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区畅通村组运行机制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
“三箭齐发”重构村组闭环治理体系
游客在平潭镇阳光村七彩四季绿光景园打卡。东江图片社供图
一场以“村组运行机制”为切口的基础性改革,正为惠阳区破解城郊型乡村治理难题提供鲜活样本。面对“组级集体经济收入是行政村3.6倍”的资源失衡,面对55.4%涉农信访指向土地纠纷的治理困局,惠阳区以组织体系重构、权责关系再造、管理模式创新“三箭齐发”,重构“组织体系—权责关系—管理模式”的闭环治理体系——213个片区党支部打破组际藩篱,10项事权前置审议制度扎紧权力笼子,1491名储备人才激活小组长队伍,推动4.8万公顷组级土地从“低效散乱”走向“集约生金”。
这场从“神经末梢”入手的治理改革,不仅让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穿透基层“最后一公里”,更以“深莞惠1小时经济圈”的枢纽优势,吸引湾区资本、技术、产业向连片整合的乡村资源涌动,探索出一条以治理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惠阳区畅通村组运行机制入选全国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组织体系创新
从“脱管失管”到“全域覆盖”
在惠阳区沙田镇东澳村,老屋村民小组文化活动中心门前的25亩农地,由于历史原因分散在多名农户手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发挥土地整体效益。老屋村民小组提出整合土地出租,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但未能与村民达成一致意见。
这样的情况持续多年,转机出现在2022年,东澳村党总支按照实际划分4个片区党支部,平均每个片区党支部管理2个村民小组,片区党支部书记均由村“两委”干部兼任,赋予参与统筹调配片区资源和重要事项审议的职能。
“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征求老屋片区党支部的意见,与村民小组长多次走访村民,然后制定了详实完善的土地整合方案,并动员村民通过整合土地提高收益。”东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运雄说。
土地整合方案敲定后,东澳村召开会议审定,并经老屋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实施。与涉及的农户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价格签订租赁协议。
如今,老屋村民小组25亩农地与连片的农田组成了沙田镇“希望之田”农业公园,增设了观光小道、秋千、路灯等设施,成为乡村文旅打卡地。此外,东澳村还举办麒麟文化节,顺势推出麒麟米,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
支部建在片区上,相当于在村组之间加了“传动轴”。惠阳区按地域、产业、文化纽带划片区,设立213个片区党支部,打破原来以村民小组为管理单元的模式,构建“村党组织—片区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员户”四级链条,71.4%的片区党支部书记由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同时打破组级管理人才配备局限,推动1116名党员干部参与经济组织的实际管理,把好组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
在打出组账镇管、合同把关、公章监管等“组合拳”的基础上,惠阳区实行农村各类组织向行政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推行村组重要会议提级镇级召开,推动农村资金、产权交易、债权债务等信息向群众公开、向党组织定期报告,农村组织运行由“各自为战”变为“以村党组织为统领”,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权责关系重构
从“失序决策”到“规范有序”
走进惠阳区镇隆镇长龙村长排村民小组,村口的道路正在改扩建,资金来源于长排村民小组提取的公积公益金。这段100米的村道此前因道路狭窄,高峰期时常出现拥堵,现在要从6米拓宽至9米,村口的路口也要进一步拓宽便于车辆转弯。
“过去村民小组决策的事务村‘两委’事后才知道。现在不经党组织审议的事务可以直接叫停。”长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兴隆说,像长排村民小组改扩建村道,实行了前置审议,由村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把关,项目才推动实施。
惠阳曾经面临典型制度困境:村民小组权力缺乏制约,6197份组级合同中33.4%存在条款缺陷,行政村党组织空有“领导”之名,却无“把关”之实。长龙村既有工业也有农业,资源主要掌握在村民小组手上,曾出现过低价合同、超长期合同等。类似这种权责错位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村民利益受损,成为乡村矛盾的爆发点。
惠阳的破局之道是用制度化手段重构“统分平衡”,破解“看得见管不着”的困局。
首先,决策权上移,建立农村重大事权“四议两公开”标准化流程,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将“党组织审议意见”作为业务受理前置条件。秋长街道高岭村强化片区党支部参与统筹调配资源职能,提前化解利益纠纷,14个村民小组分红“四议两公开”程序均一次性完成,正是制度刚性约束的体现。
其次,资金池统筹,推行公积公益金“小组提取、大村集约”,组级经济组织按比例提留资金,由行政村统筹用于再生产与民生建设。如长龙村近三年提取198万元建成多个组级党群活动中心、修缮8公里灌溉水渠;沙田镇花塘村以20万元公积公益金撬动社会资本改造村史馆,显示出制度对集体利益的守护。
第三,监管网下沉,村级监察站紧盯组级“三资”,强化村组事务监管,促进村组干部廉洁干事、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新圩镇制定村集体“三资”管理相关事项及流程图,聚焦村组资金管理、股份分红及补偿款分配、农村工程项目建设、资产处置等方面,确保每个重要事项都有规范可循,实现“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农村“三资”管理牵涉千家万户利益、关系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也是惠阳畅通村组运行的关键一步。惠阳以“三资”清理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利用“三资”交易平台规范村组交易,禁止村民小组私自处置土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入国企整合土地资源,促进村组协同发展,解决资源与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通过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和议事规则,明确农村事务规范,减少矛盾,实现决策从“失序”到“有序”的转变。
管理模式焕新
由“维持型”变“发展型”
以前当村民小组长,每个月仅350元补贴,村民小组长办事积极性不高,活力不足。这种“无人才、无动力、无威信”的恶性循环,导致政策落地“卡”在最后一公里。
2021年以来,惠阳区实施村民小组长“四强四促”工程,推行4个“50”计划,将村民小组长建设提升到人才战略高度。通过“储备—选拔—考核—使用”全链条机制,既解决“人从哪里来”,更破解“人往何处去”。
三和街道拾围村古岭村民小组小组长林建平带领村民整治闲置地,为村庄腾挪出数千平方米的公共空间。54名村民小组长兼任镇街拆迁队员,成为政策落地的“翻译官”。村民小组长每个月不低于800元的工作补贴,43名村民小组长进入“村官大学生培养工程”,构建起“有奔头、有尊严、有成长”的职业发展路径。这种有益的探索让村民小组长从“维持型”角色转变为“发展型”骨干,乡村不再是人才的“流出地”,而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惠阳区创新村民小组长提级管理实现了“双向赋能”,在治理末端释放出乘数效应,组级不规范合同整改全面推进,推动盘活闲置资产增收快速提升,“小角色”持续释放“大能量”。
在平潭镇阳光村胜利村民小组,七彩四季绿光景园为村集体每年带来10万元租金,每年为村民带来40多万元收入。“村民对村里发展很有信心,各项工作配合度很高。”胜利村民小组长黄山说。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王岚涛 颜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