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新浮桥之东,故名桥东。
桥东美食忆旧十一首
□吴定球
(一)
行落蒲桥太白楼,楼高西北望罗浮。
林婆酒送东坡肉,闲睇两江自在流。
诗注:老惠州人多叫东新桥为蒲桥,蒲浮,一音之转。太白酒楼原在东新桥头,即新建合江楼那个地方,高数层,凭窗可眺水合双江,云飞象岭,占一郡之形胜。外地游客多到此用餐,品尝东江美食,品味惠州风情。林婆酒即东江糯米酒,相传为当年东坡鹤峰西邻林行婆所创,故名。
(二)
水东西街百丈长,街尾有间北味香。
野味炖盅香喷鼻,一元几角有得尝。
诗注:饮食店北味香位于水东西近包公巷一侧,是当时全城唯一以野味炖盅为主要经营特色的饮食店,店面窄小,风味独特,远近知名。
(三)
汤粉莫如阿邵哥,日销百碗算无多。
清汤入味粉柔滑,猪脚牛腩味最和。
诗注:北味香斜对面的包公巷口有间粉仔档,老板姓邵,人称邵记,专卖汤粉,尤以猪脚粉、牛腩粉最出名,质优味美,口碑甚佳。
(四)
练仔随和心地宽,练记最色是肉丸。
肉丸清蒸爽夹滑,肯陪渠饮送一盘。
诗注:练玉堂,人和善,同辈多呼练仔。原是东兴饭店厨师,改革开放离职,在府城桥子头自开练记茶楼,其清蒸肉丸咬来爽口,细嚼香滑,价钱实在,童叟无欺。嗜酒,如客人肯陪渠饮返二两,即送肉丸一碟作答谢。后为扩大规模,移至县城水东东与包公巷交界处,生意正红火时竟壮年遽逝。最色,惠州方言,原意为最有姿色,后引伸为最美、最靓、最好。夹,兼且。
(五)
伍汉云吞名早扬,欣逢改革重开张。
人人食过返寻味,最正骨熬左口汤。
诗注:伍汉原为广府人氏,早年在惠州开伍汉记专营广式云吞,以料真量足,皮滑馅爽而享誉全城。尤其是用优质左口鱼(大地鱼)、猪骨头等熬制的高汤,淡黄清澈,香醇爽口,沁人心脾,人称一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出江湖,在水东东街摆档卖云吞,风味不减当年,新老食客趋之若鹜。正,正宗,地道。
(六)
原来西记是厨家,擅炒猪肠烧肝花。
清蒸河鱼仲拿手,食到食家脷舔牙。
诗注:西记老板人称"懵西",其实颇内秀,尤精厨艺,原在水东西街金星酒家当炒手,后自立门户,在水东东街经营饮食店,以烧肝花、炒猪肠、炒蚬等最脍炙人口,蒸煮东江河鱼如昂泡、蛇婆?等同样拿手,惠州风味浓郁,颇受本地客青睐。仲,惠州方言,意即更加。脷,惠州话舌与蚀音同生意人以为兆头不好,改称脷,取其赢利之意。
(七)
水东东路和昌园,夜半门前车马喧。
明叔腊味糯米饭,未曾到嘴口水吞。
诗注:明叔人称补箩明,每到冬季,他必于晚上在水东东和昌园门口摆档,专卖腊味糯米饭作夜宵。由于糯米精选,腊味秘制,风味独特,货真价实,丰俭由人,又有用荷叶打包外卖的服务,故而客似云来,生意甚好。
(八)
西园茶市五更开,楼上排开五十枱。
一碟油条一碗粥,牙花打到午市来。
诗注: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位于西门口前面的西园茶楼,仍是桥东最大规模的平民茶楼。拂晓早茶便开市,茶客多为打工阶层或退休老者,但也有一些墨客骚人现身其中,如省文史馆员,著名国画家李长天生先就是那里常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一条油炸鬼,三杯老神茶。若逢知己友,终日打牙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打牙花,惠州俗语,意思近于闲聊神侃。
(九)
西门街口嬷叫香,满镬油浮腊腊黄。
罗卜五香丝作馅,轻点蒜醋味尤长。
诗注:油炸"阿嫲叫"是惠州街头风味独特的民间小食,用粘米粉作包浆,新鲜罗卜丝作馅料,再辅以适量的五香粉、葱白、银虾或鲜虾仔等。食时轻点由蒜蓉、白醋、鲜辣椒碎混合而成的蘸料,入口满嘴芳香,味感丰富。旧时每至秋冬季罗卜大出,县城西门口空地就会出现不少临时搭建的小竹棚,专门制作阿嫲叫应市,油香四溢,诱人食欲。兼且价钱低廉,一角几分都有得交易,顾客群中,除三行大叔、街坊阿婶、学生哥外,还有不少身光颈靓斯文骨骨者。
(十)
高记出名是猪红,滑如娇面嫩如童。
烩将鹅什汤更好,糁罢胡椒糁绿葱。
诗注:高记惠州风味楼在桥东沿江路东江沙公园对面,鹅杂猪红汤是它的招牌菜,糁上适量胡椒葱花,色香味俱全。该店的罗卜艾角甜皮咸馅,有煎有蒸,亦颇正宗。不但惠州本地人喜欢光顾,亦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往。
(十一)
悦景蒸鱼尚拿手,鯿鱼昂泡样样有。
油条蚬肉添滋味,煎碟蓝刀好送酒。
诗注:近年桥东沿江路自第二市场口至便门仔一段,江面开阔,对岸江北新区高楼连云,华灯映水,车来船往,浮光跃金,已成桥东新一景。不少饮食小店巧借地利,在此开张,景悦食馆即为其一。菜式虽说不上精致出色,却胜在老板肯听食客意见,从善如流,日见进步,值得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