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龙门“新农人”守正与破局 成就“非凡”农业

蔡瑞锦(右四)荣获电商助农贡献奖。

  龙门地处“万山丛林”之中,山水秀丽,环境优越,出产优质的农特产品,发展特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物产,优越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吸引着不少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农人”来到龙门,为龙门的乡村振兴,融入新的力量和格局,1986年生于汕尾海丰的青年蔡瑞锦就是其中一位。

  第一次见到蔡瑞锦时,正值2020年的沈村龙眼节。他成立的非凡农业合作社位于沈村姚屋的姚氏宗祠边上,一处青砖瓦房的院落里,几株硕大的龙眼树垂下一簇簇的果实。树下是石磨、石碾堆叠成的桌椅板凳,热烈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零星地洒在石桌上,显得静谧而惬意。

  随着村民将一担担刚下树的新鲜龙眼搬了进来,院子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的香气。蔡瑞锦逐渐忙碌起来,这时一帮老朋友从深圳赶来看他。对老友的好意,蔡瑞锦颇为感动,为他们泡好茶后,约定中午一起吃饭,他便又投入到指导村民打包龙眼、联系快递发货了。

  对此,朋友们也都习惯了。大家围坐在石桌前一边喝茶,一边聊起了蔡总的故事:“他就是这么拼的一个人,当初在深圳创业时,第一个档口在他之前换了四五个老板,但是都没有坚持下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档口有邪气,谁接手都要破财,但是他还是接了下来。那时候哪怕是只能赚一两元钱,要跑十多公里,他都把东西送到客户家里。”靠着兢兢业业和赤诚待人的精神,他赢得了很多回头客,逐渐在深圳打开局面,陆续开了30多家店,并且成为龙头企业双汇集团在深圳的总代理。

  十年的时间,在深圳,他实现了从白手起家到营业额超过一亿的突破,实现了个人年收入过百万的梦想,并且成为了双汇在全国的市级销售冠军,当时他还不到30岁。在朋友和合作伙伴眼里,蔡瑞锦的锦绣人生已经打开了局面,双汇集团颁奖典礼的那天夜晚,当他站在黄河宾馆的巨大落地窗前,所思所想的,却是如何破局,像双汇这样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之后,如何进一步实现精细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饮食需求,成为了他人生的追求目标。

  为此,他带着从深圳创业积累下的经验,开始寻找合适的环境,最终辗转来到龙门县龙江镇,在这里养殖巴马香猪,满足珠三角一些高端客户的定制需求。为了养好香猪,提高品质,热爱中医药文化的他组建团队,用中草药调节的方式提高香猪的免疫力,代替抗生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蔡瑞锦坦言,从销售到养殖,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挫折,甚至一度也让他感到迷茫与无力,怀疑自己的决定,但是热情的村民一次次让他收获了温情与勇气。当他看到沈村优质的龙眼滞销,甚至烂在枝头时村民沉重的表情时,他决定帮助乡亲们破局,他开始用自己积累的销售和经营经验,把龙眼直接面向市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并且誓言村民不脱贫,他也不脱单。

  为此,他成立专门的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统一收购龙眼,然后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仅2018年8月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有近15万公斤路溪石硖龙眼经他的合作社“飞往”新疆、内蒙古等地,“触网”营销为当地龙眼等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此后,随着流量的不断提高,他不断丰富着产品类型,将龙门大米、腐竹、胡须鸡一道,送到千家万户。

  除了龙眼,龙门也是中国年桔之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门年桔以鲜艳圆润、果肉清爽、汁多化渣著称。不仅是在龙江镇的沈村,在龙门各个乡镇,都能看到年桔。龙门全县年桔种植面积超过9万多亩,产量达到8万余吨,是龙门产出最多的水果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中,龙门年桔为龙门农民幸福生活作了很多贡献。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新兴的市场竞争、交通区位等多种原因,龙门年桔在销量和价格上颓势渐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龙门年桔的“破局”,为广大桔农带来新的希望,自来到龙门以来,蔡瑞锦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反复试验了很多次,但是一直未能做出满意的产品。

  2020年疫情其间,他将中医药的炮制方式应用到年桔的深加工中,终于实现了年桔的华丽转身,年桔变身成为“陈桔”,这是一款集陈皮和小青柑制作工艺于一身的产品,是可以陈放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很多顾客的青睐,尤其是医生和教师群体,成为了陈桔消费的主要顾客,这也侧面说明陈桔润肺滋养的功效。

疫情期间为了解决农民年桔滞销研发出来的陈桔。

  姚屋村小组组长姚国红,是带蔡瑞锦来沈村的人,蔡瑞锦现在居住的小院,正是姚国红之前的旧房子。多年以来,他们彼此已经成为知心好友。“做陈桔的年桔,为保证原汁原味,决不允许打甜蜜素之类的任何药物,这对果树和土壤都是一种保护。而且陈桔越陈越值钱,这就解决了过去困扰乡民的年桔果多滞销的问题,为年桔的破局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果农们带来新的希望。”对于陈桔热销的意义,姚国红有着自己的理解。

  2020年的冬季,路溪沈村的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周围的农户都十分安静,但是蔡瑞锦的非凡农业合作社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筐筐的年桔在车间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甜香味。这一年对蔡瑞锦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沈村的脱贫任务完成,他也成功脱单。现在他的妻子是中医药从业者,与他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两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妻子坦言也会来到龙门,和他一起,为龙门乡村振兴共同奋斗。

  结婚当日,沈村两百多位村民,自发组织包车前往蔡瑞锦的家乡汕尾海丰,为他庆贺新婚,并送上贺礼——龙门农民画《天赐良缘》。婚礼热烈而朴素,村民们热情真挚的笑容,一如他当时刚来沈村一样,让他倍感温暖。

  在沈村,蔡瑞锦也是名副其实的网红,男女老幼基本都认识他。当问及他为什么能让村民如此信任并欢迎时,蔡瑞锦思索良久,说道:“这些年虽然没有为乡亲们送过一包米,一壶油,但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实实在在能够帮助他们,这或许才是他们期待的,当然也是我所期待的,正因如此,大家成为了朋友,成为了知音。”

  正是这种彼此共情的期待,成就了沈村的“非凡”,对于未来,蔡瑞锦充满了新的规划与展望。他相信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不仅是沃土和热土,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乐土。

  沈村走出的名导演——沈燕林

沈燕林在给演员说戏。

  在《沈氏家谱》中,有一段沈氏名贤的文字,里面除了一些在读书科举上获得功名的人外,还有一位是著名的导演沈燕林。他的代表作品《紫檀王》《传奇》都曾在央视热播。他是沈村人的骄傲,沈氏家谱中有沈氏族人的合影,在村委会玩耍的孩子们都能从人群中一眼认出沈燕林来。

  沈燕林出生在沈村,在家乡上了小学之后,入读龙门中学。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广州市艺术学校,就读表演专业。此后他也曾辗转龙门和广州,因为拍摄技术过硬,他被香港超级艺能制作有限公司相中,并在著名导演徐克的电视剧《黄飞鸿新传》中担任摄影师,随后他在香港影视圈逐渐打出名声,与此同时,他依然十分关注内地影视市场的发展。

  1998年,沈燕林辞去了香港的工作,到了陕西省西安市。此后陆续执导了《一起走过的日子》《天使在人间》《春暖南粤》等电视作品,其中《春暖南粤》这部电视剧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5月在央视两度播出,首播时收视份额达到19.75%,拿下全国收视冠军,并荣获2011年第28届飞天奖。

  这些年在沈燕林的带动下,沈村及周边的子弟,陆续有人加入了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和拍摄工作,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现象。“我有很多亲人在龙门,龙门是我的根,在我心目中占很大一部分,我希望它建设得更加好。”对于家乡沈村,沈燕林充满了情感地说道。

  血丝龙眼

  傲然挺立传奇古木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就在蔡瑞锦的非凡农业合作社旁边200多米的地方,一棵古老的龙眼树傲然挺立,这棵龙眼树被当地人称为血丝龙眼。

  古龙眼树的树干十分粗壮,长满了苔藓和附生植物,树冠浓密苍翠,每年都能产上千斤龙眼。较之于普遍种植的石硖龙眼,这棵龙眼树的果子成熟期较晚,而且最神奇的果肉中带有一丝赤红的血色,吃起来也有一股淡淡的甜腥味,十分特别。

  据村里的长者讲,在姚氏定居于此之前,这里居住着一户陈姓人家,日子过得十分贫寒。一天一位游方的先生路过这里,口渴难耐,于是在陈姓人家中喝水,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款待。看着衣衫褴褛的人家,老先生面授机宜,告诉陈姓人致富的方法,并送了一株龙眼树给他们家。一家人听了十分感动,在门前种下龙眼树,并承诺致富后会报答感谢。

  受到了高人指点之后,陈姓一家很快变得殷实富足,但是久贫乍富之后,他们却因钱而傲,大修房屋,重课租税,逐渐忘了当初那位帮他们一家的游方先生。不久之后,他们一家引起了周围村民的不满,受到了驱逐,修建的房屋也逐渐倾颓。而今在血丝龙眼周围,依旧还能看到很多残存的石制建筑构件,就是当年陈姓一家留下的。村民传说,龙眼肉上那点点血丝,如杜鹃滴血,都是陈氏先人留下的悔恨之泪。

  时至今日,沈村人也常讲述血丝龙眼的故事,告诫子孙,要谦逊守法,感恩守礼。2021年村中旱地改水田时,很多龙眼树被挖,蔡瑞锦则将它们都收拢起来,重新种在血丝龙眼旁边,让它们“子孙团聚”,完整地展现沈村龙眼的前世今生。闲暇时他也常徘徊于古树下面,望着虬龙般的树干扶摇直上,他总能汲取到奋斗的动力和创意的灵感。

  大笼糍

  热气腾腾的祝福

大笼糍制作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代,东西灌渠水利工程修通之前,沈村的糯稻产区有限,只有水圳附近有田产的殷实之家,在逢年过节时,才有条件蒸大笼糍,款待亲朋好友。因此,沈村的大笼糍很早就蕴含着富足、喜庆、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随着东西灌渠水利工程的通水,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沈村的糯稻产出日渐丰富,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有了蒸大笼糍的条件。每年农历12月27日至29日这三天,是当地人做大笼糍的传统日子,供家人春节期间招待好友或馈赠亲朋,有添丁贺寿之类的喜事,主人家也会蒸笼糍作为压轴食品,与宾客分享。

  大笼糍制作作为龙门县独特的烹饪技艺,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63岁的陈年英,家住沈村,是大笼糍制作的传承人之一。谈起大笼糍,她格外兴奋和自豪,“大笼指的就是蒸糍粑的蒸笼,是用竹木编制而成。晚熟的糯米经过泡软晾干、研磨成粉后,采用‘搓、抽、拉、拍’的手法搓揉糯米粉,直到粉团‘起堆自溃’‘慢连自落’才算搓好。再用鸭脚树制成的‘碱沙’和粉蒸制,蒸好后蓬松甘香……”

  自从18岁从母亲那里学来手艺之后,几十年的反复制作,陈年英对大笼糍的制作工艺早已熟稔于心。在她看来,大笼糍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每个细节都蕴含着沈村人的精神追求。蒸好的大笼糍冷却几天后分而食之,将其切成8、10、12块,中心最厚最方正的当地人称为“本心”,一般先给母亲,因为母亲是人生之本,最好的给她,表达感恩与敬老之心。其余完整的方形则赠给宾客四邻,以表示尊敬交好之心,剩余的边角则自家食用。突出的就是沈村人先人后己的良好品德。

  而今,虽然沈村人的生活已经日渐富足,家庭成员相聚时常制作食用大笼糍,但是这种先人后己的分食方法,村里人依然谨记于心。现在陈年英除了带孙子,就是参加村里的妇联活动,她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参入进来,学会制作大笼糍,传承大笼糍背后蕴含的沈村人世代相传的美德和精神。

编辑:钇云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