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高潭甘溪:“五人支部”绝对忠诚 红色基因“激活”发展

 甘溪村位于惠东高潭镇西部,四周山高林密,地势险要。革命战争年代,甘溪人民利用这样的地理优势与敌人展开了周旋,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在战火硝烟中锤炼革命品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战歌。

  历史随着时间越走越远,先辈们留下的革命精神却历久弥新。如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依然承载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流淌着红色的革命气息。岁月留下的红色记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甘溪“五人支部”雕塑广场。

  红色记忆

  信念如磐

  “五人支部” 坚守6年寻找党组织

  甘溪原名甜溪,解放前是惠阳县第三区(高潭)下辖的一个乡。

  1922年深秋,彭湃来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甘溪乡也于1923年成立了农会。1926年,甘溪乡党小组成立,最初有党员钟乃水、钟金娘、朱娘招(朱正光)3人,钟乃水为党小组长。不久后,甘溪乡党支部成立,共有党员25名,钟乃水为党支部书记。

  熊熊燃起的革命烈火引起了反革命的恐慌。1928年至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高潭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围剿”,扬言“高潭的草木也要砍三刀”,高潭革命逐渐陷入低潮。1929年至1931年期间,甘溪乡党支部在钟乃水的带领下,仍坚持在中洞岩石山一带筹集钱款,为解决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四十九团的给养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1年5月,反动民团趁红军四十九团远征之际,偷袭了杨梅水驻地,钟乃水和十余位党员壮烈牺牲。此后,由朱远平任甘溪支部书记。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到1933年,甘溪党支部仅剩下5名党员:朱远平、朱正光、钟蔚强、钟金娘、钟李仁。

  从1933年夏到1939年秋,5名党员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此期间,5名党员一致决定隐蔽在甘溪牛栏窝一带坚持革命活动,并设法秘密寻找上级党组织。他们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下去,跟着党走,革命一定会胜利。

  朱远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作了分工:他负责外出寻找党组织;钟蔚强医术精湛,隐姓埋名,外出行医,一边筹集经费,一边打探情报;朱正光机警灵活,留守家中,作为地下联络员收集和传递情报;钟金娘、钟李仁身强力壮,隐蔽山中烧炭、采山货,并负责照顾党员家属。

  6年里,朱远平冒着生命危险化作商人或雇工先后4次到淡水、揭西、香港等地寻找上级党组织,尽管都没有结果,但带回了大量令人振奋的革命消息。每当朱远平回到甘溪,就组织大家重温入党誓词。“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这24个字的入党誓词是他们的忠诚之基、坚守之本。

  在敌人封锁严密的日子里,5名党员吃的是野菜、野果,喝的是山沟积水,睡的是草屋、山洞和炭窑,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只要敌人的封锁和搜捕有所松懈,他们就迅速活动起来。

  钟蔚强悄悄来到海丰、陆丰县城,利用行医的机会接近国民党军官,从中获取不少情报,并及时把情报带回甘溪党支部。后来,有国民党军官邀请钟蔚强担任上尉军医,他深感事情重大,借故返回甘溪,向朱远平汇报此事。经支部会议讨论,同意钟蔚强打入国民党部队,继续收集情报。钟蔚强还把在国民党部队做军医的薪水作为党费交给支部……

  直到1939年秋,甘溪支部终于与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此后,5位党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用一生践行了对党“绝对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军民齐心

  佛子坳伏击战 让日军算盘彻底落空

  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程已取得根本性转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在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下也已穷途末路。在海陆惠紫一带,东江纵队第七支队已控制了惠东稔平半岛和沿海的交通公路,日军企图苟延残喘,强拉民工新修筑了一条由高潭向新庵、多祝、惠州撤退的战备公路。

  就在这个时候,东江纵队第六支队第五大队秘密进驻高潭,与高潭抗日自卫队一起对日军布下了天罗地网。3月14日,中共高潭党组织获得当天下午有100多名日寇分乘数辆马车,从海丰窜来高潭圩的确切情报。高潭区委负责人立即前往部队隐藏处报告,并与部队领导就地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日军是想利用他们新修的所谓“生命通道”向惠州方向撤退,如是决定在佛子坳消灭这股日军。

  佛子坳位于甘溪村隘口,是个约4公里长的峡谷,两侧高山耸立,地形险峻,只要把握住战机,出其不意,居高临下,聚歼这股日军轻而易举。当晚,东江纵队第六支队第五大队和高潭抗日自卫队全员出动,甘溪党员群众也纷纷加入战斗,悄悄进入佛子坳埋伏阵地,按照指挥员的部署,迅速埋好地雷,挖筑掩蔽工事,检查枪支子弹,严阵以待。

  次日拂晓,大雾弥漫。片刻,轱辘轱辘的马车声由远及近,依稀可辨的马车,一辆跟着一辆进入佛子坳。指挥员瞄准时机,下令拉地雷,不料地雷引线因大雾受潮不能引爆。日军听到动静立即停止前进,发现埋地雷的痕迹,登时惊慌失措。指挥员见状,立即下令集中火力封锁阵地的两端,防止日军四散逃窜,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火力优势,向敌军猛烈射击,敌人只能趴在车底或龟缩在石岩下顽抗。

  但由于天气的原因和缺乏炮火,我军有限的机、步枪火力不能有效消灭敌人,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并组织迫击炮火向我阵地轰击。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后,我军弹药消耗大,于是改变战术,指挥队伍依序转移到安全地带。在转移过程中,有2人被敌人迫击炮弹片击中,不幸牺牲。

  佛子坳伏击战,毙(伤)敌10余人,缴获战马数匹,给了日军一次沉重打击。从此以后,日军再也不敢窜入高潭。实际上,日军修建的这条从高潭向新庵、多祝、惠州方向撤退的公路也彻底瘫痪了。

  佛子坳伏击战,是中国军民弘扬民族精神,共同谱写的一曲反抗侵略、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战歌!

  红色遗址

  甘溪乡苏维埃政府办公遗址

  位于高潭镇甘溪村墩头村小组四角楼,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1927年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甘溪乡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农民自卫队同时改编为乡赤卫队,办公地点设在墩头四角楼。

  1928年3月,国民党重兵“围剿”高潭区苏维埃政府。3月23日,国民党军一部联合反动民团3000多人途经甘溪进犯高潭,甘溪乡赤卫队30多人在墩头四角楼据险防守,激战一昼夜,为群众向山上转移争取了较充足的时间。第二天,赤卫队主动撤出到佛子坳隘口设伏,战斗至天黑,主动撤退到水口村,而后退守到中洞与红二师主力会合,参加红军“保卫中洞”的战斗。

  中洞失守后,地主民团天天到甘溪乡搜山捕杀民众,全乡95%的房屋被烧毁,甘溪乡苏维埃政府办公的四角楼也遭到国民党焚毁,政府被迫搬进牛栏窝等地流动办公,一直坚持到1933年。

  佛子坳伏击战遗址

  位于高潭镇甘溪村隘口,名曰“佛子坳”,是高潭通向新庵、多祝的必经之道。

  1945年3月14日,中共高潭组织获悉日军100多人分乘数辆马车从海丰窜来高潭的情报。高潭区委领导与东江纵队第六支队第五大队领导分析敌情,决定在佛子坳消灭这股日军。当晚,军民联合出动,按战斗部署,埋好地雷,严阵以待。次日晨,日军朝佛子坳方向进入伏击地段,战士们集中火力封锁阵地两头,不让敌人四散逃脱。但因我军机、步枪火力有限,不得不主动撤出战斗,惊魂落魄的日军拼命向新庵方向逃去。

  佛子坳战斗,毙(伤)敌10余人,缴获战马数匹,我军伤亡2人。从此,日军再也不敢进入高潭。 

位于偏远山区的甘溪村,依托红色文化带动,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老区新貌

  美丽宜居

  传承红色基因 村民奔康致富

  硝烟虽已散去,历史仍需铭记。为了纪念甘溪支部五名党员,2017年,当地政府在甘溪村牛栏窝建设了甘溪党支部五名党员雕塑广场。

  广场占地1.2万平方米,以党徽为模型设计,含5名党员雕塑、党训墙、纪念广场、农业景观、工业景观、服务中心、社会主义河等景观和服务设施。广场上五名党员的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右边第二位,穿马褂坐着的就是我爷爷钟李仁。”甘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火雄仰头凝视党员塑像,自豪地说。

  钟火雄还向记者透露,因为爷爷钟李仁早在1969年就去世了,当时没有留下照片,在建这座雕塑时,设计师还专门走访村里,最终根据村民的描述和爷爷的后辈模样勾勒出来。也正因为这样,每次来到雕塑前,钟火雄都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党支部的“领头雁”,他要传承的就是先辈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

  在现任的5名村“两委”干部中,有3名是“五人支部”组成人员的后人。除钟火雄外,村妇联主席钟丁招是钟金娘的外孙媳,村委会副主任钟石泉是钟慰强的曾孙。近年来,甘溪村党支部传承红色基因,把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中,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完善基础设施,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甘溪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甘溪村先后投入130多万元修复了损坏的陂头、水圳、水管,解决了11个村民小组900多人的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并完成了4.5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了贯穿村民小组之间的便捷交通网络,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出行。同时,甘溪村还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一批危房旧房进行改造,并动员村民做好卫生清洁工作,着力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振兴之道

  讲好红色故事 吸引人才回乡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甘溪村的红色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利用。“五人支部”雕像广场建设完成、红军路修复、“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完工……越来越多人走进甘溪瞻仰先烈,“五人支部”故事广为传颂,革命老区开始焕发新活力。

  但是,这还不够。“交通仍是制约甘溪村发展的最大瓶颈。”钟火雄说,甘溪至高潭圩镇的鹰光公路约10公里,虽然已经硬底化,但只有3.5米宽,因为会车难,中巴车不敢开进来,一些想进村的培训团队也因此放弃。为此,甘溪村委会正千方百计加快启动鹰光公路建设。

  人少、产业少也是甘溪村的短板。钟火雄深知,革命老区要发展,不仅要有好的环境,还得有人。甘溪村户籍人口有1300多人,但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常住人口不过一两百人。为此,甘溪村大力开展人才储备工作,对村里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外出人才进行“建档立卡”,目前已登记28人,其中有返乡意愿的13人。同时,甘溪村党支部还在党员大会上,发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引进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钟火雄介绍,接下来甘溪村将结合实际,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深度挖掘特色资源,为红色旅游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甘溪村群山环绕,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河水绕村,河上有一座甜济桥,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县级文保单位,也是惠东仅存的一座古代石拱桥。”“我们希望把这些特色资源通过‘红军路’串联起来,吸引更多游客进村体验,通过做好‘红色+绿色’两篇文章,让老区焕发新活力。”

  记者手记

  高潭行是难得的学习之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市委宣传部指导举办了“红色征程 惠州印记”主题采访活动。3月上旬,采访团走访了“东江红都”高潭,一路探寻革命遗址,采访干部群众,记录老区新貌。

  唯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刻领会。走进中洞、高潭圩镇、甘溪,层峦叠翠、高耸入云,革命前辈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斗争。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军民团结一致,不畏惧、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彪炳史册的壮丽诗篇。尽管和组织失联,但“五人支部”不放弃、不消沉,用忠诚和信念谱就一首首热血壮歌……感怀峥嵘岁月,青山依旧,浩气长存。

  放眼新时代,革命老区生机勃发。珍贵的红色遗产,优良的生态环境,持续的政策利好,推动着这片红色土地的美丽蝶变。近三年来,高潭接待各类游客近130万人次,旅游业逐步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山清水秀间,老区人民在重温红色记忆的同时,感受着新时代的甜蜜生活。

  春潮涌动处,扬帆奋进时。两天的高潭之行,是红色之旅、学习之旅。而作为媒体人,我们将竭尽所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英雄的故事,让红色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

  (专栏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文中相关史料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惠东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欧阳成 侯县军 刘建威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汤渝杭

编辑:钇云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