室就设在市书协的办公场所,学员则来自惠州市各县区。”蓝广浩说。

  因材施教是蓝广浩一直坚持的教育方式。对每一个学生,蓝广浩都会先了解其性格,再看其写的字,然后再决定让其专攻某一个书法家的作品。

  这种教育方式效果明显:博罗是书法基础比较薄弱的县区,参加培训的爱好者却最多。

  近两年来,蓝广浩根据惠州书法界的发展现状,将培训班从一周一节课改成一个月一节课,培养对象也转向高水平人才,目标是为惠州书法界培养更多领军人物。

  “惠州市目前的书法后起之秀,80%以上都是我的学生。”蓝广浩对此非常自豪。

  创新:建微信群点评会员作品

  醉心于传统文化的蓝广浩,对现代科技总有一种距离感,不过为了培养书法新秀,他却勇于尝试。

  去年初,连电脑都不会用的他,令人意外地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员70多人,全是惠州书协会员。平时群员将自己的作品放上群里,大家互相进行点评,共同促进提高;偶尔蓝广浩会吩咐群员集中发作品,他来一一点评。

  蓝广浩的点评少褒扬,多贬损,直指缺点,不留情面。有人觉得蓝广浩有些过了,劝他多点鼓励,少些批评。而蓝广浩则认为,点评就要实实在在,没必要光说好话,因为那样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不如不评。

  蓝广浩接受今日惠州网全媒体记者采访。《惠州日报》记者李柏平 摄

  退休?不存在的

  在书协主席位置退下来后,蓝广浩的生活轨迹基本没有变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东樵书院,一有闲暇就看书写字画画作诗词。

  由于朋友多学生多,东樵书院经常高朋满座。即使是这样,蓝广浩也要挤出碎片时间干“正事”。特别是晚上朋友散去后,万籁俱静之时,就成了蓝广浩创作的黄金时间。

  “以前都是到凌晨两三点才收工,现在精力没那么好了,往往一点来钟就休息。”蓝广浩说。

  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觉得蓝广浩已经事业有成,年纪也来了,应该好好享福,没必要再过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

  “很多人工作到六十岁就退休了,不过对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来说,攀登高峰是一辈子的事,这个与年龄无关,只与心态有关。我也快六十了,不过仍动力十足,至今也从没想过‘退休’两个字。”蓝广浩强调。

文/ 图 惠州日报记者任己章 李柏平

稿源:2018-08-22今日惠州网

编辑:黄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