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雨花公益互助会通过“慈善+助餐”形式为辖区260多位特殊长者送温暖

2023-10-10 10:26:00惠州日报

 

朱慧莉(中)与到长者饭堂就餐的老年人开心聊天。

  打包、点数、装箱……每天上午10:30,惠州仲恺高新区雨花公益互助会(以下简称“雨花互助会”)的志愿者就会兵分多路,骑上电动车或开着私家车,为辖区70岁以上的空巢、独居、困难等260多位特殊长者送餐。

  关注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今年10月是全国第十四个“敬老月”。敬老月,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爱老敬老社会活动,旨在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营造养老孝老敬老良好社会氛围。

  2016年,抱着“让每位老人都能好好吃饭”的初心,雨花互助会会长朱慧莉把自家的农家乐改为“爱心餐厅”,走上公益助餐之路。7年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从公益堂食到送餐入户,再到居家养老关爱服务,志愿者以“慈善+助餐”的形式,为长者带来幸福“食”光。

  这“免费的午餐”,不只是一餐饭,更是一盏灯、一把钥匙、一座桥梁,照亮老人的餐桌,打开老人的心结,传递政府和社会的温暖。

  记者随访

  老人盼这餐饭更盼有人聊天

  从仲恺六路拐入陈江街道青春村罗庚盘村小组村道,再穿过一段狭窄的泥路,朱慧莉和两位志愿者带着3份餐食来到76岁的黄岩养的家里。这是两间平房,周围环绕着龙眼树,环境清幽,黄岩养一个人居住在这里。

  “黄叔,饭来了!今天的红腰豆焖得软软的,应该对你口味。”刚走进黄岩养家的院子,朱慧莉就先和他打招呼,三条小狗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奔过来,在朱慧莉和志愿者的脚边蹭来蹭去。黄岩养笑了起来,“你们一来,我家里马上就热闹起来了。”

  这3份餐食中,还有2份是给黄岩养的邻居——76岁的黄金柱和其妻子温长妹。黄金柱30多年前因为意外导致瘫痪,生活难以自理,一直贴身照顾他的温长妹,每每说起其中的艰辛,总会红了眼眶。“每天志愿者中午送饭来,让我可以缓一下,喘口气。”温长妹感激地说。

  告别黄岩养和温长妹,朱慧莉一行随即赶往青春村的塘莲村民小组李春友家里。车还未到,远远就能看到两三位长者站在院门口张望。

  “对于独居长者来说,每天的期盼可能就是这餐饭了。”朱慧莉说,“不只是为了吃饭,更多的是盼着有人跟他们说说话。”

  为提升送餐效率,雨花互助会每条线路都会在适合的地方设置配餐点,李春友家就是塘莲村民小组的配餐点,每天有25份饭要送到这里。

  自己家能成为村里的配餐点,李春友很高兴。老伴去世多年,子女在外谋生,独居的李春友以前“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自从成为配餐点后,送餐的志愿者和领餐的长者每天在这里会聚,家里热闹多了,李春友也有了一群“能聊天的老姐妹”。

  长者陆续过来取餐,志愿者们一边给长者发放餐食,一边和他们拉家常。对于身体不适或行动不便的,则一一送餐入户。

  在这期间,朱慧莉接到一个电话,放下电话后,她轻叹口气:“一位长者被救护车接走了,这几天都不用给他送饭了。”朱慧莉说,“这几年,有30多位高龄老人取消送餐,他们都陆续走了。”

  但朱慧莉很快又振作起来,“我们还是要继续送下去,珍惜每一次敬老服务的当下,让每位老人都能好好吃饭。”

  公益初心

  “让每位老人都能好好吃饭”

  让每位老人都能好好吃饭,正是朱慧莉发起爱心助餐的初心。

  “80后”朱慧莉老家在湖北,小时候是留守儿童,跟在爷爷身边长大,“爷爷煮饭比较随便,通常是饭和菜一起蒸着吃。”朱慧莉离家上学后,一个人吃饭的爷爷就更加“凑合”了,久而久之患上了肠胃疾病。

  长大后,朱慧莉来到惠州仲恺,并成家立业。前些年,朱慧莉开了一间加工厂,但效益不好,甚至欠了债。2014年,在家人的建议下,她改行做农家乐,经过几年努力,生意渐渐好起来。

  一天,店里来了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点了份酿豆腐。“他长得很像我去世的爷爷,看他独自吃饭的背影,我突然觉得很心酸。”朱慧莉给他送了一份青菜,借机和老人聊了起来,得知老人姓罗,80多岁,儿女都在外地,“老了,脚又不好,买菜做饭难搞啰。”

  正是这位罗爷爷,让朱慧莉萌生了“请老人免费吃饭”的念头。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像一颗种子,在朱慧莉心里扎根。

  2016年,朱慧莉决定把每月盈利一两万元的农家乐改成“爱心餐厅”,不仅是老人,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免费吃饭。

  对于朱慧莉的决定,家人有反对,“好不容易开始挣钱了,为啥还要乱折腾?”员工也不干了,“做公益没收入,我们拿什么生活?”附近村民也不理解,“吃饭不要钱,该不是有什么目的吧……”

  朱慧莉努力说服丈夫,“给我两年时间,两年做不下去我就死心了。”员工辞职了,她就一个人干。至于村民,“他们来看了就自然知道了”。

  “爱心餐厅”免费吃午餐的消息传出去后,第一天就吸引100多人来吃饭,男女老少都有。众人散去,朱慧莉发现,好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把钱压在碗底了。此后几天,依旧很多人过来吃,看到朱慧莉忙得够呛,不少人主动留下来帮忙收拾。再后来,附近的村民给“爱心餐厅”送来一些自己种的菜,还有热心人主动捐款……

  良好的开局,让朱慧莉满心欢喜,也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想法。

  影响带动

  公益队伍从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

  理想很美好,现实总是困难重重。

  “最操心的,还是资金短缺。”朱慧莉说,餐食都是家常菜,以清淡、易消化的豆制品、五谷粗粮和蔬菜为主,“但每天只出不进,总会见底的”。

  为了筹钱,朱慧莉经常是白天做饭,晚上则到夜市摆摊卖衣服,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她“两个月瘦了十多斤”。

  这让朱慧莉意识到,爱心餐厅靠个人很难维持,“需要社会和大家的力量”。2017年3月,在仲恺高新区社会事务局的指导支持下,惠州仲恺高新区雨花公益互助会注册成立,身为会长的朱慧莉开始学习了解各种公益政策、募捐途径,以拓宽资金来源,更好服务老人。

  长者助餐服务也受政府关注。2019年,惠州开始探索长者“大助餐”服务,出台相关方案,明确各县(区)探索构建助餐服务体系,对本市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助餐服务予以资金扶持,补贴标准不得低于每人每餐5元。

  雨花互助会“慈善+助餐”获得相应的补贴。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无法堂食,雨花互助会将服务形式从公益堂食转向入户送餐,服务对象也调整为辖区70岁以上的独居、高龄、困难等特殊长者。

  “让有限的资源服务真正有需要的人。”朱慧莉说。

  雨花互助会也积极寻求社会支持。2021年底,雨花互助会与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进行公益联结,并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益粥益饭雨花情”公益项目,目前已有超过2万名爱心网友捐款,募集善款超24.5万元……

  在各方支持下,雨花互助会不断发展完善:原来的爱心餐厅租约到期后,互助会另租地方,建立了更宽敞更现代化的配餐厨房,采购、清洗、烹饪、分装、配送等实现标准化和流程化;政府也为雨花互助会配备了长者饭堂等公共服务用房,长者就餐环境更好了;雨花互助会还成立党支部、妇联、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吸引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

  朱慧莉介绍,雨花互助会现有爱心人士、热心企业等会员83个,实名注册志愿者293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朱慧莉看来,这不仅是人数的增加,也是爱心的传递、力量的凝聚,“人多了,我们可以做的事也更多了,服务成效也会更显著”。

  关爱延伸

  “除了吃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每天做饭、送饭,但朱慧莉和志愿者都知道,他们做的不只是一餐饭,农村长者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一餐饭,他们希望不被遗忘。

  中午11时许,送餐志愿者刘丽敏刚把饭放下来,就发现93岁的徐奶奶满身大汗,于是帮她换衣服,打开风扇,然后拧开不锈钢饭盒盖,把汤盛到碗里。

  徐奶奶不停道谢,转而又来一句:“人老了,没用了,给你们添麻烦了……”刘丽敏赶紧转移话题:“徐奶奶,你看,今天的红萝卜玉米汤很甜哦,你先喝一口吧……”

  “除了吃饭,长者们还有许多居家养老问题值得关注。”朱慧莉说,农村长期独居的长者,由于家庭矛盾、婆媳关系、个人性格、身体状况等现实原因,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境。在送餐时发现需要陪伴或心理辅导的长者,志愿者们会在当天下午再次入户,详细了解情况,给予心理慰藉。

  有一次,徐奶奶在和志愿者聊天中无意说起“好久没有打边炉了”,志愿者们便带上桌椅、电火锅和食材一起到徐奶奶家开餐,并邀请徐奶奶的女儿和孙女参与。徐奶奶感叹:“家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徐奶奶的女儿也深受触动,“你们志愿者比我们做儿女的还用心……”

  这之后,志愿者们发现,徐奶奶家客厅里多了好些凳子,家里卫生更加干净整洁了,志愿者一来,徐奶奶便拉着志愿者坐下;徐奶奶的女儿也时常过来探望,还给徐奶奶房间装了空调……

  不少老人的生活有了变化:一度担忧“哪天死了也没人知道”的李奶奶,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学习唱歌,如今组了支歌唱队,每天在家里开“演唱会”;有3个儿子但“每年过年都是一个人”的96岁冯奶奶,去年春节被小儿子一家接到城里享受天伦之乐;因为行动不便,20多年没有回过娘家的黄奶奶,在志愿者和家人的陪伴下,实现了“回娘家看看”的心愿……

  志愿者说

  “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在服务长者的过程中,志愿者对人生内涵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90后”刘丽敏是被“给未来的自己送餐饭”的宣传语打动并加入雨花互助会的,此前她已有三四年的志愿服务经历。“给长者送餐次数越多,与他们的感情连接就越深入。”刘丽敏说,有时候到得稍晚一点,远远就能看到长者站在门口张望,那眼神似在盼望亲人的到来,“其实他们等的不只是这份饭,更是与餐食一起抵达的关爱和陪伴。”

  “80后”田明是主动加入雨花互助会这个大家庭的。2020年,在仲恺一家企业打工的他,想让周末过得充实些,遂申请成为雨花公益互助会的志愿者,因为缺厨师,“会自己做饭”的田明便成了厨师。

  从做一个人的饭到做几百人的饭,田明不断学习提升,越做越好。老人都说,这个东北厨师做出的客家味道比客家人还正宗。后来,田明干脆做起了全职的志愿者,不仅做饭,还送餐,甚至负责各种搬搬抬抬的重活,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做志愿者的经历,被长者需要的感觉,让他觉得“人生除了挣钱,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去体验”。

  由是,除了送餐、陪伴之外,志愿者们做了越来越多有意义的事情。

  一次,志愿者在送餐时发现83岁的冯爷爷从床上摔到地上,脸磕破了皮,流了不少血,但中过风的他难以起身,只能在地上躺着等待……为更好守护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雨花互助会链接资源,陆续为100多位独居老人安装了“隐形护理员”助老视频监控,老人在家摔倒或发生意外,系统就会第一时间发警报到老人子女的手机上。

  最近,志愿者们又忙着给长者们拍照送照片,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上门为长者拍摄照片,让老人穿上最喜欢的衣服,在最喜欢的场景,以最放松的姿势,留下最美好的瞬间。

  第一批相片洗出来了,装进相框并送到长者手里。收到照片的长者们都非常喜欢,有人说:“从来没拍过这么好看的照片。”

  对话朱慧莉

  希望老人们更有尊严地吃饭

  惠州日报记者:七年公益做下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朱慧莉:一路走过来,我们志愿者付出了很多,为了这餐饭出钱出力,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存在,现在依然有志愿者用手工义卖补贴餐费。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我相信会有许多人陪我走下去。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做公益?其实当初就是因为没有想太多才能做下去,只要是做好事,想做就去做吧,走下去就会遇到同路人。

  惠州日报记者:现在家里人还反对吗?

  朱慧莉:不反对了,都用行动支持我了。爸妈、两个儿子有空都会来做志愿者,家公家婆会把自家种的菜送过来。老公看到儿子因为参与志愿服务更加孝顺老人也很欣慰,认为我“把下一代教育好了”。

  惠州日报记者:你有什么收获?

  朱慧莉:我感觉收获还挺多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好了,心态平和了。以前开工厂、农家乐非常忙,也非常累,也很少时间去陪伴孩子。现在不仅身体好了,两个孩子也很懂事,还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很好!

  惠州日报记者:雨花互助会的愿景是什么?

  朱慧莉:我希望老人们都能开心地吃饭、有尊严地吃饭。我们志愿者不会评论老人的家庭矛盾,也不是代替子女去孝敬,而是希望通过有“爱”,让子女尽孝有道。所以,我们助老服务都是在征得长者家人同意的基础上开展的,甚至许多服务是联动他们的家人、邻居一起来做。我们希望通过志愿者的带动,用生命影响生命,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爱滋养每位长者心灵。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邱舒婷 游璇钰 林丽娟 魏怡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