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博罗县福田镇横溪头村文娱活动中心锣鼓声响,“长工”扬鞭挥牛,“掌牛仔”举起“黄牛”紧跟,“半耕哥”、“市头婆”、“花旦”等抗锄头摇葵扇挑花篮相随……“今朝出门鸡盲啼,看路唔真去托犁,斗八种田犁唔转,市头佢话爱生埋。”(大致意思:早上出门做工公鸡还没啼叫,天未亮看不清路去使牛犁田,斗八种的田太多难以犁完,市头婆说做不完就把他给埋了。)“长工”用客家方言唱出昔日农民受地主欺压的心声。这便是博罗客家文化独有的特色民族歌舞——舞春牛,演员都是博罗县福田镇横溪头村的村民。据了解,该村舞春牛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最初舞春牛3个多小时,如今精简为20多分钟
横溪头村的舞春牛分为长工、掌牛仔、半耕哥、花旦、市头婆和锣鼓手几个角色。舞春牛的第五代传承人蓝永平是舞春牛队的队长。1979年出生的他是队伍里最年轻的。他告诉记者,他这身技艺都是师傅第四代传承人蓝亚会所教的,而自己的师公则是第三代传承人蓝仕强。
说起自己如何成了舞牛队成员,蓝永平说,1998年博罗县举行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当时福田镇推荐了他们村的舞春牛。于是师傅蓝亚会在村中挑选不少年轻人来学,他就是其中之一。“我记得当时学演 ‘长工’的就有好几个人,但最后都没坚持下来。”蓝永平说。
记者采访时发现队员并不齐,“今天过来扮演‘市头婆’的林冬好本来是要带孙子的,由于实在找不到人顶替,没办法只好过来;扮演‘掌牛仔’的黄响彬阿叔,他是做生意的,为了舞春牛也找人帮忙看档口;我的师公蓝仕强今年80多岁,也只能硬顶上。没办法,找不到人啊。”蓝永平说。
记者了解到,福田舞春牛表演最初长达3小时15分,后来改成两个多小时,如今又改成20多分钟的精简版。
困难人家没时间学,条件好的不愿学
在2012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的惠州民俗文化展演中,福田舞春牛获得了银奖,队员们备受鼓舞。“我们从6月份开始排练,那段时间是最热的。我们排练就在这个村民活动室,一场排练下来,从头湿到脚,擦汗的毛巾都能拧出水来。大伙都是放下手头的事赶过来排练的。”蓝永平说出他们传承舞春牛的难处:没钱,不好叫人干苦力活。记者掂了掂竹子编织布连着的黄牛,感觉还是蛮重的,长时间舞动,没有好体力根本不行。
蓝永平说,目前舞牛队有20多名成员,但很多时候都凑不齐人来表演。他从19岁就开始舞春牛,共参加了3次大型文艺汇演,也就比赛前排练的时候人最齐。“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那些生活条件不好的没时间忙这些不赚钱的事,生活条件好的又不愿意练,不愿意出来抛头露面,很难坚持下去呀!现在担任‘掌牛仔’的黄响彬也是师公做了好长时间思想工作,才肯再次站出来,跟我们坚守至今。”蓝永平说,现在只有接到文艺演出的通知时,才会召集队员排练。
想申报市非遗,希望有专家指点
第三代传承人蓝仕强告诉记者,福田镇横溪头村舞春牛始于1903年中秋前后,由他的外公黄罗生组织,黄罗生本人担任“长工”角色。“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当时村里很穷,那年收成也不好,许多人家都吃不上饭,更别说吃月饼了。于是我外公黄罗生便牵头组建了名为‘黄牛队 舞黄牛’的队伍,到附近村子表演,赚点钱帮补家用。后来我外公把这门技艺传给了我的大舅黄清华。”
蓝仕强在舞春牛这方面很有天分,他通过看大舅舞春牛,学会编歌词完善它,目前表演的花篮、黄牛也是他一手编织而成的。“我外公的故事也被我编成了唱词,大受欢迎。我们还曾赴东莞、增城各地演出,得到观众和同行的好评。”横溪头村舞春牛第二代从1946年开始,表演队伍在博罗当地小有名气,他们先后到过博罗横河、长宁、龙华、园洲、石湾及福田镇各自然村表演。
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舞春牛这项民间艺术从濒临消失被抢救下来。“起初,我知道博罗杨村、柏塘、公庄都有舞春牛的,但现在都没了踪影,也就是我们福田舞春牛一直支撑下来。虽然我们也维持艰难,但没有打算放弃,我们想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希望得到专家指点,让我们这支业余队伍变得更专业。”蓝仕强说。
惠州日报记者黄秀霞 通讯员付仕添
(来源:2012年12月3日《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