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龙门:因势象形的陂口围

  除了凤岗围,在凤岗村委会不远处还有一座陂口围,陂口围屋背靠增江,面朝西南。这座围屋是凤岗吴氏的发源地,凤岗吴氏来自增城石滩,在龙门建县之前,他们便常往来于此贸易,在残存的家谱中可以看出,吴氏先人有很多都葬于金牛都,即现在的龙门。

因势象形的陂口围,如今渐渐被高楼围绕。

  大约在明清之交,石滩吴氏陆续从增城沿着增江迁入龙门,在陂口围分支落户。在《广东增城石滩乡吴氏族谱》中虽然对吴氏迁居凤岗的时间并无明确的记载,但从陂口围门前那棵古榕树可以看出,他们定居于此的时间已很久远。陂口围西门外原有两株古榕,其中一棵因为年代久远,虫蛀之后倒下,原来的树头上又生出两棵连理榕。另外一棵则红皮铁干,高大挺拔,成为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

  与凤岗围高大雄伟的镬耳墙,硬山顶,五横五纵的规整严肃不同。陂口围显得较为朴素实用,带着山野气息,但也不乏精致。与大多数围屋结构不同,陂口围后高前低,从门口进来,房屋以祠堂为中心,呈U形分布,依次分为三层,每一层屋子之间,都留有宽阔的跑马道,围屋外面的墙体高大坚固,内里则相对较低,跑马道上铺满光滑的鹅卵石,下雨时两边屋檐的水落在跑马道上,将其冲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流入禾坪前的水塘,整个围屋通风干爽,设计十分合理。

  据世代居住在陂口围村的老人吴冬福介绍,陂口围最为鼎盛的时候住了三百多口人,族人们一围而居,相互协作,十分团结安定。除了U形结构之外,与其他围屋形态不同,陂口围在围屋的两个门楼处又建了一排四间的小房子,使得围屋的禾坪上多了一点收口。老人们介绍这是因为陂口围背后便是增江,远处对着西河山,在过去陂口围周围溪渠较多,容易受到水灾的侵蚀,因此吴氏先人因势象形,将整个围屋设计成蟹形,以寄托先人理山顺水,规避水患的理想。

  在陂口围西门的门额上,有一幅篆书的书法作品,十分隽秀。经民俗专家的解读,这正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中,有西金,东木,北水,南火,中土之称,其中日落于西,流金万里,对应的是秋天,正因如此,西门上才用优美的篆书,写下了《山行》这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编辑:钇云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