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惠东铁涌镇赤岸村养蚝面积5500亩,蚝产业年产值超亿元

“蚝”门盛宴如何做大做强?

惠东铁涌镇赤岸村养蚝面积5500亩,蚝产业年产值超亿元 

  当前正是惠东赤岸蚝上市时节,铁涌镇赤岸村的蚝农们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出海采收生蚝、撬开蚝壳取肉、核对客户订单、联系物流发货……“吃货”游客们也“闻鲜而动”,从四面八方赶来,享受赤岸的“蚝”门盛宴。

  地处考洲洋畔的赤岸村,养殖生蚝已有200多年历史。近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养殖方式,赤岸蚝养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村养蚝面积约5500亩,年产值约1.2亿元,超过七成村民从事生蚝相关产业,许多人因此住上了“蚝”宅,开上了“蚝”车。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生蚝养殖已成为赤岸村的支柱产业,但受养殖技术、市场环境等影响,赤岸蚝产业发展也遇到了堵点、断点。守着考洲洋这片“蓝色牧场”、有着良好养殖基础的赤岸村,如何突破蚝产业发展瓶颈、完善产业链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惠东县铁涌镇赤岸村养蚝面积约5500亩。随着生蚝上市,蚝农忙着收蚝。

  历史溯源

  养殖生蚝200年,成为远近驰名的“蚝乡”

  铁涌镇赤岸村位于考洲洋西岸,村民驾船出海捕鱼,至黄昏时船只靠岸,常常望见海岸呈赤红色,因此得名“赤岸”。

  元末明初,方姓村民从盐洲西涌迁居此地,后有王、郑等姓村民陆续迁来定居,其中,方姓村民占98%。

  赤岸村旁边是一个巨大的“海洋牧场”——考洲洋。考洲洋地处稔平半岛南部,是红海湾向内陆延伸的一个溺谷湾,口窄内宽,海水与淡水在此交汇,面积26万公顷,其间滩涂分布广泛,面积约1373公顷,以泥质为主,为各类海产尤其是生蚝(学名牡蛎)的生长、养殖提供了天然优质的环境。

  生蚝肥美、陆续上市的时节,记者日前来到赤岸村,搭上渔船,跟着蚝农乘风出海采蚝。碧蓝的海面泛起朵朵浪花,白鹭一路跟随翱翔,最终渔船慢慢靠近蚝排停了下来。

  “养了三年了,够肥了,可以上市了。”蚝农方汉平将挂在蚝排上的一串蚝埕拉起,动作麻利地将蚝壳撬开,奶白色蚝肉如莹润的果冻般呈现眼前。

  自古以来,生蚝都是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的知名海产,因其肉质肥美、营养丰富,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海中牛奶”的美誉。清康熙年间聂璜绘制的《海错图》记载,“牡蛎,蛎黄,产浙、闽、广海岸,附岩石而生,礧磈相连,外壳为房,内有肉,略如蚌胎而柔白过之。”“海人取者,以冬月用斧斤剥琢始得。饮馔中,其味最佳,尤以小者为妙。”

  生蚝很早就进入赤岸村村民的食谱,村民出海捕鱼,并在沿岸岩石间采集野生生蚝。大约清代中期,赤岸村村民开始在考洲洋养殖生蚝,他们采取传统养殖方式,将蚝石放在海上自然生长。

  据《惠东县铁涌镇志》(2013年版)记载,赤岸村人工养蚝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赤岸蚝场养出来的蚝,体大肉肥、味道鲜甜。

  《惠州市志》(2008年版)介绍全市“牡蛎养殖”情况有记,“惠东考洲洋适合近江牡蛎生长,以铁涌所产享有盛名,养殖区以海湾北部东角至赤岸一带滩涂为主,但发展缓慢。清末养殖面积16.7公顷。至1949年有53.3公顷,年产牡蛎120吨。”

  传统养殖方式成本低,生蚝易受海水污染、风浪影响,养殖效益不高,于是新的生蚝养殖方式在赤岸村出现。《惠州市志》记载,“1983年,推广水泥柱养殖,产量大幅提高,面积不断扩大,至1986年,惠州牡蛎养殖面积666.7公顷。”

  1995年,赤岸村引入吊养蚝技术,生蚝产量大幅提升。到2007年,全村有八成村民养蚝,建立吊养蚝养殖基地18个,养殖面积600多公顷。生蚝产业由此成为该村支柱产业,赤岸村成为远近驰名的“蚝乡”,并逐步带动稔山、黄埠沿海村民养殖。

  200多年来,海风不断拂过考洲洋,赤岸村民终于养出了广大食客口中“广东最鲜美的蚝”。

不少人慕名前来赤岸村品尝生蚝,村子里开起了多家饭店。

  发展壮大

  引进养殖新模式新品种,产量产值飞跃提升

  站在赤岸村的码头上眺望,竹架搭起的蚝排露出海面,水下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生蚝世界。

  “我们的生蚝都是吊养的,把蚝苗串成蚝埕绑在竹架上,再放到海水中吊养,蚝苗在水里吃饱喝足,长得又肥又大,品质很好。”蚝农方桂新说,用吊养方式,不仅产出的生蚝品质好,产量也高,一亩蚝田能产出生蚝(含壳)超两吨。

  方桂新在村里养了10多年蚝,他也经历过传统“投石”养蚝的野生方式。把峭石、瓦、水泥柱等投入海中,每年4~5月生蚝便会自然排卵附着生长,等到两三年后,再渡船回到投石位置,用自制的巨大竹钳把海底的石头捞起收获生蚝。这种“没啥技术含量”的养殖方式,导致蚝的产量低,卖不起价钱,村民收入也不高。

  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出富民产业?上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赤岸村村干部打开思维,走出渔村,到省内外沿海产蚝地考察调研,带回广东台山、广西北海的蚝苗,用学到的吊养技术进行试验。

  这一大胆尝试实现了赤岸村蚝产业的飞跃性突破。吊养试验当年,赤岸蚝的蚝肉产量由原来亩产不到30斤增加到400斤,产量增加10倍以上,出品的生蚝更加肥美。赤岸村积极从外引进种苗再培育,生蚝养殖规模日渐扩大。21世纪初,赤岸蚝养殖规模达1万亩,放眼望去,整个海面密密麻麻全是蚝排。

  但是,高密度养殖对考洲洋环境造成了压力,当地政府意识到适度开发才能守住“蚝山蚝水蚝风光”。2014年,惠东县果断启动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工作,围网养殖、定置网捕捞等非法作业方式被彻底清除,并削减了30%的吊蚝养殖面积。

  自此,赤岸蚝养殖变得有章可循,产业发展更健康有序。在科研机构的参与下,村民养蚝技术不断提升,2010年至2019年近10年黄金发展期里,赤岸蚝的产量和产值总体保持上升趋势,知名度大幅提升。

  赤岸村党总支副书记方新平介绍,为了破解生蚝养殖面积削减和白蚝养殖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的困境,村委组织蚝农尝试养殖生长周期更短、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的“三倍体”生蚝,满足市场不同需求。

  目前,赤岸村生蚝养殖面积约5500亩,年产净蚝肉超1000吨,年产值约1.2亿元。除了在本地销售、供给本地餐馆外,赤岸蚝还搭乘网络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凭实力“出圈”的赤岸蚝先后荣获“惠州市名优农产品”“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并获得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赤岸村也顺利成为“国家级赤岸蚝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富民兴村

  依托生蚝产业,村民生活越来越“蚝”

  依托生蚝养殖、产销,村民的荷包也鼓了起来。“我们几个蚝农合伙养了600亩蚝,有订单来就采收,年景好的话,一年挣几十到上百万不是问题,收益还是很不错的。”方桂新笑着说。

  方桂新是村里的养蚝大户,他说,养蚝属于“投入高、回报相对也高”的行业,前期主要的成本就是搭建蚝排和投入蚝苗,“单是搭蚝排,每10亩就要3万元,而且两三年就要换一次;蚝苗投下去,一般也要两三年才能收获。”

  方桂新说,这些年他和几个合伙人已陆续投入近千万元养蚝,好在考洲洋水质好,无污染,且蕴含丰富的微生物,特别适宜蚝的生长发育,“生蚝在这里基本上都是‘躺肥’的。”

  码头上,蚝农方惠坤动作麻利地用工具撬开蚝壳,取出蚝肉,投进一旁盛着海水的箱子里,然后打包给游客带走,“一天能开100多斤,净肉的话,现在每斤能卖到五六十元,个头特别肥美的,一斤能卖七八十元。”

  若是订单太多,蚝农会请人专门负责收蚝和开蚝取肉。特别是生蚝上市的旺季,码头边全是开蚝的工人在忙碌,他们日均收入从1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

  “发展生蚝养殖产业,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方新平介绍,赤岸村超过七成村民从事与生蚝相关的产业,村里近些年陆续开了10家以蚝为主题的餐馆,既带动就业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蚝,带旺了村里的人气。生蚝火锅、蒜蓉烤蚝、芝士炸蚝……随意走进村内一家餐馆,都能享受到纯正的“蚝门盛宴”。据悉,村里餐馆采用的生蚝均为本土出产的“纯正血统”。

  蚝乡农庄是赤岸村最早开办的主题餐馆之一,生蚝上市的时节,老板方振宏每天都从村里的蚝农处选购最肥美的生蚝,加工烹饪后卖给食客。“高峰时期,厨师一天要烹饪100桌,每天10多个工人都忙不过来,营业额也相当可观。”方振宏说,现在农庄除了推出各种做法和口味的蚝宴,同时也会做一些特色海鲜,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如今,在生蚝产业的带动下,赤岸村村民陆续开起了“蚝”车、住进了“蚝”宅,生活越来越“蚝”。去年,赤岸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多万元。

  突破瓶颈

  完善基础设施,延伸蚝产业链条

  经过10多年发展,生蚝养殖已成为赤岸村的支柱产业。但方新平坦言,目前赤岸蚝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需要补充、完善。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赤岸蚝最肥美的季节,也是赤岸村的旅游高峰期,大批食客慕名而来,但部分游客总感觉不够尽兴。“这里的生蚝的确鲜美,但除了到餐馆吃蚝,到码头看看开蚝,再拍拍照片,好像也没什么可以玩的了。”多次到过赤岸村的市民苏先生如是说。

  如何借助赤岸蚝的闪亮名片,开发蚝主题美食休闲旅游,延长蚝产业链条?方新平介绍,赤岸村在政府支持下,积极推进赤岸旅游综合码头项目,打造以蚝文化为核心,集生产、加工、物流、美食、游玩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据了解,码头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总投资1500万元,主要是改造升级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停车场、景观小品,增设乡创集市等。二期项目将充分利用码头、湿地公园驿站等健全育苗、养殖、加工、销售、游玩等全产业链,助力蚝产业提质增效。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完成,二期项目正在推进中。

  “这是我们村里新建好的生态停车场,大约有260个车位,其中还有新能源车充电车位。”方新平说,有了这个停车场,游客的停车问题解决了,村里的交通秩序也改善了。

  挨着停车场的海边还有一条新修的绿道,彩虹色的路面一直延伸到村里的码头。这里既是村民采收、加工生蚝的地方,也是游客体验开蚝、购买生蚝的场所。“我们把原来的木棚换成了铁棚,更结实也更美观了。”方新平说,对于蚝壳,村里也会划定专门区域堆放,并定期清理,确保码头整洁有序,方便游客参观体验。

  更让方新平期待的是,随着好招楼湿地公园二期项目建设的推进,赤岸村可以联动周边更多的旅游资源。

  好招楼湿地公园选址考洲洋西北海岸带,西临惠东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南至赤岸村,北至好招楼码头。该项目一期为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完工;二期为设施配套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修建景观大门、公园广场、科普楼、交通码头、观光栈道、生态绿道等,目前正在建设中。

  “好招楼湿地公园二期建设完工后,来到赤岸村的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生蚝,还可以沿着栈道骑行或步行到湿地公园,领略湿地风光,了解红树林知识等。”方新平说,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游客体验,赤岸村未来还计划通过开展“蚝文化节”、开设乡创集市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为推动赤岸蚝产业升级,近期铁涌镇政府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了《铁涌赤岸蚝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认为,赤岸蚝产业链不够健全,存在多处断点堵点:如前端尚未建设培育基地,蚝苗大多需从外地采购;销售终端冷链物流配套不完全、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等。调研团队建议从引进蚝壳加工企业、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等方面延伸赤岸蚝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完善品牌保护机制、持续丰富品牌内涵等举措,加强赤岸蚝品牌建设。

  “我们正在筹备成立生蚝养殖协会,进一步推动生蚝育苗、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发展,推进赤岸蚝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方新平期待通过多方努力,进一步打响赤岸蚝品牌,带领更多村民迈入致富“蚝”门。

  记者手记

  “内外兼修”才能让赤岸蚝更美味

  山海惠东,山珍海味养育百姓。得考洲洋地利之便,“海中牛奶”生蚝成为铁涌赤岸村民的“天赐美食”。从野生采集到滩涂养殖,再到柱式养殖、绳式吊养,200多年来,这片海域养出了远近闻名的肥美生蚝,推动赤岸村和村民增收致富,成为“蚝乡”“蚝民”。

  不过,就像蚝肉有壳“束缚”,赤岸蚝也遇到了瓶颈,一是为保护考洲洋,赤岸蚝养殖规模缩小;二是育苗、仓储物流、深加工等上中下游产业几乎为零;三是一二三产的融合尚未起步,这使得赤岸蚝近年产值维持在一定水平,产业发展后劲乏力。

  赤岸蚝因海而生,发展“海洋牧场”具有广阔前景。在新征程中,赤岸村要在现有可耕种的“海田”中,推广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加强养殖技术引导,提高质量和产量,在配合海洋修复的过程中合理扩大养殖面积,蓄足产业发展后劲。同时,打通育苗、冷链仓储物流、深加工等上中下游产业节点,推动形成赤岸蚝产业链条。另外,持续丰富品牌内涵,将品牌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景观化“海上牧场”,创新休闲旅游渔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海风习习、阳光温暖,考洲洋上一片片蚝排整齐壮观。我们相信,“内外兼修”多管齐下,赤岸村的蚝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侯县军 香金群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编辑:李霞
上一篇: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