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讯 (记者祁大忠)12月25日,由中国画学会学术指导,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三峡大学和北京杏坛美术馆主办,中国画创作研究院、见远堂艺术中心承办,惠州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协办,“首开富力·十号国际”冠名支持的“游观悟记——袁学君中国山水画写生展”开幕仪式在北京杏坛美术馆举行。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赵少华、中央编办原副主任王澜明、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中央文史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中国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孙克等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30余年的中国画写生研究与实践,袁学君先生将矿物颜料的运用与传统水墨画相结合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多方位拓展,在实践中融入“以色当墨、墨当色用”“笔墨做减法、色彩做加法”的设色心得,拓宽了表现领域,作品焕发出独特的时代气息,在探索中坚守了中国画本体艺术特征。此次展览以展出袁学君先生近几年的写生精品60余幅。
中国山水画写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人的山水画写生与现代美术(山水画)教学的写生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传统山水画中所讲的“图真”“游观”“留影”“身及山川而取之”“饱游饫看”“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其实都与写生有关,要求画家在自然山川中去悠游泉林、追求笑傲泉石的精神享受,同时用“目识心记”或“打草稿”的方法将自然之景记录下来。
发掘遮泯已久的“师造化”精神,以在写生实践中回归与重彰中国山水画写生学之真义,探寻中国画写生教学与实践之真蕴,是袁学君先生一直以来的研究和追求方向。近几年他多次前往全国各地游、观、悟、记,写生采风,从巍峨雄壮、岩峦万嶂的太行山、泰山、华山、恒山,到婉约秀丽、青山如黛的桂林山水、罗浮山、南昆山、重庆山城,到自然质朴、古韵幽幽的惠州秋长客家围屋、湖北宜昌三峡、四川自贡古盐都,再到神秘悠远、沉雄厚重的广安神龙寨,最后到规模宏大、佛光沐浴的五台圣境,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游观悟记”与“矿物质颜料在山水画写生中的应用”这两个他所研究的课题,在不断的写生探索和融合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生语言和艺术风格。
此次在杏坛美术馆举办的“游观悟记——袁学君中国山水画写生展”挑选了袁学君先生近几年的写生精品60余幅,以《山水之乐》《千年惠州》两大主题展出,充分展示了他三十余年的写生实践经验并融入其近几年所研究的《矿物质颜料在山水画写生中的应用》课题的综合成果。(本文为写生展前言)
袁学君简介
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龙瑞先生。现为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培训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第二届“中华文化大家讲习班”山水画班助理导师;“楚天学者”,三峡大学讲座教授,西南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四川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发展顾问,北京大学、中国书法院授课导师。
(来源:2020年12月29日《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