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惠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惠州市促进产业科技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3400家,实现三年倍增的目标,增速位列珠三角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349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2家;实施六大行动,今年力争新引进各类人才10万名……

  2月18日是龙年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当天下午,惠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惠州市促进产业科技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干货满满。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近年来,惠州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2+1”现代化产业集群和“3+7”产业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能力不断增强。

  据介绍,惠州促进产业科技发展情况,可以用“四个突出”和“四个赋能”来概括:突出创新引领作用,科技赋能“2+1”现代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更有成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科技赋能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突出园区集聚发展,科技赋能产业载体能效持续提升;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形成新格局。

  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5266亿、3479亿

  惠州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围绕建设“2+1”现代化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面整体部署,系统整合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介绍,去年,惠州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266亿元和3479亿元,两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惠州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创新实施市重点领域研发“揭榜挂帅”项目,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近三年安排3776万元,对18个中榜项目每个给予最高400万元支持,带动企业和科研机构总投入约3.25亿元。惠州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惠州围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支持东江实验室在石化、新材料、能源电子等领域开展攻关,去年惠州新型储能产业产值1175亿元,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通过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改投入,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第一档),推动612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5%,增速位居全省第2,服装鞋业、箱包家具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和主引擎,如何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创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通过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等方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该负责人介绍,2023年,惠州进一步优化了省、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全流程的管理服务,落实拨付2亿元省、市技改专项资金,带动超600家企业实施技改,推动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5%,增速居全省第2位。

  据介绍,接下来惠州将全面贯彻广东省去年底出台的“技改十条”,落实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聚焦“2+1”现代化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支持企业通过增资扩产、软硬件一体化改造等提升产业竞争力,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全市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关键工程之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高新技术企业超3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3499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惠州始终坚持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牛鼻子”来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据介绍,惠州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4%,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三,其中企业投入占比高达93.1%。

  为此,惠州出台落实一系列激励政策,大力实施培育发展高企行动计划。2023年落实高企认定奖补和企业研发费后补助资金1.93亿元,惠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3400家,实现三年倍增的目标,增速位列珠三角第一,总量稳居全省第五。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349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2家。伯恩光学、比亚迪电子、龙旗电子等15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分别有2家、10家。TCL科技集团进入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建议名单,德赛西威获评省级“链主”企业。

  “我们全力推进培育高企的行动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惠州已经实现国家高新技术8大领域169个技术节点、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全覆盖,高企已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创森林’,确保今年全市高企突破4000家。”

  该负责人介绍,惠州将实施新一轮高企培育计划,发挥高企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多部门联动的高企全生命周期培育发展机制,打造“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梯队,促进高企提质扩面。同时,要全面发挥政策辐射带动效应,用高企的各项政策来促进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技术研发中心方面,惠州鼓励引导石化骨干企业在惠州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启动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300家。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制定出台《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引进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惠州分中心,打造惠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0.36亿元,同比增长47.35%,增速居珠三角第一,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好我市应用场景多、产业配套强、成果转化快的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创新真正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和发展上,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3+7”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科技赋能产业载体能效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支撑。近年来,惠州坚定不移走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全力打造“3+7”产业园区,将年度新增用地指标的70%以上落在园区,“3+7”产业园区贡献了全市70%的工业总产值和62%的工业投资。

  去年,惠州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入选“五星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亚湾开发区连续5年居全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仲恺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

  不仅如此,惠州还大力推动园区向“高”和“新”发展提速,全市高新区集聚全市40%以上的高企、一半的研发投入、六成的技术合同交易额、70%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八成以上的国家级孵化器。仲恺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提升至第33位,获评科技部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绿色园区、省超高清视频显示特色园区、省新一代电子信息特色园区;惠城高新园成为我市首个省级高新区,龙门、博罗两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在加快创建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高新区+多个省级高新区”的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在四个方面发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核技术等领域实现了较快发展,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建设,为惠州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形成未来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惠州将围绕推动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取得更大提升,从科技引领、打造园区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等四方面发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应用场景多、产业配套强、成果转化快的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创新真正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提升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推动支柱产业强链壮群,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继续集中资源力量打造“3+7”产业园区,统筹园区创新发展,加强园区创新要素保障,打造“特色园区”品牌,构建高质量园区新格局。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梯队,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创森林”,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强化人才、金融支撑,提升科技源头供给能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六大行动,今年力争新引进各类人才10万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科技人才引进,在持续强化人才政策引导力、人才平台承载力、人才服务凝聚力的基础上,突出加大人才引进的统筹实施。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去年,惠州通过政府搭台,“组团式”带领企业进高校开展近百场校园招聘活动,举办7场“惠”聚优才“2+1”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场直播带岗活动,取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成效,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青年大学生招引都取得新的突破,来自海内外15个科技创新团队、69名科技创新人才获得市级立项扶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各类研发人才达9.02万人。

  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人才工作部署,惠州将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并重,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规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惠。重点计划开展“湾区未来 才聚惠州”2024年惠州市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以实施人才招引进校园活动为主渠道,在人才招引的资源链接拓展、用人主体精准对接、“组团式”引才平台打造等方面再求更大突破,形成更加丰富高效的人才招引新机制和全市招才引智的浓厚氛围。

  按照专项行动方案,今年惠州在引育党政人才的同时,将加大力度引进教育、医疗、科技领军、现代农业、新型储能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10类人才。重点实施“616”名企引才行动、“名校优生”选聘行动、“金蓝领”技能人才招引行动、“产业+县(区)”直播带岗行动、“大湾区·惠州行”参观考察行动、“产学研”对接行动等六大行动,力争全年新引进各类人才10万名左右。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编辑:李霞
上一篇: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