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惠州西湖能“足并杭州”,除了美景,还靠他们……

  “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由此语可见惠州西湖在“国字号”西湖中的重要位置。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笔下的“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让西湖浸润着温润、隽永的文化基调。

  惠州西湖,其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距今大约2000年)僧文简在西湖银岗岭建伏虎台。伏虎台是广东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佛教场所之一,比广州光孝寺早近100年,比南华寺早300余年。惠州西湖的最终形成,得益于两位北宋名臣,其一是北宋治平三年(1066)任惠州太守的陈偁。陈偁对西湖最大的贡献是修筑平湖堤和拱北桥,阻挡西湖之水泄入东江。惠州西湖本有三处天然水源,自此不再与东江相连,独立成湖。其二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东坡在寓惠诗《丙子重九二首》中首次将丰湖命名为西湖。此后西湖便成为丰湖、鳄湖的总称。东坡对惠州西湖建设的贡献,不仅在于修筑西新桥,更重要的还是将爱妾王朝云葬于西湖孤山栖禅寺前,这使得在中国的数十个西湖之中,惟独惠州西湖拥有一处准确可考的“苏迹”。

  而惠州西湖除了与陈偁、苏东坡等有着深厚的渊源外,还与“西园公”张萱、华省仙郎王煐、岭南才子宋湘、贤太守伊秉绶、末代帝师梁鼎芬等一起演绎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苏东坡雕像。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在惠州西湖漫长历史中留下“雪泥鸿爪”的先哲名儒,不胜枚举,如果要选出一个作为代表,那么非北宋文豪苏东坡莫属。苏东坡贬谪惠州,成为惠州一个重大事件。“东坡到处有西湖”“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等后世评语,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苏东坡寓惠的意义。

  唐宋之际,惠州是一座寂寂无闻的南方小城。北宋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东坡的来临,改变了这座城的命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惠州乃至岭南的广告词。苏东坡还以其生花妙笔和巨大影响力,为惠州西湖增添风采。

  苏东坡到惠不久,即为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也在夜里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苏东坡独具慧眼,认为惠州西湖特点是“山水秀邃”。他纵笔绘写这泓湖水:“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他把丰湖月夜的美景媲美杭州西湖。泗洲塔因此得到“玉塔”雅称。

  惠州西湖“湖山烟水之美,藉坡公题咏之”,苏东坡的诗文,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使得惠州西湖的名气,在全国36个大小西湖中,仅次于杭州西湖。明代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诚如斯言。

  北宋绍圣三年(1096)七月,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病逝惠州,这给苏东坡带来刻骨的悲痛。苏东坡含泪把王朝云瘗骨湖畔,在其基上建六如亭以纪念,亲撰《墓志铭》。王朝云在湖中孤山与玉塔相对长伴,苏东坡作诗诉说王朝云之死:“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丙子重九二首》之一)在这首写尽哀思的诗里,东坡首次将丰湖称为“西湖”。

  苏东坡不仅是惠州西湖的文化推广者,还是整理湖山的实践者。北宋绍圣三年(1096)六月,在苏东坡的力推下,东新桥、西新桥与苏堤落成。苏东坡颇为自豪地作《两桥诗并引》咏之,“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锁石碇,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榜曰西新桥”。两桥的建成,为惠州百姓解决了交通大难题,他们自然欢欣鼓舞。

  寓惠期间,苏东坡的思想走向成熟,文学创作获得新的丰收。他与惠州人民融洽相处,做了不少好事,赢得了人们的真诚爱戴;他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惠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热情宣扬惠州朴实的民风、秀邃的山水和丰饶的物产,使“天下不敢小惠州”。一种延续千年、滋润惠州人民、影响东江文化格调和流程的东坡寓惠文化由此形成。

  毫无疑问,苏东坡就是惠州西湖的灵魂。

  西湖规划师陈偁

  北宋治平三年(1066),陈偁从蔡州通判升任惠州知州。陈偁到惠州时发现,惠州城西有一个大湖泊堤废水涸,但民众仍要交纳鱼税,负担确实很重。于是,他“领经画,筑堤截水”,“东起中廊,西抵天庆观(今元妙观),延袤数里”,还在堤上“中置水门备潦,叠石为桥于其上”。不仅如此,陈偁还在堤两旁“植竹为径二百丈”以固堤。这条堤,就是平湖堤;那座桥,就是拱北桥。

  除此之外,陈偁还上奏朝廷免除惠州课税50余万缗,减轻百姓负担。惠州人感激这位郡守,就把拱北桥称为“陈公桥”。陈偁在惠州最大的功劳,可以说是将西湖变成惠州最早,也是最大的一项造福渔农的水利工程。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陈偁也是第一个将西湖纳入风景范畴的惠州官员。

  陈偁用平湖堤为西湖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可不是一个只有简单线条的圈。所谓“开六桥雄胜”,就是用拱北桥开始了“西湖六桥”的辉煌。拱北桥在西湖六桥中排名第二,每逢春涨湖水入江时,必定滚雪流珠,气势磅礴,俨然湖上风景之一。除了这神来之笔,陈偁在任期间,还在西湖建亭馆,筑荷花浦和归云洞,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相对于建设实体建筑,陈偁对西湖还有一项更伟大的创举,那就是提出了至今仍广为人知的“惠阳八景”(今称西湖古八景)。自此之后,惠州西湖已不再单纯是一项水利工程,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而是成为全国闻名、广东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更是涵养了惠州人灵性和智慧的城市共同体。

  关于陈偁在农业上的作为,还得说说他带领惠州百姓大面积种植小麦并获得成功的创举。陈偁的努力显然没有白费。在他走后约30年,寓惠的苏轼在游博罗香积寺时,已见路上“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禁不住要用“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的诗句,来表达丰收在望的内心喜悦。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偁的接任者们均能秉承这一良策,将粮食生产作为惠州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相信已然九泉之下的陈偁,不会再为惠州老百姓的衣食之苦而担忧了吧。

  “西园公”张萱

  惠州西湖棹歌用方言独唱或对唱,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保留了许多民俗、风景,成为惠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

  西湖棹歌始唱于何时,至今尚未定论。惠州文史界普遍认为,明代大儒张萱的《惠州西湖歌》是惠州人第一次以通俗诗歌的形式,对惠州西湖做了全面的描写和高度评价的作品。

  张萱,字孟奇,别号西园,博罗县城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明万历十年(1582),二十四岁的张萱中举。张萱后考授内阁中书,得发秘阁藏书读之,著《新定内阁藏书目录》八卷。尽管仕途不顺,但张萱骨子里匡济天下的品格一直未变。在故里,他立粟仓救济族里;他还购买城外荒地百亩,发展农业和渔业,帮当地老百姓增收。西园因此名扬海外,张萱也得到“西园公”的美誉。

  张萱一身扎在西园里,手不释卷,不入城市,“处林下者四十年”。不光读书,他还潜心著述。张萱著述之多,堪称惠州翘楚。除了《西园闻见录》外,还有《新定内阁藏书目录》《古韵》《疑耀》《东坡寓惠录》《西园画评》《西园汇史》《西园存稿》《史余》《入宅周书》《阴宅四书》等十数种。

  张萱的《惠州西湖歌》全诗六百余字,从其中“西园老矣可若何,年来亦是行吟者。生长西湖六十年,半农半圃半渔船”等句可以看出,此诗写于张萱晚年。在故里颐养天年的张萱在西湖的湖山中,纵情放歌。

  张萱在宣扬惠州西湖时所表现出来的“舍我其谁”精神,充满自信和自豪,让人看到难能可贵的主动精神。《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认为,张萱的《惠州西湖歌》说明,明代惠州知识精英对于惠州西湖的建设和利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 

清代画家禹之鼎所绘王煐《风木图》像卷。

  华省仙郎王煐

  在惠州有这么一个贤太守鲜为人知,他就是清代第一次重建丰湖书院的王煐。王煐,字子千,号盘麓,又号紫诠,天津宝坻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王煐以拔贡授光禄寺丞,再晋刑部员外郎,广交朋友,有“华省仙郎”之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王煐以天子近臣尚书郎出守惠州。

  他在惠六年,勤能廉洁,“纲举目张,时和人辑,修易俗之本事,振古人之绝业”,“凡建置兴革无不为民生经久之计”。特别是在振兴惠州文化教育方面建树颇多,影响深远,被誉为“贤太守”。

  王煐抵达惠州任所,已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王煐“下车伊始,即谒庙廷,易其榜曰先师庙”。随即决定重修“惠州府学”,以“启圣”、“明伦”为上栋下宇;府学中的孔庙加建两庑,并以“嘉靖九年所定、万历二十八年所颁行者为准”,将历代地方官宦、贤哲分列祀于其中。这一系列举措,强调了明清易代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官方正统思想,科举考试、学优则仕,依然是读书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正途。

  王煐对惠州的最大贡献,莫过于重建丰湖书院。王煐在黄塘“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其亭榭台沼,或仍或新,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丰湖书院在宋代乃岭南四大书院之一,经过三百余年的沉寂之后,又在王煐的主持下得以重生,掀开了历史新一页。

  丰湖书院重建落成时,王煐亲自为之作记,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以政暇课生童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直接参与了书院的教学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煐把大力整治湖山作为振兴地方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除书院经费“岁有盈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外,他重修元妙观紫清阁,并作《白真人不立像说》,请陈恭尹书碑刻石立于阁前;又于梌山府署筑忆雪楼,把自己的诗集亦命名为《忆雪楼集》;又筑代泛亭,暇辄与名流遨游湖光山色,觞咏为乐。在王煐多年的努力下,正如他自己所说,惠州“比年以来,士之读书奋起以得科名者不乏其人。而远近宾朋,相与扁舟湖上,一唱一酬,篇什流传颇极一时之盛”,而王煐本人则被誉为“贤太守”。 

清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书影。

  贤太守伊秉绶

  伊秉绶(1745-1815),字组似,号墨卿。嘉庆三年(1798),充湖南乡试副主考,继而出任惠州知府。

  伊秉绶“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当时,惠州沿海居民常常受到海盗的侵扰,伊秉绶实施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对被抓到的胁从者免于死罪,收效良好。由于伊秉绶善治州政,当时的惠州经济得到发展,耕地面积在广东全省仅次于广州和肇庆,盐业、采矿、蚕桑诸业皆盛。伊秉绶一时政声卓然,被誉为“廉吏善政”。

  史家称“秉绶政事文学,皆卓有表见”,这评价是实在的。他少时曾从同乡名儒阴承方游,为学讲求立心行己。出仕后受知于大学士朱珪,亦为纪昀所器重,把他聘请到家里课教自己的孙儿。他又从刘庸学书,是一位书法大家,四体皆能,尤以隶书独步当世。

  在惠州,伊秉绶带头敬仰和宣扬苏轼,在白鹤峰重修东坡祠,每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招宋湘诸名士设祀堂中,赋诗饮酒”。并以在墨沼中掘得东坡墨砚为题发起诗歌唱和活动。他着力整治湖山,在西湖重修朝云墓,亲自题写墓碑,函驰海内文士征集诗文。

  惠州人对伊秉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倡办教育的贤举。伊秉绶到任时,丰湖书院已荒废多年。嘉庆五年(1800),他“以十州人士之请,改建书院于城西湖上。又次年落成,易名丰湖书院。”这是继王煐之后丰湖书院的第二次重建。伊秉绶延聘“岭南才子”宋湘为首任山长,为书院提出“学圣人,学为人”的教育主张,并亲书“敦重”二大字榜于大堂作师生座右铭。公务之暇,则亲登讲台。丰湖书院自此成为惠州最高学府,培育出不少人才。 

宋湘为丰湖书院题写的匾额和楹联,是丰湖书院镇院之宝。

  岭南才子宋湘

  清代著名诗人宋湘执教丰湖书院时题写的门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一直被人们视为丰湖书院以及惠州西湖的写照。宋湘任丰湖书院主讲的两年,不仅开了文教之风,还对惠州西湖名胜风光尤其是东坡的遗迹和史事题咏殆遍,结为《丰湖漫草》及《续草》,是苏东坡、唐庚之外可将寓惠作品结为专集的诗人。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州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宋湘中解元,清嘉庆四年(1799)考取进士,入翰林,一时春风得意。清嘉庆五年(1800),宋湘中进士的第二年,老父病逝,遵制不能出仕,他返回乡里。在宋湘中进士的那年,清嘉庆四年(1799)六月,伊秉绶到惠州任知府。清嘉庆六年(1801),伊秉绶聘用返乡的宋湘到惠州上任重建后的丰湖书院首任山长。伊、宋二人得历史机缘、风云际会而结为宾主,以丰湖书院为舞台共举一方崇文兴教事业。

  宋湘在任丰湖书院山长两年,“常与伊秉绶召集生员同堂讲论至深夜,每课生徒文,辄亦自作一篇或两篇以做示范,遂成《红杏山房时文二集》。”“琴声自古春调鹤,灯火诸生夜讲经。父老百年才拭目,那堪重读岘山铭。”丰湖书院首任山长宋湘写给伊秉绶的这四句诗,真实记录了他们在丰湖书院重开初期心怀百年树人的宏愿,以及对诸生训诲不倦、以教为乐的情景。

  宋湘素有“岭南才子”的美誉,惠州西湖是他的重要创作地和灵感源泉之一。在掌教丰湖书院期间,宋湘对惠州西湖名胜风光尤其是东坡的遗迹和史事题咏殆遍,两年间成诗一百九十五首,结为《丰湖漫草》及《续草》,成为苏东坡、唐庚之外,可将寓惠作品结为专集的又一诗人。《丰湖漫草》也成为惠州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描写惠州西湖的诗集。 

梁鼎芬《丰湖书藏四约》书影。

  末代帝师梁鼎芬

  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六日下午,一位青年在惠州府城大东门泊船登岸。惠州知府夏献铭得知后,立即差轿夫迎他入城。这位青年坐舆入城,经十字街,很快就来到丰湖书院。

  这位青年,正是新任丰湖书院山长,后人称为“末代帝师”的梁鼎芬。梁鼎芬在任仅一年余,凭借创建“丰湖书藏”,就占据了中国书院史的一席之地。从28岁到而立之年,在西子湖畔,梁鼎芬设帐授徒,振兴一郡学风,更让人称道的是,他带出的“丰湖十子”(江逢辰、李绮青、许寿田、杨寿昌等)成为晚清惠州人才俊杰中的佼佼者。

  梁鼎芬出任丰湖书院山长后,对学生教诲有加,“初更月出书声起,亲到敲门课楚辞”。创建丰湖书藏,是梁鼎芬对惠州士风影响更为深刻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梁鼎芬写了“捐书启事”。后来,梁鼎芬又写了著名的《丰湖书藏四约》,向四方求助。梁鼎芬的这一举措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有张之洞的帮助,梁鼎芬“走简名流,投书贤吏”得到了积极响应,很快就收到各地捐来的大批书籍,多达四万六千余册。为了管好用好这一批图书,梁鼎芬除雇请专人管理书藏外,又亲自制定丰湖书藏颇为完备的管理制度。

  《惠州文化教育源流》记载,丰湖书院《丰湖书藏四约》分借书约、守书约、藏书约、捐书约四部分,计五十六条,在清代藏书规章中,以其条目为最多,内容亦最为详备,很多已具备了近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之雏形。梁鼎芬对中国的藏书事业和图书管理,贡献之大和影响之深,无可争议。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严艺超 侯县军

  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