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片
龙门各地都有唱山歌的习俗。龙门山歌主要产生于民间劳动之中,是民歌的一种,歌词为当地群众口头语。歌唱者用龙门本地话或客家话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2015年2月,龙门山歌被公布为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龙门山歌对唱节目。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黄克锋 摄
“越人好歌”遗风
作为古代百越的一部分,龙门人保留了“越人好歌”的遗风。在龙门,有山歌流传,这是民歌的一种,人们以山歌言情,以山歌表达喜怒哀乐,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龙门山歌主要分三类:一是本地山歌,主要流行于龙门县城周围,用龙门话唱,问字攞音,县内其他讲龙门话的地区,如左潭、铁岗等地也流行本地山歌;二是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客家地区,包括平陵、龙江、永汉、麻榨、南昆、地派等乡镇,此类山歌又可细分两种;一种是用当地客家话唱的客家山歌,一种是兴梅地区流入的客家山歌;三是瑶族山歌,主要流行于蓝田瑶族乡内。
龙门山歌内容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季节歌、猜字歌、劝郎歌等,其中尤以情歌最为丰富。在山歌的格式和韵律方面,龙门的三类山歌(客家、本地、瑶乡山歌)各有特点,又有近似的地方
此外,龙门山歌还有三大特点:一是歌词内涵丰富,含有很多的人生道理;二是以即兴演唱为主,对唱是最常用的表演方式;三是歌手以女性居多。
中秋节唱山歌最盛
每年中秋节前后的晚上,是龙门人唱山歌的佳时。人们集结于山旁、草地或河提上,边唱、边听、边赏月,主唱者均为当地好唱、善唱的老歌手,有散唱、齐唱、对唱(斗唱)等形式,若遇上对手斗歌者愈烈,听歌者愈痴,常对唱至通宵达旦,月落而收。
“每逢中秋夜,歌喉好的群众便聚集在平陵河两岸对山歌,歌声嘹亮,划破澄净的夜空。围观者和听众将平陵桥头围得水泄不通,有点像清明上河图的热闹画面。”家住龙门县平陵街道的一名群众回忆道。
从1980年开始,每年中秋节,龙门县城东较场组织“中秋山歌演唱会”,开展山歌对唱、汇唱活动,同时,龙门县文化部门也对山歌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编印,1987年8月编印的《龙门县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成》收入山歌230首。
雅俗共赏的龙门山歌,当它们在中秋之夜,在泛舟的江中,在景区的舞台唱起,韵味绵长,余音袅袅,为龙门风土人情平添活力。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