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华
金秋时节,漫步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联新村南溪河畔,风光旖旎,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数百亩农田里的茨菰长势喜人,绿意盎然,格外动人。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七年前的南溪河两岸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弃农田。
记得那时,是我驻村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尽管当时村里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的光伏发电站也能实现光伏资产收益分红,但村域内的大片农田撂荒面积有增无减……联新村依山傍水,灌溉十分便利,为什么村民有田不耕、有地不种呢?
在走访中,我发现多数村民宁愿外出务工挣钱,也不愿耕种田地,即便种些水稻,也只是满足自家的口粮,多一点也不种,因为“种得多亏得多”……
看着南溪河两岸的撂荒地,令人痛惜!虽然原因种种、困难重重,但是改变势在必行!采用何种方式为绿美乡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绿美乡村行动的指引下,那片农田种什么、怎么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在邀请农技专家鉴定农田土质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种植茨菰,既让村民有更好的收益,又让农田再焕绿美生机。
说干就干,不等不靠。“只要村民愿种茨菰,按补贴种苗1500元/亩,谁种植奖补谁。”因为种茨菰比较辛苦,还要投入人力物力,我们开出了优厚条件。但当我动员并准备大干一番时,得到的是村民“不愿种”的回复,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看到周边绿美乡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联新人再不解放思想,将会错失大好机遇。必须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
一诺千钧,言出必行。在反复劝说下,6户村民先行试种了24亩。为打消他们的销售顾虑,我专门请了农业技术人员定期辅导,并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茨菰购销协议。凡事预则立,与起初预想一致,当年年底种茨菰的村民大获丰收,每亩收益1万元以上,比种水稻高20多倍。
当村民看到种茨菰赚的是“真金白银”,一些原先有地不耕的村民纷纷找到我。
“人养田地,田地才养人。想不到这条种植茨菰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不仅撂荒的农田‘活’起来,还美化了村庄,给村民带来了红火好日子。”村民们发出感叹。
看到村民们高涨的热情,我告诉他们:“谁在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拍,谁就能得实惠;谁还在观望或无动于衷,那就只能羡慕了。”结果,村子里的撂荒农田纷纷“复活”,村民早早育上了茨菰种苗,期盼着来年共享这场“绿色盛宴”。
思想一通天地宽。令人欣慰的是,联新人种茨菰的“绿色梦想”实现了多次小高潮,从起初种的24亩,到最高时150多亩,这让南溪河两岸的绿意从稀稀疏疏“成块”点缀到一望无际“成片”环绕。
撂荒披绿,涌金淌银。伴随着联新村茨菰种植蓬勃兴起,“一村一品”绿色种植产业已显成效,村风民风向善向好,房前屋后“四小园”绿树掩映,联新人“热爱联新、建设联新、奉献联新”蔚然成风,一幅“水清、路洁、景美、人和”的绿美画卷徐徐展开,村民们忙碌中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南溪河畔暖阳下的那片生态绿,不仅共同守护了脱贫攻坚成果,书写“百千万工程”青春篇章,又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小山村映射出大美惠州。如此美好景象是如何“苦尽甘来”的,或许只有联新人才能明白。如今,村外,山清水秀、鲜花盛开;村内,数千棵百年树龄的荔枝树、龙眼树郁郁葱葱,农家洋房错落有致,院墙低矮且古朴,令人心旷神怡……
“小山村,真的太美了,连时光都好似在慢慢流淌,真想一直生活在这里。”去过联新村的朋友如是感慨。
在我结束驻村工作后,那些曾与我一起撸起袖子脱鞋下田的乡亲们,竟成了我最要好的“亲戚”。他们常常来电来信向我述说着家长里短、田间乐事、绿美乡村喜事……说实在的,就因为他们的改变,才成就了绿美山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