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龙门县龙江镇石前村卫生站,村医刘家福正忙着为村民看病。从医17年来,从蓝田卫生院到石前村卫生站,刘家福一直在基层卫生机构勤勉工作,成为受当地村民喜爱的村医。对于龙门县近年来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他都看在眼里。
石前村卫生站的变化,只是龙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其中一环。随着龙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完善,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7年以来,龙门县全面启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三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等14宗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全县154间村卫生站全面实施“一站式”医保信息化结算,实现镇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数据融合,惠及“七类人群”共9889人次,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市民接种新冠疫苗。
全力推进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2017年来到这里时,条件比较简陋,卫生站面积40平方米左右,地面潮湿,墙体是石灰墙,偶尔还有石灰掉下来,海报都贴不稳。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刘家福说,现在村卫生站已旧貌换新颜,环境和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记者看到,该卫生站干净整洁,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服务室、药房等功能室。此外,血压计、听诊器、红外线体温计等基本医疗设备及各种常用药种类齐全。看着眼前配备逐步完善的卫生站,刘家福对龙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一栋栋崭新的“三院”建筑大楼、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大楼、慢性病防治院以及村卫生站等在龙门落地建成。各个村卫生站洁净、明亮,配备了乡村医生,让村民小病小痛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就医。这是龙门城镇居民近年来感受颇深的变化。
说到龙门县的医疗卫生项目,最受居民期待的莫过于“三院”项目。过去,县人民医院由于业务用房不足,部分科室未能正常开展临床业务,致使患者不得不到其他县(区)或上级医院就诊。在县中医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亦有相似情况出现。为此,龙门启动“三院”项目建设,将“三院”实施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建设。2016年10月,项目正式动工。
“三院”项目位于龙城街道花围村,总投资10.73亿元,建筑面积96193平方米,将设置床位850张。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开展装修工程,预计今年12月建成。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三院”项目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总投资619万元,目前已完成立项、设计、预算等前期工作,预计下月完工,建成后将达到国家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着力推进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当前,已建成县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和县慢性病防治院,并完成了84间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
“这几年龙江镇卫生院通过升级改造,整体就医环境得到改善。”龙江镇卫生院院长黄运强说,目前龙江镇卫生院在县医共体的带动下,基本建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使群众就医费用的负担减轻,群众更加愿意留在基层就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全方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医疗卫生事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为着力解决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等突出问题,建立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龙门县积极创新紧缺医疗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机制,出台实施紧缺医疗人才资助方案和引进办法,对签约就读学生给予资助。其中,资助本科生每年2.5万元、大专生每年1.6万元,对引进的紧缺医疗人才给予6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安家费;在全市率先实施县财政资助定向培养和引进紧缺医疗人才。
截至今年6月,龙门县财政投入资助费935.7万元,累计签约201人、毕业到岗57人,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医疗人才9人。5年来,签订落实省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127人、毕业到岗38人,人才培养引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动全县医疗卫生水平有效提升的同时,逐步实现全县90%的病人留在县域内就医的医改目标。
据介绍,龙门县卫生健康部门紧紧围绕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卫生健康工作新形势新要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强化措施落实,扎实推进卫生强县健康龙门建设,使得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龙门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正戈介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出台了“卫生强县1+7”系列文件,投入近12亿元推进县“三院”、县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县慢性病防治院以及永汉、麻榨、龙城、龙潭、龙华等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接下来,县卫生健康部门将认真谋划推进镇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及人才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全面精准地落实落细各项任务,为龙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钟正戈说,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今后龙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又一目标。
文/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