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党建引领绿美惠州生态建设主题征文丨走向世界的南坑村

  范 恒

  我随乡村振兴采访团一同走进了龙潭镇南坑村。

  龙潭一带,竹木资源丰富。很久以来,南坑村一直靠传统农业和编织单一的竹木制品为生,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初,南坑村人开始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村里只留下老人与破败的泥砖房作伴。

  几年后,一位外出打工的村民,带回一手竹木加工的好技术,办起了竹木制品加工厂,最初做的是最简单的木拉手、牙签等,产品十分畅销,生意兴隆。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于是,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办厂行业,以家庭为单位,买回一台机器,家里两三个人,打孔、打磨、喷漆等,一条龙生产。

  可是好景不长,竹木作坊兴旺了三四年之后,由于山村信息封闭,交通不便,加之产品单一、工艺粗糙,这些家庭小作坊很快陷入了困境。

  201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火热,电商兴起,一群有文化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大胆改进传统竹木加工技术,引进数控车床、平面设计等高科技设备,实行机械自动化生产,通过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实行互联网销售,竹木行业再次红火起来。但是一段时间后,生意出现另一个弊端,那就是电商销售存在主体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红火的生意再次走下坡路。

  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村竹木协会牵头,南坑村建立了“健木创业孵化园”。人居要入区,工业要入园。园区就设在南坑村的活通度假村里。

  所谓“创业孵化园”,就是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把社会上或行业里的资金、人力、创新概念等一系列资源对接起来,把竹木产业聚拢,形成培训、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抱团取暖,众人划浆开大船,做强做大了竹木行业,让乡村产品走出龙潭,推向世界。

  我们跟着村干部李戈敏来到“健木孵化园”,园内有十多家竹木制品公司挂牌营业。每家厂门前都贴着同一副对联: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这是南坑村人今日的创业心得,非常形象、实在。

  我们来到“健木制品培训中心”,主人李家团迎了出来,他从做牙签起家,到现在成立“样品中心”,在竹木行业里属于经验丰富的前辈了。我们在生产车间看到,机器快速运转,工人们动作熟练地切割、钻孔,地上放着一筐筐样品和半成品。“这里既能研制新产品,打板定样,追赶市场的潮头。又可以培训学员,为村民服务,向他们传授教技术。”李家团说。

  李家团是1996年开始做竹木加工,现在担任“健木制品培训中心”总经理。他为人热心、公正,不但把自家的生意做得红火,也扶持同村同族人发财致富。

  为扶持年轻创业者,孵化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免费培训机会,开设个人账户,教会电商操作程序。李戈敏介绍,孵化园也会邀请电商专家开展培训课程。企业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专家一对一交流,制订深度培训计划。

  眼下,南坑村竹木产品畅销世界各地,罗马尼亚、美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优质木材,也源源不断进口到了南坑,来到中国的这个古村落进行深加工。南坑竹木产品开始走向世界。

  我由衷地感慨:“真是眼界有多宽,市场就有多大啊。”

  在村竹木产品展示厅,摆满了各种木制品样品,手机架、笔筒、窗帘头、拉手、点菜牌、杯盖、纪念品、沙漏……令人眼花缭乱。“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李戈敏自豪地说。

  据统计,龙门有10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仅南坑村就有270多家,生产的木制品就多达1000多个种类,通过电商网络直销,卖到了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10年前,我们村里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些木材原料还能走出国门赚取外汇,更没想到曾经衰落的传统竹木制品产业,经过年轻人的转型发展后,竟可使村民脱贫致富!”展销中心的李大哥说。 

  技改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电商销售则补足了龙潭镇竹木行业发展的短板。电商渠道助推龙潭镇竹木产品覆盖至世界各地,大大提高了销量。

  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创新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问题,外出打工青年眼见家乡做竹木加工和电商,已远超过在外打工的收入,大部分选择回乡创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李戈敏告诉我,南坑村现在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在2013年后,基本都选择回村就业,许多大学生都回乡创业,不断创新发展竹木行业,即使自家不开工厂,在本村竹木厂工作,一个月也能拿到五六千元。村民能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家乡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村民手里有钱了,村里的房子一栋建得比一栋气派。

  我们从竹木厂出来,漫步村子中,李戈敏笑着说:“你们发现没,我们村没有人闲逛。”我们留心观察,还真如他所说,只有几个老人在菜园子里种菜。“我们村没人玩牌闲耍,村里很重视教育,孩子忙着读书,大人忙着赚钱,大家都很忙。”李戈敏很自豪。

  李戈敏说,我们南坑村把目光锁定国际,目标是要把家乡的优势产业推向世界,让整个产业走向世界。

  回程时,汽车穿村而过,我朝窗外望去,村中古树参天,竹林苍翠,小楼矗立,四周连绵的山峰,围城般地将南坑村保护起来,铸起一个绿色的“聚宝盆”。

编辑:钇云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