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惠阳永湖百年古桥重焕“荣”光 百亩竹林摇曳生“资”

  

  元岭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黄建华在叙说村里的历史。

  从空中俯瞰永湖,淡水河把永湖分成了河东与河西片区。在河的西岸,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麻溪河。千百年来,麻溪河静静流淌,滋养着沿途成千上万的村民。

  处于麻溪河下游的元岭村因河独具特色。一座横跨麻溪河的单孔石拱古桥曾是交通要道,如今也还惊艳时光;一门传承百年的竹编手艺曾养活全村人,如今也还有人在坚守;一片摇曳了百年的竹林曾是两岸风景,如今依然幽静美好。

  只是,这些沉睡的资源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资本,还需要更多的慧眼、胆识和机遇。如今,永湖正在大力整合资源,发展农商文旅融合产业,以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相信元岭村也将很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让特色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

  百年拱桥

  弥足珍贵 江逢辰题刻桥名

  跃鲤桥2015年成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跃鲤桥整座桥用麻石砌成,南北走向,横跨麻溪河之上。

  麻溪河发源于燕子岩北侧的山顶,经永湖镇径子头水库溢洪道下泄,流经麻溪、虎爪、老围下、元岭4个村,在元岭村孔屋村民小组下游汇入淡水河,全长19公里的麻溪河也因此成为淡水河的一级支流。

  有人有河,便会有桥。在麻溪河元岭村段的河面上,就有一座被称为惠阳桥梁界瑰宝的桥——跃鲤桥。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在元岭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黄建华的带领下,来到了跃鲤桥旁。“这里曾是淡水去大亚湾、惠州的必经之路。”黄建华站在跃鲤桥上向记者介绍,直至1966年元岭大桥建成后才逐渐少人途经。被弃用后的跃鲤桥显得有些沧桑,桥上的麻石板长出了不少野草,两岸野草也已长至近一人高。尽管如此,第一眼看到它,仍会被它震撼。

  这是一座单孔砖石拱桥,整座桥用麻石砌成,南北走向,横跨麻溪河之上。桥长18米,桥面宽约2米,高出水面约8米,拱跨约14米。让人惊叹的是,桥的拱部顶端厚度仅38厘米,这是跃鲤桥高超建筑工艺的体现,也是古人将力与美交融的智慧结晶。古朴的桥身与倒影相映成趣,加上两岸翠竹摇曳,别有韵味。

  再看仔细些,桥的拱部顶端两侧均镶嵌有一个石匾。上面镌刻的大字都是“跃鲤桥”,但落款各有不同。一侧是“光绪辛卯年三月”,另一侧则是“江逢辰题”。

  从两个石匾透露的信息可知,跃鲤桥应建成于光绪辛卯年三月(1891年),至今已有129年,“跃鲤桥”三个字为江逢辰所题。江逢辰(1859~1900)是惠州清末进士,一位著名的才子和孝子,工诗文词,书学北魏。惠州地方文史研究专家吴定球认为,1891年江逢辰刚好32岁,而此时的江逢辰在书法上已小有成就。“跃鲤桥”石刻正是江逢辰独有的魏碑风格,运笔方圆并用。江逢辰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41岁,留在世上的手书题刻很少,足见其珍贵。

  据悉,在惠州市内江逢辰的手书题刻目前仅发现3处,除了“跃鲤桥”之外,现存尚有惠州市区桥东“桃子园”篆体书刻,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的“碧滟楼”门额。

  历经沧桑 见证抗日历史

  对于元岭村村民来说,这座拱桥不仅让他们感到自豪,更有着深厚的感情。村里虽没有记载跃鲤桥的确切资料,却有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而这,也是跃鲤桥的动人之处。

  1962年出生的黄建华,从小听着跃鲤桥的传说长大,跃鲤桥的名字来历他耳熟能详。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大鲤鱼从东江顺流而下,进入淡水河,一路游到麻溪河元岭村段,但这里河窄水浅,大鲤鱼想掉头往回游而不能,翻滚腾跃数次后力竭而死,而后化为大山,附近村民于是将此山称为跃鲤山。后人在修建桥梁时,因桥就在跃鲤山西端,故称跃鲤桥。

  建成后的跃鲤桥不仅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也和这里的人们一起见证了历史。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击退淡水守军进犯惠州。其中一路日军从霞涌沿永湖、马安向惠州进犯,跃鲤桥成为日军必经之路。10月13日,日军经过永湖时,在永湖下埔头山下遭到国民党独立九旅一连将士奋力阻击,英勇的将士们依靠麻溪河这道天然屏障,紧紧守住跃鲤桥,和日寇展开殊死战斗,但终因力量悬殊全部壮烈牺牲,如今跃鲤桥侧面桥身仍有当年子弹射击留下的弹孔。

  黄建华说,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跃鲤桥两边设有石护栏,因跃鲤桥桥面仅宽约2米,日军的山炮辎重无法通过,日军遂将跃鲤桥石栏及桥头雕像毁掉以便通行。

  庆幸的是,跃鲤桥的桥梁主体结构并没有因此受到破坏,它至今依然安稳横跨在麻溪河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跃鲤桥的通行功能被其它桥梁取代,一度隐没于荒草中。但岁月更迭,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始凸显。

  保护利用 入选省级文保单位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跃鲤桥被列为广东省“百大新发现”文物单位,也是目前在惠阳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清代石拱桥,成为惠阳区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跃鲤桥于2015年成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跃鲤桥也因此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之中。黄建华说,每年都有几批附近学校的学生来参观跃鲤桥,了解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节假日里,常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留影,甚至还有人来这里拍摄婚纱照。

  这些年来,元岭村也尽力保护这座古桥。黄建华说,因麻溪河里鱼多,以前曾有村民在附近河段炸鱼,村“两委”获悉后严令禁止,以防对桥体造成破坏。村“两委”每年还组织村民清理桥上和桥两侧的杂草,甚至还砍掉了一侧桥头的一棵榕树,“因为榕树根已经长到桥的柱脚石去了。”

  尽管如此,因为年久失修,跃鲤桥桥底的基础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被侵蚀的迹象,黄建华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跃鲤桥的保护力度。“重新修复原有的护栏和引桥,在跃鲤桥周边打造一个文体小公园,方便游人参观,把跃鲤桥更好地介绍给后人。”黄建华说。

  百亩竹林

  竹编手艺 亟需传承创新

  

元岭村成片茂密的竹林。

元岭村村民在家门口编织竹器。

  在元岭村,还有一件需要传承的事让黄建华念念不忘。麻溪河穿村而过,滋养着四周广阔的土地,孕育了成片茂密的竹林。旧时,元岭村地处惠淡交通枢纽,搬运货物所用的竹筐需求大,而当地地势低洼,容易浸水,无法种庄稼,村民便在低洼地种上竹子,用竹子编成竹筐售卖,元岭村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竹编村”。

  孔屋村民小组是元岭村制作竹器规模最大的一个村民小组。该村民小组组长孔伟军说,竹编手艺在村里已有超百年历史,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一间竹器加工厂。只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竹筐需求减少,这门手艺也渐渐式微。

  当然,还有人在坚守。村里有20多户120人左右,八成家庭仍在编织竹器售卖,但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做,年轻一代已经很少人从事这一行。

  冬日的早晨,阳光暖暖地洒在房前屋后,孔屋村民小组随处可见渐次排开正在晾晒的竹篾,以及坐在家门口编织竹器的村民。

  见记者到来,在屋里编制竹箩的孔伟强拿出了一把用来破竹的刀具,颇为得意地向记者展示,“现在很多刀具用了两三年就不好用了,这把刀用了四五十年还很好用!”孔伟强说,这把刀是他父亲留下的,虽然刀面已被磨损到只剩当初的三分之一,但刀刃依然十分锋利。

  今年58岁的孔伟强十来岁便跟着父亲编制竹器,至今已超过40年,从打下手到独当一面,再到以此为生,就如那把刀一样,历久弥坚。

  孔伟强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以前,周边农村还有很多人种田,他们的竹箩也很好卖,他和妻子也靠着这门手艺养活老小。但进入20世纪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人们也渐渐习惯用塑料筐装东西,销售情况大不如前。

  孔伟强说,夫妻两人如今靠着竹箩每月能收入三四千元左右,目前还可以,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和孔伟强一样忧虑的还有孔福生。56岁的孔福生被认为是编织手艺最好的村民之一,只见他双手灵活地摆弄着数条柔细的竹篾,蔑条在指尖上下翻飞,几圈条理分明的竹筐边框编织而成,呈现出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感。

  孔福生记得,他家从爷爷辈就开始编织竹器,到他至少第三代了,但恐怕也只能传到他这一代了。孔福生有3个子女,全都外出打工,无人愿意学。“竹箩编织工艺复杂,过程辛苦单调,又赚不了多少钱,年轻人都不想学。”孔福生说。

  记者留意到,孔伟军、孔伟强和孔福生多个手指贴着创可贴,这门手艺显然不轻松。“趁现在还能做,就做着吧。”孔福生说,20年后,或许就没人做了。

  孔伟军说,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村里生产的竹器少了,但竹林越发茂密了,如今已有100多亩。村里也有人投资十几万元尝试买来机器做牙签,但因为销售渠道、制作经验等原因以失败告终。如今村里五六十岁的老人,也不想折腾,只是静静编织,让时光从指尖流过。

  黄建华说,村“两委”也在考虑,如何结合乡村振兴盘活这片竹林,传承和创新竹编手艺,只是,还需要时间,也需要机遇。

  发展机遇

  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麻溪河的整治或许将会给元岭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早在2018年,麻溪河流域治理工程列入全省中小河流治理(二期)实施方案中。在官方的介绍中,该工程属民生工程,通过对河道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支护、新建桥涵等措施,改善河道行洪条件,减少沿岸洪涝灾害,保障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河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采访当天,看到不少挖掘机正在元岭大桥附近施工。据悉,本次麻溪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起点位于光汉桥上游300米处,终点位于元岭桥处,治理总长度14.6公里,护岸工程8.86公里,清淤疏浚14.6公里,重建排水箱涵1座,工程投资2913万元。如今,整治已基本进入尾声,整治之后的麻溪河两岸也将更加美观,百亩竹林和百年古桥也将吸引更多人目光。

  当然,对于处于永湖中心片区的元岭村来说,可以抓住的机遇还有很多。

  作为山水资源丰富的乡镇,永湖结合拥有大面积农田保护区的实际,大力发展农商文旅融合产业,以产业引擎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永湖镇党委、政府积极整合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精品农业,促进了农业提标升级。原来零散的农村土地资源,在市场力量下迅速整合,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带动了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位于河东片区的凤咀村,古村焕发新活力,村中亚维浓生态园成功打造为国家3A级景区,带动鸿顺百果园、乐享葡萄园等项目发展。从亚维浓生态园出来,沿着省道357线往西而行,莱顿庄园、十里桃园、万林山泉、日出而耕、碧桂园森林湖等多个农商文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丽乡村变成了“美丽经济”。

  对于元岭村来说,接下来是如何利用村里的优势资源,共享这些人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实际上,《永湖镇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里也对此着墨不少。方案提出,选取重要交通干线、历史文化遗址遗产、红色旅游线路、自然风光、农旅融合、采摘园区等连片连线推进乡村旅游。对于元岭村来说,这些要素并不缺少,元岭村位于叶挺大道旁,村里有广东省文保单位跃鲤桥,还有百年竹编工艺,以及麻溪河和百亩青翠竹林的自然风光,河东河西片区的农旅融合项目也都挨着位于中心片区的元岭村,元岭村的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记者从永湖镇获悉,接下来,永湖将沿着省道357线打造农业观光走廊,对东河、河西片区现有的农商文旅项目融合升级,并与镇隆、平潭的项目有机串联起来。同时,永湖作为环叶挺森林公园重要组团,要发展农业高新产业,打造一个集有机农场、萌宠喂养、田园书吧、多彩花田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乐享区。

  相信,未来的元岭村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让百年石拱古桥重焕“荣”光,让百亩青翠竹林摇曳生“资”。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庄灏

  通讯员王文浩 袁素青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编辑:黄秀霞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